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7:54:09
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所谓“教学”即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组成.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而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教学过程中,双主体应该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形成相互理解、共同提高.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如何“教”,学生又如何“学”呢?下面本人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以此共勉.一、教师如何“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落实性1、领会教材,认真备课.上课之前,首先通读本课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内容要求的课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我认为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整合,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一个鲜活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备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课本以外的亮点,因材施教.同时,在教材内容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前沿信息,并加以筛选、整理、加工,变成学生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这样你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要想使学生听你讲,就需要抓住当下,才能讲的精彩,当然这需要平时的积累,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这样在“教”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就完全在你的控制范畴之内,即所谓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大大提高教学课堂的实效性.2、讲究“教”的策略.(1)巧设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人的思维活动是与一定的问题和任务相联系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没有问题,没有任务,就不会产生积极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授课中就要不断地设置疑点,设置思考题,问几个“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看了这些问题,必然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形成了积极的思维活动.(2)妙引导,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要疏通障碍,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只有导之有方,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使其畅通无阻.反之,则事与愿违.因此,教师设疑要通观全局,富有预见性,要选好新颖的角度,符合逻辑的顺序.引导学生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又要思维过程灵活而不钻牛角尖.(3)多联想,发散学生思维的广度.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比如让学生说出多个表示悲伤或是高兴的词语、句子,然后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选其中最为贴切的词组和句子,再形成一篇优美、流畅的作文.只有让学生展开联想,发散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才能扩大思路,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4)勤训练,养成学生思维的习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深入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依据教师及学生的思维水平,来抓思维训练点,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循序渐进地训练,同时辅以适量的习题进行训练,每节课结束后都应该配以一定的练习,但练习的设计要精心筛选,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要进行反复训练,让学生加深印象,以课程标准作为最好的依据,选用灵活多样题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运用和强化,使学生养成善于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思维习惯.习惯的力量是伟大的,一段时间以后一定会看到效果的.3、“教”的手段和方法灵活多样.(1)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以其鲜明的图像,夸张的表情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把开展主体班会、演讲、“我是值日生”课前演说等活动,在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自我介绍的同时,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长处与短处,对孩子们身上的种种行为及时、准确地进行提倡和摈弃,让学生认知语言在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通过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二、学生要如何“学”才能取得实效性1、大声“读”.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这足以看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古人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训示.可见“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因为“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最直接有效的凭借,教师要恰当而准确的利用这一凭借深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和感悟,并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何将“读”落实到阅读教学中,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呢?(1)学前读.我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 要落实“以读为本”,应让学生明白,读书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假思索地读、机械地、低效率地读,而是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要读出文章独特的韵味.只有读地投入,才会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寻找答案、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中提高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3)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熟读课文,学生才能直接与文本对话,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范读、齐读、自读、诵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等形式,并尽量扩大学生的读书面,及时进行纠正和朗读评价,不断提高读的质量.学生自然就在不知不觉的“读”中获取了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多提问.(1)让学生要敢于提问.读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疑问,而且更要善于指导学生善于巧设问题,以便及时扣开阅读的大门.如,学习诗歌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或事?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学习课文前可以这样提问:文章讲了什么?读后明白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等等.这样巧设疑问,让学生在疑中读、在读中解疑,使读问有机结合.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掌握了读问结合的方法,要有问必读、有读必问,这样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要长期坚持这一方法,让学生们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和阅读技能.(2)让学生要善于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熟读精思,读思结合”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划,可以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提出问题,可以划出自己认为文章中特别优美的语句,思考这些语句妙在何处,也可以就文章某处发表或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认识,使学生善于提问.这样手脑并用,读思结合,就会提高阅读效率.并将这一方法落实在每一篇文章的阅读学习中,阅读能力就会逐渐提高.3、勤书写.事实上读书的过程,就是将文本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俗话说:好记性比不过烂笔头.真正让学生加深记忆的莫过于动笔.例如,对于所学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领悟美妙的语言,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积累下来丰富生活.接着,鼓励他们观察身边是否存在这样的景色、人物等,并将观察到的景物及时地写下来.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使学生掌握了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本领.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应该强行灌输,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一个教师无论学识如何广博,都必须始终站在学生这个主体位置.在“教”的过程中做到:转换角色——也就是教师要由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