有关郑愁予名字的出处及《错误》的感情基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7:49:47
有关郑愁予名字的出处及《错误》的感情基调有关郑愁予名字的出处及《错误》的感情基调有关郑愁予名字的出处及《错误》的感情基调名字的出处?郑愁予(1933—)诗人,男,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

有关郑愁予名字的出处及《错误》的感情基调
有关郑愁予
名字的出处及《错误》的感情基调

有关郑愁予名字的出处及《错误》的感情基调
名字的出处?
郑愁予
(1933— )诗人,男,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1949年郑愁予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郑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8年应安格及聂华苓之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之活动;同年获“第二届青年文艺奖”,次年,任爱荷华大学东亚语文学系中文讲师;1983年获爱荷华大学创作艺术硕士学位,继续入读新闻学院大众传播博士班,并在东亚语文学系任教.1985年获耶鲁大学无限期续聘,其妻余梅芳亦在耶鲁大学图书馆东亚收藏部工作.曾应聘为“中国时报文学奖”决审委员,1990年至1992年任台湾《联合文学》总编辑.诗作15首由法国文学教授Martine Vallette Hemery译成法文,在Liasse(Huitieme)刊登出版.出版诗集包括《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I》、《郑愁予诗选》等.郑愁予对香港的文学教育贡献亦甚;1989年应香港市政厅公共图书馆之邀,主持“文学月诗讲座”;2002年,香港教育局将《雨说》一诗编入中学教科书,并将《水巷》一诗编入职校教材;同年,担任“香港双年文学奖”评审,并参加“科技大学现代文学座谈会”.2003年接受美国加州注册世界文艺学院荣誉学位.1994年开始与孙康宜教授合教中国现代诗通论.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代表作品:《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莳华刹那》、《错误》等.
郑愁予出版的实际虽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蛩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读到这首诗我蓦地感到了一种异常清...

全部展开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蛩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读到这首诗我蓦地感到了一种异常清幽的意境——“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忽然想到稼轩的诗句,我这样去揣测诗人是不是有道理我不知道,想到江南,莲花,红颜,青石的街道,达达的马蹄,还有那漂浮在果园上空的淡淡的烟岚……忽然又记起沈从文先生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是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住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不肯在生活中麻木和沉沦的人经常被一些问题困扰——“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我为什么存在?”诗人就是经常把自己流放到“没有家”的美的世界中去,于是这才有一首首美丽的诗。当这样的精灵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时,她是无言的,但在无言中总是传递给我们性灵的回声,让我们体验到荡魂惊魄般的力量与冲动。就象林青玄提到过的“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我想一首好诗它必定从诗人的胸中流出,就象“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海边的细纱,一声在夏季里传来的微弱虫鸣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细细品着这诗句,我忽然想起了一位书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都城南庄,夕阳半墙,一座古朴的庭院,两扇黑漆的木门,粉墙黛瓦,满院的桃花盛开。一位路过的书生,一位热情又矜持的少女,一个轻扣柴扉,一个穿过桃下的小径款款而来,一个满怀疲惫和忐忑,一个捧出满碗的清醇与好奇,一个捧水静静地喝,一个侧立认真地看。这是讲授受之礼的时代,所以这样一个场景可能是闺中女子梦了千遍的,这样的场景也可能是风流少年想了千遍的。然后他们对视,我想是应该有对视的,然后一个接下青瓷碗,慢慢的转身,轻轻的合上了门,也合上少女的梦,一个一步三回头,怅然但理智地离开。
据说一年以后,他又回来过,回来是为追寻还是凭吊我不得而知,反正他是回来过。然而人已去,花依然。美丽的邂逅只留下美丽的遗憾。我不知道这一年里这位书生去了哪里,他的灵魂和肉体会在何处漂泊,他到底为了什么才错过这满院的桃花季节呢?这或许是最为中国式的一见衷情了,但男主人公必定有他更衷情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许多答案萦绕在空中,似乎都在为他辩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声囿于生计的长叹,一弯梦里的故乡。总之,男人总是有男人的无奈吧。可是,桃园中的女子呢?她能去哪里呢?我想她能做的恐怕只有等待了,在等待中伤春悲秋。寂寂梧桐语,朝朝瓦上声,秋风不解意,犹自抚寒筝。可是无论多么玲珑的瓦片,可能参透她的寂寞?这样的日子又怎一个“等”字了得!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蛩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这是怎样的一位佳人呀,最该是在美丽的江南,一位多情而自持的女子,她没有怨也没有恨,她也没有登上层楼去化为望夫石。她既没有首如飞蓬,也没有指天誓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她只是默默的躲在镂花的窗棂后面,幽幽的静听外面的世界,等待着一个人,这个人也许曾经是一起绕床弄青梅,耳鬓厮摩的人,也许只是片刻邂逅中心动的人,但这个人绝对是已经融入自己生命和血液的一个人,她的全部动作竟然只有倾听。她没有“望”,是千古以来女子的无望之望让她太伤感了吗?她只愿意把自己隐在窗扉之后。此刻于清旷宁静之中有马蹄声踏着青石板达达而来,愈行愈近,是那么真切——是他吗?真的是他回来了吗?她的心砰砰的跳着,你以为她就要伸出纤纤素手去揭开窗帏,然而她没有,她停住了,也许她的失望太多也太重了,早已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了吧,她的手还是缩了回来。她只是悄然的伫立,凝神细辨足音。古人说能以足音识人,我是相信的。马蹄声近了,更近了,然而并不曾做片刻流连,又径自向前了,当马蹄声终于远去,她垂下长长的睫毛,泪眼盈盈……
那位打马而过的男子,他是否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总会有这样等待的一位女性呢?达达的马蹄要去哪里呢?或者,他是乘着月光负着期待归去,是去慰藉那远方的身影未知的佳人?这里只是一个误会,一个小小的美丽的错误?如果不是,如果前方并没有期待的佳人,那他急匆匆的是要去哪里呢,到底是什么在吸引他,不让他停下来呢?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过客,多么刺目的字眼呀,过客!骑马的男子从江南走过,此时马前马后的江南,柔情牵翠柳,别梦曳君衣,空气中似乎都飘散着幽幽的愁怨。他分明感到了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他也分明能感受到在那青石的街道旁,在某一扇掩着的窗扉后面,有一双眸子早已将秋水望穿,可是他不肯停下来,他还是毅然前行了。
20世纪80年代,女诗人舒婷在神女峰上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其实并不是天下的思妇们始终不能看清,在自己的生命流程中男人们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在千年的等待与幽怨中才猛然觉醒。其实,伫立千年的神女是不得不如此,她们还有别的选择吗,哪里有她们可以痛哭一晚的肩头?
那些义无返顾的男人们,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做为男性的诗人似乎要站在男人的立场,以男人的口吻对天下的思妇做一个交代,一个无可奈何的最近乎诚实和歉疚的解释: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但凡错误,遗憾,悲剧,加上美丽二字,似乎变得那么缠绵凄恻,那么让人同情。他们不归的原因很多,在女人的眼里无非有这样几种:富易交,贵移情,理解吧,这是社会的法则,我们虽然是落花有意,奈何流水无情,哪个时代没几个陈世美呢,忍了吧;也有的女子是为了成全男人的前途生计,想有朝一日夫贵妻荣的,怎奈“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也有“商人重利轻别离”,也有因为战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归梦里人”……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注定男人的灵魂和肉体不在一个处所栖息,这些都被自古以来的女子们和泪咽下了,她们似乎也理解了。然而诗人似乎不甘心这些理由,在男人伟岸的身躯和无情的表现之下是否会藏着某种更深层的隐衷呢?真正能为男人的出走向女人做个交代吗?
作为女性,我宁愿相信有这样的理由,我也试图找到这样的理由。自从母系社会成为过去之后,男人就觉得自己有太多的责任,有太多的梦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