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时雨时晴,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湿未湿;杨柳风最柔,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3:10:08
春日时雨时晴,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湿未湿;杨柳风最柔,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
春日时雨时晴,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湿未湿;杨柳风最柔,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
春日时雨时晴,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湿未湿;杨柳风最柔,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
[宋] 释志南《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把犁杖写成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扶人前行,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从而游兴大发,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
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诗情画意.杨柳枝随风飘荡,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爽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有人不免要想,志南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志南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就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缆回寺呢.
初中二册语文志南《绝句》中“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其中的“杖藜”课本上注解为:“[杖藜]拄着拐杖.杖,拄着.”(见课本296页注⑥)显然是把“杖藜”当作动宾结构了,这是不对的.其实,“杖藜”在这里就是“藜杖”的意思,这是为了符合绝句对平仄的要求而故意颠倒了两个词的词序.“杖”是名词,“藜”乃是它的后置定语,两者实质上是定语与中心词的关系.“杖藜”就等于“藜杖”,它是句子的主语,不过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杖”人格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