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春》 两篇得了100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4:36:46
读书笔记 《春》 两篇得了100分
读书笔记 《春》 两篇
得了100分
读书笔记 《春》 两篇得了100分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读书笔记:《春》
花了一天半的时间看完了《春》,本想趁热打铁把《秋》也啃完,但我确实又有太多的话想说,便开始后悔当初看完《家》时没有写下点什么就立马把《春》啃完了.
出乎我意料的是,《春》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比《家》更强、更深,不过如果没有《家》作为铺垫,也不会有接下来精彩的《春》的故事.《家》记录着每个人物曾经的酸甜苦辣,所以每当《春》里提到过去的往事,我的思绪便会随着主人公回归至《家》中来.作为《家》的续篇,《春》不仅发展了《家》的情节,还延续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命运发展.
巴金爷爷笔下的人物具有典型化的特点.
觉新
《春》中的觉新比《家》更具悲剧色彩了,却依旧纠结于思想的清醒和行为的软弱之间的矛盾之中,但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崩溃、绝望,他心中的天平最终还是倾向了琴和觉民——这类有思想有胆识的进步青年这边,所以他像帮觉慧一样二妹淑英逃出了高家,使她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中挣脱了出去.
觉新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两部作品下来,他是巴金爷爷塑造的最出色的人物形象之一.觉新是个彻头彻尾的可怜人,由于种种的原因他掌握不了自身的命运,他是那么的痛苦和不忍心却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的人相继离世,弟妹们痛斥他的不抵抗主义,他坦然的承认自己本就是这样的人却依旧隐忍的活着.但他却让我恨不起来,我对他的同情和惋惜总多过怨恨.
当他视海臣如生命般疼惜,把自己生命的唯一的温暖和希望都给了海臣;
当他表面应承着克明打理淑英的亲事,其实暗地里却与觉民、琴一起帮淑英逃婚;
我开始觉得觉新变得可爱起来.
虽然他不像觉民、琴一样敢爱敢恨、敢于斗争,但实际上他才是那个时代最典型、最真实,同时更是最复杂的知识分子形象,正是通过觉新的所做所感,我才真正读懂了那个封建时代人们的无奈和拥有进步思想的可贵;正是从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中,我才切实地感受到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彷徨与无助.
觉新并不是巴金爷爷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专制的有力罪证.他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是时代的牺牲品,他的命运是最坎坷也是最令人惋惜的.
觉民和琴
这两个任务是那个封建时代的“非主流”,当时社会的主流是旧礼教、旧思想,大多数人们都愚昧地以冯乐山这类假仁假义的“卫道士”马首是瞻.蕙正是被封建迷信的思想残害致死,所以觉民和琴才会不断宣告:我们不是攻击一个人,我们攻击的是整个制度!最终他们胜利了,淑英成了第二个觉慧,在她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成功脱离了家,“我知道春天是我们的.”当我看到淑英写给琴的信上的这句话是,我不禁流下泪水,我为淑英的“春天”而感动,为她敢于追求幸福和理想而欣喜,更为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冲破旧制度的牢笼而痛快!所有的旧制度、旧思想通通滚蛋吧,春天永远属于我们!
剑云.
这个一直跟着觉民他们唤觉新“大哥”的总是一副病态的青年,他跟觉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一些相像之处.他称自己是“一具活尸”,他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悲观、绝望,只有看到自己钟情的姑娘时,他的脸上才焕发出一点血色、一些热情.但他的情感是十分含蓄的,《家》中他喜欢琴,却不敢让她知道.《春》中他钟情于淑英,他迫切地想为淑英做些什么,于是在淑英逃婚的事情上,他十分坚决(这或许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坚决)地对淑英说道:“倘使有一天你需要人帮忙,有一个人愿意为你的缘故牺牲一切.”最后他果真做到了,他主动提出护送淑英到上海,便一路照顾淑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巴金爷爷的语言极富感染力,使我完全走进了小说,仿佛我就是觉新、觉民、琴、淑英一样,他们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同他们一起奋斗,一起反抗,一起迎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