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游记的1:背景和作者 2:主要内容 3:师徒四人和白龙马的性格特点 4:价值影响求西游记的1:背景和作者 2:主要内容 3:师徒四人和白龙马的性格特点 4:价值影响 5:写作特点 6: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4 20:22:23
求西游记的1:背景和作者 2:主要内容 3:师徒四人和白龙马的性格特点 4:价值影响求西游记的1:背景和作者 2:主要内容 3:师徒四人和白龙马的性格特点 4:价值影响 5:写作特点 6:读
求西游记的1:背景和作者 2:主要内容 3:师徒四人和白龙马的性格特点 4:价值影响
求西游记的1:背景和作者 2:主要内容 3:师徒四人和白龙马的性格特点 4:价值影响 5:写作特点 6:读后感(600字初一水平) 好的再加50分
求西游记的1:背景和作者 2:主要内容 3:师徒四人和白龙马的性格特点 4:价值影响求西游记的1:背景和作者 2:主要内容 3:师徒四人和白龙马的性格特点 4:价值影响 5:写作特点 6:读
吴承恩,生明代著名小说家, 1499年至1582年活了81岁.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好学,就已名冠乡里,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让他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2、故事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
3、写作背景: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
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写的虽是神仙鬼怪,其实着意的还是在于“人间”,为的是寄托他的政治理想,鞭笞邪恶势力,使读者“悚然易虑”,并非无为而作,或搜奇猎异以资谈笑.他创作《西游记》,目的也是如此.在《西游记》四十五回中,写到孙悟空布置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天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孙悟空最恨的是“贪赃坏法之官”,这与吴承恩在许多诗文中所表现的特别仇视贪官污吏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一切称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推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或一命呜呼,或束手就擒,这都反映了吴承恩扫荡社会丑恶现象和丑恶势力的强烈愿望.
文艺价值: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随着《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唐僧师徒四人代表了四种性格
唐僧:完美型,细致,敏感,悲观
悟空:力量型,坚定,果断,自负
八戒:活泼型,活泼,热情,多变
沙僧:和平型,平稳,随和,寡言
白龙马:忠实,忍耐,忍辱负重的代表.
写作特点:吴承恩发挥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留神写成的《西游记》,想像力丰富,人物构思特别,画人与妖为一体,其中孙悟空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他勇敢机智之余,又喜欢与师弟斗气,充满人性,加上其他人物情节的生动描述,令《西游记》不但成为中国艺术史上完整的神话小说,其中离奇变幻的神怪情节班次备受外国读者欢迎.《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西游记》要算是最驳杂的一部书.它糅合进了佛、道、儒三家之言,对这样一部神魔小说,要想做出比较确切的、与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书过程以及作为小说情节主体的唐僧取经故事的演变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这中间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这个本来是弘扬佛法的故事怎样会加入道教的内容,又怎样蜕变为富有文学魅力、情趣的小说,以及由其自身矛盾所形成的艺术特点.
读后感:无论我何时翻开《西游记》,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时至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感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