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硫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8:39:21
介绍一下硫球介绍一下硫球介绍一下硫球1..“台湾”这一名称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两岸民众对台湾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如《禹贡》中的“岛夷”,汉代的“东”、“东鲲”,三国时代的“夷洲”

介绍一下硫球
介绍一下硫球

介绍一下硫球
1..“台湾”这一名称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两岸民众对台湾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如《禹贡》中的“岛夷”,汉代的“东”、“东鲲”,三国时代的“夷洲”,隋代的“琉求”、“流求”等,明代万历年间在公文中出现“台湾”.从有记载的文字看,两岸早在公元230年,东吴君主孙权即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也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
三国时吴国与台湾接触
在中国三国时期,台湾的正式称谓是夷洲.三国时的吴国立国于江南,领域包括会稽及东南滨海地带,与海外的关系极为密切,造船业与海上交通的发达都超过了前代,所以孙吴政权对于海上经营颇为注意.
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记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下同)春正月,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渡海去夷洲及禀洲.由于禀洲绝远,没法到达,只到了夷洲,并俘数千人而还.此役是大陆王朝开始经略台湾的一个里程碑.
《三国志·吴志》记载,此役历时“经年”,士卒多染疾病,死者十有八九.由于上万甲士到达夷洲,而且停留将及一年,自然增加了吴人对夷洲的了解.
夷洲所以能确定为台湾,有赖于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作《临海水土志》,书中记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
吴国临海郡的地域,大约北起今浙江宁海、天台,南迄福建闽江入海口以北沿海一带,所谓夷洲“去郡二千里”,这与台湾的方位正相符合.至于夷洲的气候、地形、山夷等,也皆与台湾相同.《临海水土志》又记述夷洲物产及山夷居住、饮食、嫁娶、穿耳、凿齿、猎首等习俗,所述情形都可以在明清时关于台湾的著述里找到对证.只是《临海水土志》说到山顶有越王箭射之白石,在明清时代的台湾已无迹可寻,大概是由于时代久远不存了.
《临海水土志》中又说到山夷处于石器时代,使用青石做成的箭头、刀斧等,这种情形在明清时代的台湾也不见了,这是由于台湾番族已脱离了石器时代.
沈莹于吴主孙皓在位期间(164—280年)撰成《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具体翔实,有如亲历目睹,学者们推测沈莹可能参与黄龙二年夷洲之役,至少也应是接触过夷洲之役归来将士.由于《临海水土志》所提供的记述,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夷洲确是台湾,现已成为定论.
隋代再次进入台湾
到了隋代,中央政权对台湾又有大举动作.台湾在隋代称为流求.据《隋书》流求国传、陈棱传等记载,大业元年(605年),有海师何蛮上奏,每逢春秋二季,天清风静时,向东方望去,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也不知有几千里.大业三年(607年),炀帝派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一同前往,到了流求,因言语不通,掠一人而返.炀帝雄心不已,次年,再派朱宽前往招抚,流求仍不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还.
炀帝因见招抚不成,决定以武力讨伐.大业六年(610年),炀帝派武贲郎将陈棱、朝廷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渡海,先到高华屿(今澎湖群岛的花屿与大屿),又东行二日,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甓屿,(今澎湖群岛的奎壁屿),又过一日,便到流求.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是商旅到来,纷纷至军中贸易.这说明当时大陆与流求之间有商业往来.陈棱率兵登岸后,要求当地酋长欢斯渴刺兜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隋军“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目前学者大都认定隋代的流求就是台湾,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以方位与距离而言,《隋书》的流求应为台湾,而非今日琉球.因台湾距大陆福建甚近,所以天晴时自福建沿海可以望到.《隋书》流求国传说;“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希似有烟雾之气.”第二,就风土人情而言,《隋书》的流求也应为台湾,而非今日琉球.《隋书》流求国传所载风土事物,与清人笔下的台湾风物大都相合,而与《使琉球录》中的琉球国风物不合.
2..现在台湾附近还有小琉球屿,而历史上也有琉球王国,即现在日本的冲绳群岛,在18世纪60年代被日本吞并,后来也改为冲绳县,而琉球人也被日本人同化.而琉球也成为台湾历史上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