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名言,作文今天晚上9点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10:33:57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名言,作文今天晚上9点要,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名言,作文
今天晚上9点要,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名言,作文今天晚上9点要,
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我眼中的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
全部展开
我眼中的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
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
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
收起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时期 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千古颂扬,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古 往今来,史学家对于诸葛亮的各种评价一直争论不休,此起彼伏。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回顾诸葛亮的一生,把《三...
全部展开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时期 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千古颂扬,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古 往今来,史学家对于诸葛亮的各种评价一直争论不休,此起彼伏。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回顾诸葛亮的一生,把《三国演义》中 的故事、史书记载和当今史学界对诸葛亮的研究交织在一起,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 历史真实。
对于大名人的故乡,中国人总爱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一番。让我们来 看看,诸葛亮的故乡,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
东汉末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阳都是个古地名,大 约在今天山东沂南县一带。
诸葛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但他们的祖籍并不在阳都,而且也不姓诸葛。据史料 记载,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东诸城的枳沟一带居住,大约在西汉初年迁徙 到阳都。当时阳都已有葛姓家族,为了与当地的葛姓家族区别,诸葛亮的先祖就在 “葛”姓前面加了一个诸城的“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来历。从此以后,中国才 有了“诸葛”这一姓氏。
据当地考古人士初步发掘,汉代的阳都城大致位于汶河和沂河的交汇处。这一带方 圆几百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流经这里的沂河为阳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这是沂南县一个东汉末年的墓葬。墓主人与诸葛亮是同一时代、同一阶层的老乡。 按照汉代的礼制,当时的石匠们在墓穴四周的石墙上刻下了众多的画像。画像石大 量描绘了歌舞宴饮、狩猎骑射、社交出行等贵族生活场景。不过,石匠们也没有忘 记描绘出社会中下层的人们。这些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大致构成了诸葛亮生活的 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有意思的是,石匠们对于厨房特别有兴趣,他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那个时代厨房里 的一切。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这里确实物产丰富,家畜家禽应有尽有。
可以想象,当时的阳都城应该是这么一个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着万顷良田。 城内物资丰富、引得八方客商云集。这里的人们不用担心食物的匮乏,温饱有余而 知书达理。这里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润,而显得灵气十足。
当然,哺育诸葛亮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物产和优美的环境。阳都城正好处在古代齐国 、鲁国和楚国交界之地,齐文化的开放进取,鲁文化的注重礼仪,楚文化的浪漫与 奋斗精神,都影响着这里的文人学子。
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 族。
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丰。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 司隶校尉,这是一个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重要职务。他以执法严格、为人刚直而 著称于当世。
诸葛丰的道德风范和政治品格在他的子孙中世代传承,丰富发展,到了东汉末年, 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
这一辉煌肇始于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当于行署 副专员这么个职务。
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叔,是位交游广泛的名士。他既有名士的学识,也有名士的眼 光,在他年轻时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位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就是大军阀袁 术和刘表。
史书上记载: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 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
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诸葛
恪更是青出于蓝,一度在吴国总揽国政、权倾朝野。
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及人臣。
由此可见,诸葛家族在这一时期,不仅仅是英才辈出,而且他们在三个相互敌对的
国家中都执掌权柄。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而他们中最耀眼的明
星,无疑是诸葛亮。
在沂南县诸葛亮雕像的背后,有一组关于他的浮雕画像,其中一幅表现的是他幼年
时的幸福时光。实际上,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在他很小
的时候,父母双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他们兄妹几个只好投靠叔叔诸葛玄。这时,
诸葛玄早年的一位朋友发迹了,他就是大军阀袁术。袁术此时已经占据今天安徽江
苏和江西一带的地盘。为了继续扩大地盘,他任命诸葛玄为豫章郡太守。豫章在今
天江西南昌一带。
诸葛玄对这一任命很有兴趣。他马上就带着一家人去豫章赴任。
诸葛玄一行向豫章进发,一场厄运正等待着他们。
《三国志》上说:诸葛玄到任以后,朝廷不承认袁术的任命,另派一个名叫朱皓的
人来做豫章太守。无奈之下,诸葛玄只好去荆州投奔好朋友刘表。而与《三国志》
同时代的《献帝春秋》上则说:诸葛玄并没有去荆州,而是被朱皓围困在城中。后
来,豫章城里的民众叛乱,杀了诸葛玄。目前史学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可能诸葛
玄的确死于民众的叛乱。然而在此之前,诸葛玄可能已将诸葛亮兄弟姐妹几个托人
送到了好友荆州刘表那里。因此他们没有死于战乱。否则,中国历史上就绝不会有
诸葛亮这样一位伟人了。
感谢历史并没有使这位伟人少年夭折,他们姐弟几个好不容易辗转到了荆州,叔叔
的好朋友刘表果然是热情接待。
诸葛亮17岁的时候,他决定自立,并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
半读。
当时,荆州地跨今天河南南阳、湖北、湖南等大片区域,首府在襄阳。刘表是这里
的军政首脑。他对诸葛亮姐弟几个一直照顾得很好。在那种战乱年代,对诸葛亮这
样一群孤儿来说,这是极为幸运的。更值得欣慰的是,荆州不但是一块安定富足的
土地,而且是当时全国非常重要的文化中心。
诸葛亮就曾经在一所由儒学大师执教的学堂里就读,在这里,他受到了系统的儒学
训练。几年后,当这位青年学子17岁的时候,他决定自立,并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
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
那么诸葛亮在隐居期间究竟读了一些什么书呢?这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学子们最感兴
趣的问题。换句话说,千古奇才诸葛亮的学问都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在他后来上表给蜀汉朝廷的诸多公文中,诸葛亮经常引用儒
家的各种经典著作,如:《诗》、《书》、《礼记》、《春秋》等。他还读过兵家
的书,在他后来所写的军事著作中,很多见解就是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转化而来的。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
。诸葛亮还读过道家的书,他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读
老子的著作后自己的一番体会。诸葛亮还读过很多历史著作,在他后来的一些论述
中,大量地引用了《史记》、《左传》、《战国策》中的历史知识。当然,所有这
些书不一定全部都是在隆中读的,但在隆中,他的确博览群书,成为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学习阶段。
这时南阳武侯祠里的一组泥塑,展示的是诸葛亮与朋友们会见时的情景。史书记载
,诸葛亮在荆州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谈古
论今,关注社会,洞察天下大势。
在诸葛亮四处交游的同时,他的家庭也悄悄发生着变化。
据襄阳地区的地方志记载,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襄阳的一个名门望族庞家,姐夫名
叫庞山民,而庞山民的父亲就是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
隆中武侯祠里有一幅表现诸葛亮拜师的壁画。因为亲戚关系,诸葛亮经常拜访庞德
公,每次去他都恭恭敬敬地向这位长者行跪拜之礼。久而久之,庞德公就发现,这
位年轻人不仅有礼貌,还有常人所没有的聪慧与涵养。庞德公非常欣赏诸葛亮,于
是就同意作为诸葛亮的老师,把自己平生所学全部教授给他。
后来,诸葛亮还认识了庞德公的好朋友、大学者司马徽。当时,学者们讲究对古代
文献逐字逐句地解释和考证,搞得很复杂、很繁琐,而这些知识对于治国安邦则毫
无用处。司马徽则非常注重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务求领略古人学说中的精髓。
这种治学方法对诸葛亮的影响很大。史书上说他读书是“独观其大略”,也就是看
个大概。这绝非不求甚解,相反,他很善于领会书中的实质内容,而且勤于思考、
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名师的指点下,诸葛亮读书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诸葛亮选择一位丑女为妻,不仅在当时被传为笑谈,就是到今天也一直为后人津津
乐道。
诸葛亮结交过一位很特别的朋友,名叫黄承彦。他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有
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
你相配。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
隆中武侯祠里有一组木版画展示了这桩著名的婚姻。这就是黄承彦的女儿,名叫“
黄月英”。
据传说,他们夫妇婚后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
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
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
结婚后,诸葛亮突然发现岳父一家的社会关系很复杂。岳父和刘表是连襟,当年,
荆州首屈一指的实力派人物蔡瑁把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刘表和黄承彦。也就是说,
刘表现在不仅仅是诸葛亮叔叔的好朋友,还是自己妻子的姨父,关系更进了一步。
而在荆州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的蔡瑁则成了诸葛亮妻子的舅舅。
鉴于黄承彦家的家族背景,很多人猜测,诸葛亮是否为了投靠权贵而拿自己的婚姻
作了一场交易呢?
《三国志》上说,诸葛亮躬耕陇亩期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是齐国著
名的宰相,在他的辅佐下齐国登上了霸主的位置。乐毅是燕国名将,率军攻下齐国
70余城。两人都是功勋盖世的国家栋梁。诸葛亮拿自己于他们相比,说明他志向高
远,决不会满足于通过裙带关系在荆州小打小闹。事实也证明,他后来并没有依附
刘表在荆州谋得一官半职。而是继续读书交友、静观天下之变。
不过,有了黄承彦这层关系,诸葛亮与荆州政界和军界人士的接触就更进一步了。
通过这些渠道,身居隆中的诸葛亮能够更迅速地了解时局的发展、朝廷和诸侯等各
类人物的政治动向以及当时各政治集团内幕活动等情报信息。后来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拿出的那份著名的策划案《隆中对》,就是他此前对天下形势进行充分了解
和正确分析之后而形成的一整套战略思想
收起
我眼中的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
全部展开
我眼中的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
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
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
名言: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须〕静也,才(欲)〔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九。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豪)〔倦〕,可以至醉,无致於乱。○《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七。
诫外生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忽田仲)〔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於美趣,何患於不济。(不)〔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窜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