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1、余华写这部作品的成就,获了什么奖?2、作品梗概3、作品的当时社会背景和历史事实4、自己的一点看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4:37:37
余华的活着1、余华写这部作品的成就,获了什么奖?2、作品梗概3、作品的当时社会背景和历史事实4、自己的一点看法
余华的活着
1、余华写这部作品的成就,获了什么奖?
2、作品梗概
3、作品的当时社会背景和历史事实
4、自己的一点看法
余华的活着1、余华写这部作品的成就,获了什么奖?2、作品梗概3、作品的当时社会背景和历史事实4、自己的一点看法
《活着》为余华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活着》以类似福克纳的温和手法,为中国人的苦难找到了一个平衡支点,为福贵漫长健忘的一生找到了活着的最佳理由.《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同时,活着“是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但殊不知,不加区分地去盲目忍受的习惯,正夜以继日地磨灭我们的精神.现在回过头去读《活着》,可以看出它非一般的现实主义,甚至带有自然主义的某些气息,但是,余华写小说独特的技术魅力,尤其是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像力,掩盖了这一切.我们可以试着问作者,苦难是我们必须忍受的生活馈赠吗?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地主家出身,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而且,由于他的丈人是城里一家米行的老板,他竟经常要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每次从丈人的米行经过,“都要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向丈人敬礼:‘近来无恙?’”,然后便“嘻嘻笑着过去了”,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后来他中了别人的套,把家里包括田地、房产的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郁闷而故.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
不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可是在城里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辗转两年,最后他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他“跟着解放军的屁股后面”过了长江,回到了家乡.这时,他的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母亲死前还一遍一遍对他的妻子家珍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而在此期间,福贵也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一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后来发现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给它取名叫“福贵”,一个人平静地生活下去.他说: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像他这样尝尽人生百味的老人,在晚年对生命的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
看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我不禁感到了一种震撼,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沉重,也感到了主人公与命运抗争时不屈中透着的一种伟大的平凡——福贵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得革命的大道理,但是他对生活的挚着、对亲人朋友的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而他自始至终也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芸芸众生之一,但作为一个人,他是伟大的.
故事背景:
故事从四十年代一个地主阶级少爷身上讲起,经历了两党之争,民族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革等历史变革.他首先以一个玩世不恭的地主少爷身份露面,而后从大喜坠入大悲,输光了家产转而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又化身为解放后广大劳众中的一员,经历了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给他带来的灾难和幸福.极至的灾难和简单的幸福.我相信比我长一辈的人看过这本书或者电影后,都会颇有感触,而且应该有更加深刻的心灵上的触动,他们正是经历过这样一段历史.
那个时期推崇着盲目的个人崇拜,因而人们否定了自身的价值,一味的将信仰寄托于一个普通人,甚至是每家必挂的一张画像上,忽略了他们当时所强调的XX主义的实质.也有人是麻木,人们不用去思考是与非,只需纠缠在事物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文革造成了许多悲剧,太多人在这场浩劫中丢掉了本该得到的光明甚至是失去了生命,开始人们也对此心存疑虑,但最终也随波逐流.不切实际的大跃进透漏着当时领导阶层的愚昧,现在看来,显得更加荒唐可笑.政治环境过度的紧张,压抑了多少能人的思想,或者他们也可以想我们现在一样,郁闷的时候可以发个帖子写写牢骚.
我并不是要否定历史,只是打心底里觉得那段历史是浑浊不堪的.近代清史的耻辱现在离我太远了,我能了解的也只不过从书本上获得,所以我无法去质问它.而这场浩劫就发生在不远的几十年前,我们常常从长辈的口中得知那段时光的艰辛.肌饿、贫穷、落后.常常觉得不可思议,惊讶于人们的耐压力,他们到底是怎么挺过来的?怎么来面对这些极至的悲痛的?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本书《狼图腾》,里面提到一个词“农耕民族”,用这个词来形容中华人族的气节,我当时觉得很耻辱.人们愿意过安定简单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味的安于现状而忘记了创造则成了一个大问题.也许我们也应该学学“游牧民族”所崇拜的狼图腾精神,去创造多一点,而不是坐享这有限的资源或者是偷换概念来的什么主义.诚然,民族性格中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忍让性,我相信那是几千年来对人们潜意识的一种教化,但是我更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应该是无限的.
《活着》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不知道最近怎么老喜欢看些老电影,老片子.我觉得我真的老了.
读《活着》读得好辛苦,一口气憋在心里缓不过来.一个败家的少爷福贵,从衣食无忧到品尝了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除了爹娘,亲手埋葬了妻子、儿女、女婿外孙,真不知道世上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可怕更锥心的灾难!用咱老百姓的话说,这个福贵真够命硬的!
《活着》无疑受到文学界的好评,获得那么多的奖项就是最好的佐证.然而,我有几点属于自己的看法.
《活着》从败家子写起,赌输了家产,气死了父亲,为母亲求医时被抓了壮丁,经历了那场战役(似乎是淮海战役,从小就听了N遍的),俘虏返乡、人民公社、煮钢铁、家珍生病挣扎以及后来的二喜工亡等,都与那个时代相吻合,但在有庆、凤霞和苦根的死亡上有些牵强.
似乎有庆的死是为了牵出春来,那个和福贵一起经历了那场战斗的人.可是,县长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用得着十来岁的孩子冲锋陷阵吗?值得为救一个人而把另外一个人抽尽血而死吗?
凤霞的死也有很深的人工痕迹,一个残疾的女人,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二喜,在生产前会有很多的思想准备的,更何况凤霞结婚后和邻里相处的那么融洽.在我们这样的社会里,远亲不如近邻是一个非常客观的现实,这么讨人喜欢的一个残疾人生孩子,会得到邻居的帮助的,尤其在县城.
苦根的死也没有多少道理:二喜因工而亡,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福贵和苦根能够得到抚恤金,一直到小的满十八周岁、老的去世为止.钱不多,但也足够维持温饱.假如二喜是无业游民或者农民,或许苦根该是那样的下场.
说这些,并不是否认《活着》,我仍然喜欢《活着》的风格与结构,只是觉得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符合国情民情,比如小说的前部分.假如,有庆长成,修水库而死、苦根有抚恤金而在福贵的溺爱下长大不成器而死,似乎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