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哲学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00:48:23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哲学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哲学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哲学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对哲学总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哲学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哲学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哲学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在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对哲学总是感觉较抽象,无形之中对学生有兴趣的自主学习带来了负担.那么,哲学课堂的趣味性从何而来?如何避免哲学课堂知识传授的单调和枯燥呢? 记得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所以,哲学课堂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有趣味地传授知识,做到寓教于乐.哲学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实现“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幸福感;可以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避免课堂枯燥和单调的局面,实现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统一;可以解放了教师,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抓住主体,因势利导. 古人打仗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工作亦当如此.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把备课重点放在了备教材、备教法上,而忽略了备学生、学法这一关,这是不少政治教师哲学课堂教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好的哲学课堂必须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去思考问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就是他们的思维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他们常常凭着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我们所讲的生动,就是让学生在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要生动,就必须用形象说话.但由于知识水平的的限制、社会阅历的欠缺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中学生尚未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对哲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一时难以理解,如物质、意识、规律、矛盾等. 所以,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不拖泥带水,不喧宾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哲学课堂学习的效率,实现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 二、联系实际,回归生活. 体现生活性,是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之一.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好比树木之于沃土,树木深入土下,才能根深叶茂.总之,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中学生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中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把中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中学生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哲学的智慧去引导和提升他们的真实生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既掌握了知识,拓宽了思路,又积累了生活经验,产生了学习积极性,可谓“一石数鸟”. 同时,这也要求教师要细致观察生活,把哲学教学从课堂生活拓展到中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哲学教学的场所,使游戏、电视和网络,使教师、家长和民众,以及中学生自己都成为哲学学习的参与者,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实现哲学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 三、走出传统,适时创新 传统课堂授课往往是“一言堂”方式,教师只需“教思想政治教材”,滴水不漏、纹丝合缝,“以本为本”.长此以往,这势必造成哲学课堂的单调与无味,学生的厌学和逃避.所以,实现哲学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必须“走出传统,适时创新”. 1、课前开篇设疑,激活兴趣.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开头,犹如名曲的序曲,露水入湖,摄人心魄;犹如名著的前言,满纸珍珠,引人入胜.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巧设悬疑,唤起学生的求知之欲,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 如在讲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事物的结构和排列次序的调整也能引起质变的时候,就可以让同学们叙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在同学们生动的叙述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一基本而又重要的哲学原理. 2、课中以生为本,合作探究. 趣味性的哲学问题提出之后,就需要老师循序诱思,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深处,通过合作探究、小组分析后达成共鸣.没有共鸣的问题,就不可能产生共鸣的结论.机械地将结论强加给学生,无异于思想专制,也会导致哲学学习的枯燥. 结论达成之后,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就此结束.具有哲学味的生活问题,通过思辨、对话、争鸣和探究后,学生们其实是意犹未尽.教师不妨继续让学生放飞智慧的翅膀,拓展对问题的讨论. 问题的讨论和结论的达成不是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结论思考社会、人生、世界,内化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自己终身受益,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和魅力.这种优化教学过程,把形成知识的过程和验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放到了突出位置. 3、课下回归生活,余音绕梁. 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是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味性的案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如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一框题末尾,引用王安石的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问“(1)这两句诗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2)而王安石把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是点石成金还是点金成铁呢?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再布置课外练习;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出几句反映对立统一关系的诗句. 四、多管齐下,与时俱进. 哲学课堂中,教师要使学生真正对知识内化,须经过一定的练习,但重复、单调、古板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影响学习情绪.因此,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有吸引力的练习形式,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增添乐趣、扩展思维、发展智力的目的. 同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课件、实验、演示、表演、游戏等多种方式来呈现,避免单一的文字说明材料,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理论与生活紧密相联,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想搞好哲学教学,实现哲学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在规律和原则不拘一格、百花齐放而不应千人一面.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都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尤其要根据学生心理提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形式、灵活的方法传授知识和组织课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