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对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22:25:46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对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对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对立?我尝试写一个不带意识形态的分析.前提:劳动和原料、货币、机器、厂房一样,都是生产要素.它们都在新财富的生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对立?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对立?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对立?
我尝试写一个不带意识形态的分析.
前提:劳动和原料、货币、机器、厂房一样,都是生产要素.它们都在新财富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在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下有权根据自己的贡献从新增长的财富中获得份额.
(PS:原料、货币、机器和厂房在新财富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不等于原料、货币、机器和厂房创造了财富.)
关键点一 : 与资本比起来,劳动对新增财富分配的议价能力弱很多.原因:
(一). 资本是不可再生资源.劳动是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比可再生资源稀缺,而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议价能力更强,更有能力获得财富分配的话语权.(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博弈格局,跟意识形态没关系)
1. 资本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因是:货币、机器、厂房、原料的价格都是一次性或逐步转移到新财富上.不管新财富能不能产生利润,资本都会一次性或逐步转移形态,消失掉.
2. 劳动是可再生资源的原因是:对在特定时间段提供特定质量的体力和智力的人(哪怕是博士后或天才工程师),低至每日三餐的成本即可使相同质量的劳动在第二天再生出来.
(二).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的提供者比资本的提供者承担的商业风险小.承担的商业风险越小,越没资格要求高收益;承担的商业风险大,越有资格和立场要求高收益.(这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博弈格局,跟意识形态无关)原因:
1. 不管新产品能不能卖掉,劳动的提供者都可依《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在约定时间获得收入(工资或劳务报酬).这是一种假设新产品能被卖掉,顺利转化为货币而提前分配财富的行为.但万一新产品不能被卖掉,不能顺利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提供者就得不到收益,甚至可能无法收回之前投入的不可再生性质的资本.
2. 整体看,劳动的提供者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资本的提供者弱.这是由双方的个人/家庭资产状况决定的.这导致劳动的提供者普遍不要求或拒绝通过承担高商业风险来换取高收益.
(反例之一是创业团队的关键雇员.如果他有经济能力承担创业期间的生活费,也可以接受期权+暂时不高的工资.但这种情况不会普遍发生在各行业各企业.)
(三). 劳动的提供者的可替代选择少,而资本的提供者的可替代选择多.可替代选择少的一方,议价能力相对更弱.
不排除劳动力市场上少数求职者能提供稀缺的劳动,因此有丰富的选择(拒绝这家,还有另一家公司伸出橄榄枝),但整体看,大部分人接受的都是市场水平的薪水.劳动的提供者面临的选择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这份薪水和工作.如果不接受,另一家雇主也开这个水平的工资,怎么办——都不接受就是跟生存大事过不去.可替代选择少的一方,回旋余地小(何况还关系到生存),议价能力会相对较弱.
关键点二: 由于劳动的提供者的议价能力小,靠劳动分配到的财富份额的占比就少,整体上不足以持续累积并转化为资本.即便是发达国家的生产力,也只能使工资/劳务报酬积累并转化为资本的速度得到量的改善.
我们可以根据劳动这个生产要素上议价能力的不同,分出中产阶级和低收入阶层.中产阶级是一帮议价能力更高因此有能力分配到更多财富的劳动的提供者,而低收入阶层是只有很小议价能力甚至没有议价能力的劳动的提供者.不过中产阶级议价能力的提高是相对的,不能太乐观.我们看到(其实很多人正经历着),即便成为中产阶级,但因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是要耗费那么多收入,所以中产阶级的中层和下层(中产阶级中人数最多的阶层)的收入不会多到人人都可以把积蓄拿来创业或入股.大部分中产阶级的积蓄要为养老、重大疾病、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提供储备,机动储蓄只够用在货币投资.这种情况下的“货币投资”,只能成为名义上的“资本的提供者”,压根成为不了TOP 5%那帮人——在美欧也是如此.
关键点三:新增财富就那么多,财富分配的话语权又老不在自己手上,当然“无产阶级”(劳动的提供者)会觉得“资产阶级”(资本的提供者)和自己对立啦.大部分雇员肯定曾经有过或正在不满收入.实在无法接受就换别家相对更重视自己劳动价值的雇主.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再不甘心也只能继续为当前的雇主服务.他们的典型的想法是,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大头都被公司和老板拿走.
作为在分配收益上占据主动的一方,“资产阶级”(资本的提供者)就不太认为对方从自己口袋里抢钱.他们认为自己根据市场价格支付了劳动者该得的那一份.既然是市场价格,又没强迫对方劳动,对方怎么还有不满.何况自己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心劳力担风险,就是该得那么多份额.都这样合情合理合法,对方还埋怨工资不高,轻则是心态问题,重则可说是仇富心理.
在经济和政治形势稳定的社会里,抱怨薪水少的雇员会把对薪水的不满理解为自己和当前雇主之间的特例,没有考虑到社会普遍都是这样,所以察觉不到问题中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所以换新公司工作新鲜一段时间后很可能继续不甘,呃).这就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好处了.大家在共同认可的法律系统和市场规则下竞争,贫穷与富有,就变成个人问题.对于个人问题,我们通常不会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
但是,如果经济持续不景,陷入经济困境的人急剧增多,人们就会从经历相似的人中察觉到其实是制度出现了问题,于是对制度产生怀疑——原本市场经济为所有生产要素提供均衡市场价格这个优点,就演变导致两极分化的缺点.这个时候,原本只是某位雇员和某位雇主之间的个体矛盾,就变成许多人的共同特点,并被强化为具备共同体意识的劳动的提供者和资本的提供者的对立.(所以,想延长市场经济的寿命,消除两极分化很重要…经济增长率很重要…维稳也很重要……)这就是题目中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由来.
--------------------正文结束-----------------------
以工会为例.工会是议价能力不高的劳动的提供者希望通过团结提高议价能力的组织.如果国内政治形势很紧张,工会的行动会带上强烈的政治色彩,但在大部分经济生活中,工会是一个很商业的,以利益为先的组织.工会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在劳资博弈中获得更多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它会为了提升会员薪资待遇而罢工,会担心雇主确实无力发工资而跟雇主妥协,会号召会员投票支持相对有利工会组织和就业的总统候选人(也会出现不同工会支持不同总统候选人的情况),还会游说议员和总统制定贸易保护政策,阻止国外的“无产阶级”损害会员利益.如果用中国对工会的理解(加入很多阶级伦理道德),就会觉得这样的工会有点奇怪.如果把劳动看作普通的生产要素,就会觉得工会和“纺织品协会”“钢铁协会”等行业组织的差异不是特别大.
PPS,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两个很要命的误解,(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剩余价值.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占国民经济大部分的历史时期,也即在承认或部分承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法治社会里,无产阶级是不反对资产阶级占有部分剩余价值的!双方争议的焦点是在,剩余价值的分配(重点在分配),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议价能力的问题.
就拿我们国家来说,因为宪法和法律保护人身自由和个人财产私有,因此,如果不通过利益交换,劳动者不能强迫资本家投资货币、土地、原料或机器,资本家也不能强迫劳动者提供劳动.这点都是共识吧?要吸引对方提供生产所需的货币、土地、原料、机器和劳动,只能用钱交换.在资本主义国家和我们国家(我不知道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只要是市场经济(交换经济),这个道理都是通用的.
大误解(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的替代,并不是因为剩余价值万恶至极(剩余价值的同义词是新增财富,怎么会万恶呢),而是剩余价值分配方式不合理的极端化将致使社会再生产崩溃(大白话就是两极分化很要命).而剩余价值分配方式不合理的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并非生活资料私有制,也并非笼统的财产私有制哦)以及维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法律.对于同一个问题,资本主义(或者说市场经济)的维护者希望培育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努力通过各种措施缓和两极分化的趋势,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想彻底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相应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