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的共同点有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3:11:24
孔子孟子的共同点有什么?
孔子孟子的共同点有什么?
孔子孟子的共同点有什么?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编辑本段]孔之道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①,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知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孟之道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纪录.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句话可能反映着当时各国备战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不可能是无的放矢.
[编辑本段]孔子对“礼”
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①,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县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土,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而现在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不为已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之下,不追击敌人.在某种情形之下,不向主敌射击,不设险以谲诈取胜.既已给敌兵第一下白勺创伤,不乘势作第二次的戳刺.头发斑白的人,不拘为俘虏.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的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原则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的本身,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纪录.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句话可能反映着当时各国备战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不可能是无的放矢.
在宋朝以后,《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无可估量的影响.而亚圣以慈悲为怀的心肠,为民请命,他讲的话有时也富有情感,有时尤任直觉,例如“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这关键处有如卢梭之论自由.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编辑本段]孔孟 文行忠信
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能远播海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广大的儒教文化圈,这充分说明了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孔子早已是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孔子,孔子的思想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编辑本段]孔孟对我们周边国家的影响
儒学早在汉唐时期便超出中国范围,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国辐射,形成"儒教文化圈".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孔子创立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是东亚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许多学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远播海外,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学文化圈,覆盖的人口超过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孔子文化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到欧洲,造成很大震动.中国的文官制度经欧洲人改造,成为西方的文官制度;孔子、儒家思想还启发了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法国霍尔巴赫主张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狄德罗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艺术、智慧、政治、哲学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伏尔泰认为儒家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法国最早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莱布尼兹主张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结合、沟通;沃尔夫主张以儒家伦理来补充基督教的不及,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所用的精神辩证法与中国儒家经典《大学》的辩证法相吻合;费尔巴哈汲取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并试图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庭、集团、社会、民族和国家中去.
对于上述诸问题的背景,前人已经说过:是因为华北黄土地 带,耕耘容易,农业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业开始互通 有无,社会之流动性大.加以铸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间,影响 到农具和兵器等等.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春秋战国间剧烈的变化,百家争鸣,最后又 以暴力完成统一,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对于上述诸问题的背景,前人已经说过:是因为华北黄土地 带,耕耘容易,农业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业开始互通 有无,社会之流动性大.加以铸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间,影响 到农具和兵器等等.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春秋战国间剧烈的变化,百家争鸣,最后又 以暴力完成统一,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补充: 孟子将名利看得淡似水,孔子追求符合“义”的富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