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最后一课》1.概括文章内容2.写出文中主要人物、以及将其定为主要人物的原因3.文章线索4.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时,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试从服饰、语言、动作方面说说你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8 10:15:39
都德《最后一课》1.概括文章内容2.写出文中主要人物、以及将其定为主要人物的原因3.文章线索4.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时,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试从服饰、语言、动作方面说说你的都德《最后一课》1.

都德《最后一课》1.概括文章内容2.写出文中主要人物、以及将其定为主要人物的原因3.文章线索4.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时,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试从服饰、语言、动作方面说说你的
都德《最后一课》
1.概括文章内容
2.写出文中主要人物、以及将其定为主要人物的原因
3.文章线索
4.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时,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试从服饰、语言、动作方面说说你的理解.

都德《最后一课》1.概括文章内容2.写出文中主要人物、以及将其定为主要人物的原因3.文章线索4.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时,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试从服饰、语言、动作方面说说你的
第一个问题似乎网上有我查到了一个.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个个人认为主要人物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老师,原因就是作者用很多的笔墨写他们,其他的人,比如其他学生和后面的人们都是一笔带过.如果只有一个得话那就是老师韩麦尔,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写的.
第三个问题是小弗朗士,因为你可以看到似乎小弗朗士一开始是很调皮捣蛋的,然而到了最后,变成了懂事的,外加很爱国的小孩子
第四个问题从服饰看的话,第一的是韩麦尔的衣着参看第十节,语言很多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柔和而严肃,参开第十一节第二行,还有十九节,二十节.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是是可以看到的,动作相对少了,要看你的分析力了.

1《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1873),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是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哈墨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

全部展开

1《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1873),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是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哈墨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2.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装束、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虽然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收起

1.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1873),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是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哈墨尔先生的
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韩麦尔先生与我 通过两人为线索来写出故事...

全部展开

1.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1873),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是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哈墨尔先生的
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韩麦尔先生与我 通过两人为线索来写出故事

收起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磨坊文札》以都德故乡普罗旺斯的日常生活为题材,...

全部展开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磨坊文札》以都德故乡普罗旺斯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的苦恼和不幸,抒发作者对家乡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怀恋之情。《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1873年,他发表的又一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就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都德一生写过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卢梅斯当1881)等。
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磨坊书简》是一本优美的小书。远离巴黎的喧闹浮华,在美丽的普罗斯旺乡间,作者用谦卑而静默的心灵感受着这块土地上的一切:纯朴、美丽、贫困、忧伤……。下面是《磨坊书简》中的部分摘要:
“在我们的四周,群星依然静静地运行着,驯服得宛如一个庞大的羊群;
此刻我不禁想象着群星中的一颗星星,它是最美丽的,是最明亮的,只因迷失了路,来到这儿枕着我的肩膀睡熟了……
每当西北风或北风刮得不太厉害的时候,我就置身于几乎与海水相平
的两堆岩石之间,与海鸥、河鸟、海燕为伍。在那里,我几乎整天都沉溺在一种因凝望大海而产生的麻木和妙不可言的沉默状态中。你是否理解这种神秘的灵魂的陶醉?一个人无须思考,也无须幻想。你的整个心灵都同你分离了,它在飞翔,它在扩散。仿佛就是潜水的海鸥,是阳光下荡漾于两堆巨浪之间的泡沫,是渐渐远去的巨轮上的一缕白烟,是挂着红色风帆的采集珊瑚的小船,是一粒水珠,是一抹烟雾,万物俱在,唯独没有自己……”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