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为什么什么担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8 19:46:31
作文 为什么什么担忧
作文 为什么什么担忧
作文 为什么什么担忧
为中学的语文教材建设担忧
教材是给学生用的,因此,教材编写要听听学生的反映,了解学生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在高中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要求学生写出高中教材里最喜欢的篇目和最不喜欢的篇目.结果是:学生最喜欢的篇目前10名排名是《我与地坛》、《再别康桥》、《荷塘月色》、《赤壁怀古》、《我的空中楼阁》、《故都的秋》、《等待戈多》、《山居秋瞑》、《鸿门宴》、《虞美人》;最不喜欢的前10名篇目是《咬文嚼字》、《改造我们的学习》、《拿来主义》、《简笔和繁笔》、《离骚》、《纪念刘和珍君》、《逍遥游》、《祝福》、《柳毅传》、《物种起源·导言》.
学生为何喜欢《我与地坛》等10篇文章,我想其原因是这些篇目贴近生活,有人生哲理,读起来有的仿佛是忠厚的长者在与你促膝交谈,有的仿佛是多年未见的朋友在向你倾诉情怀.诚如《我与地坛》里写的“高歌的雨燕在天地间叫喊,它们是不管这园子昔日的辉煌还是今日的落寞,只要兴致所至,就引吭高歌,只要一息尚存,便唱出自己的心声”,“冬天雪地的孩子的脚印让人浮想联翩,那是一种怎样快活的场景啊!欢乐、自由……”,“苍黑的古柏恍若站在历史长河中的老人,多少沧桑,多少流变就像发生在眼前,生命微苦纤尘,人生倏忽之间……”你说,这样清新的文笔,这样优美的语言,学生怎能不喜欢?反之,语言太深奥,距离自己的时代太远,学生当然不喜欢.
由此说来,语文教材要注进时代的源头活水,要跟上现代中学生阅读的阳光心理!
现行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应该改变.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同一文体相对集中在一册,这似乎不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心理,这学期教材里全是诗歌、散文,那学期教材里尽是小说、戏剧.试想,学生打开课本,从远古到现代,文学的河流里行驶的是同样的船只,即使是未见世面的小孩子也看腻了,何况是高中生.
十七八岁正富于想象力的青年人,他们需要万紫千红,可你只给他看单色调,学生定然不喜欢,这就如同吃饭一样: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要变换着花样吃,才有味道,天天吃川菜,会倒胃口的.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五彩缤纷的世界,追寻“成长的岁月”,企盼“心灵的日出”,欣赏“世界的影像”.唯有这样,在今天“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才能通过文学的审美力量,把孩子的眼球从“言情武侠”、“卡通漫画”夺回到语文教材的世界里来!
再有,语文教材的编写要跳出钟摆思维的误区.若干年前,中学生手中就一本教材,24篇课文,这无论从阅读的量和面来说,都制约着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现在有了新教材,有了与教材配套的读本,这对于扩大学生阅读量无疑是好事,可问题是读本越编越厚,篇目越来越多.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分必修和选修两个时段,其中,必修时段为两个半学期,教材为五册,半个学期,也就是10周课完成一册,每册有15篇讲读课文,6篇自读课文,还附有几篇文学史料介绍.而新课标规定的有效课时是36个,再减去8个作文课时,也就是在仅有的28个课时里,要完成20多篇文章的学习,这样的“多和快”,老师能把课文教好?学生能把课文学好?我很怀疑这种蜻蜓点水似的语文教育.
我为中学的作文教学担忧
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写作文,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作文是思想的展示,是个性的张扬,是人品和修养的综合亮相.可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已经背离了初衷,在功利的导引下,越走越远.什么“快速作文”、“作文魔法”,诸如此类的歪门邪道绑架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使中学作文教育陷入了死胡同.
前不久,读到中国教育学会郭振友副会长的文章《神奇而又可怕的作文模板》.他讲了现在市场上有人推销高考作文速成制胜的法宝——《作文模板》,包你作文得高分.文章举例说,北京高考作文《仰望星空》的一篇满分作文就是套用模板写的:“仰望星空,贝聿铭坚定了建筑的梦想;仰望星空,邰丽华坚定了舞蹈的梦想;仰望星空,袁隆平坚定了让人远离饥荒的梦想;仰望星空,刘翔坚定了田径的梦想;……”
近日又读了文汇报刊登的一篇上海语文特级教师的文章《给高考满分作文的挑刺》,尖锐地批评当前一些高考的满分作文,套话连篇,文风不正,初读,“不能不被作者的才华所折服,优美流畅的语言、大量的排句,旁征博引”,但仔细一读,要么都是套话,要么就是堆砌文化典故.并举例:安徽一位考生的满分作文《不会变的是坚持》:文章用三个小标题:坚持创作的凡高;坚持信仰的三毛;坚持奔跑的马致远.乍一看,文章文采飞扬,很有感染力,似乎该学生读书也多,还有积累.但是,你细细推敲,文章貌似华美,实则故弄玄虚.
为什么学生喜欢写这类华而不实的文章,这与我们的高考的阅卷程式、命题机制、急功近利的语文教育有没有关系?
先说阅卷环境:目前的阅卷环境决定了阅卷者只能是走马观花,不可能仔细推敲.所谓几十秒钟定乾坤不是夸张.现在许多考生都明白: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赢得阅卷者的好感,就得在外在形式上、语言的处理上讨好阅卷者.至于内容的逻辑性、生活的真实性,阅卷者是无法顾及的.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中规中矩的华丽文章.
再说我们的命题机制.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语文命题、作文命题,从一套走向多套,从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我们的试题常态是板着冷面孔,似乎总有点脱离生活,尤其是近年来“文化作文”多半能拿高分,因此许多考生的作文都热心于指点江山,褒贬历史,以表现自己的文化底蕴,滋长了浮躁的文化风气.
再来看看近年来法国和美国的部分高考作文题:1.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2.艺术是否可以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3.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4.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容易?5.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创造对你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6.谁是你们这一代的代言人?他会传达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遇到这样的作文题,那些事先准备的穿靴、戴帽、三段论,用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加一个漂亮的开头和结尾,那些“速构”的或是假大空的作文还有市场吗?这样的作文题考的是学生的阅读水平、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我们不妨学学.
我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担忧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但现在国人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及学英语,什么原因?
学生说:语文太没谱了,我认真学了,认真复习了,考试结果糟透了;我不学,不复习也考这么多,有时还取得好成绩,语文学与不学,没有区别.
老师说:语文教育既要强调它的工具性,又要照顾它的人文性,还要突出其思想性,语文教学太高深了,语文教师太难当了.
语文就是一门学会说话、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写作)的母语课程,它应当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它的规律可循.我们的语文老师有责任,帮助我们的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化.
我们的语文高考要改革,因为高考是一种导向,速构就能得高分,套用作文模块就有好的成绩,谁还去花时间认真学习啊?
于漪老师说:“母语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文化精神,她宽厚的文化涵养着每一个子民,母语教育绝不是多识几个字,背多少词……”
语文,她承载着太多太多的使命,为了华夏民族的崛起,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有思想,会表达,敢创造.成为有坚强体魄、情感丰富、充满人文情怀的世界公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为当下的语文教育担忧!我为急功近利的中国教育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