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如何识别路?它们在迁居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会迷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9 03:19:05
候鸟如何识别路?它们在迁居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会迷路?
候鸟如何识别路?它们在迁居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会迷路?
候鸟如何识别路?它们在迁居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会迷路?
候鸟能不远万里,每年一次的往返于两地,如燕子,每年秋天要跨洋过海去南洋避寒,春天又重返故土.有些候鸟识别方向的能力更是惊人,如极燕鸥(一种体长35厘米左右的中型鸟类),要完成从北极到南极的约17000公里的飞行、中间有很大距离是茫茫的大洋.又如从阿拉斯加向夏威夷群岛迁徙的鹬类,在海洋上空要飞行3000公里以上的路程.还有一种类似鹬类的小鸟,它们在日本营巢,而在澳洲东部越冬,在大洋上空要飞行5000公里,并且有很大旅程是夜间飞行的,但它们并未迷失方向.那么候鸟何以能千里迢迢识归途的呢?
一种是按地貌特征定向的,对鸟类迁徙途经的研究表明,飞行的鸟类能够利用地貌特征,如河流、山脉、海岸、湖泊、岛屿和森林等,作为“方向标”.鸟类以其特别发达的“视觉分析器”,视地形的凹凸特征来选择飞行方向,完成定向迁徙.
还有以磁感应定向.早在1885年俄国科学家就提出一个所谓“磁性理论”或“地球磁性作用假说”,试图解释鸟类的定向机制.他假定鸟类具有特殊的“磁感应”,这种感应能力使鸟类能循着磁子午线方向飞行.美国物理学家耶格里,把铁片固定在鸟的翅膀上,以便干扰所假想的“磁感应”,结果认为,有些鸟类是由于有磁感应能力而确定飞行方向的.
另外,有些候鸟则是白天以太阳,晚上以星宿位置来导航的.如莺类是进行夜间迁徙的鸟类,把它在有星星的天空映象之天象馆里放出后,莺类很快便选择了“既定”的飞行方向.星位排列的改变,会把它们引入迷途.
现代航空技术的发展,发明了许多复杂的航天仪表,其中有种叫“极化天文罗盘”的仪表,甚至在太阳离开地平线之后,也能根据太阳而自动地测定飞机航向,这是借助于接收太阳偏振光的特殊光电管完成的,于是有人推想,是否鸟类视觉器官也具有接收偏振光的能力.纽约州立大学的艾布尔教授做实验,证实了这个假说:在黄昏时监测具有迁徙定向候鸟的齐足跳动的情况,他把每10只为一组的两组白喉雀放在一个圆形笼子里,并在吸墨水纸上,把这些鸟的齐足跳动记录为墨水足印.他让鸟能够看见天空,但地面上任何物体都是不可见的,所有笼子上都安装一个线性二色性选光镜,以便使光偏振.他让这两组鸟受到同一颜色和同一光强度图象的影响,唯一差别是对偏振作90度改变.这两组鸟由于偏振光波90度的差别而出现相互成直角的齐足跳动.因此证明白喉雀是靠偏振光来定向的.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候鸟为什么要每年作长距离迁徙呢?据鸟类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历史因素:在第四纪冰川时代,地球上气候转冷了.在北半球,冰川向南方推进,特别是在冬季,气候非常寒冷,所有的昆虫和植物都被冻死了,鸟类无法找到食物和生存条件,被迫远离故土,迁向温暖的南方.到夏天,冰消雪融,许多鸟类仍“留恋”故乡,因而又飞回北方,这样长期迁徙便成为候鸟周期性迁徙的习性.
环境条件:鸟类的迁徙,还受到各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每当冬季,繁殖地区气温下降,日照缩短,食物减少,对鸟类生活带来不利时,它们就结伴飞往温暖的南方去越冬.但是越冬地区不适于营巢、育雏,于是到翌年春天,它们又迁回故乡繁殖,如燕、雁、野鸭等都是这样.
生理刺激:一些鸟类的迁徙,在很大程度上与鸟类体内分泌腺的活动有关.在春天,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的影响,引起体内分泌腺(如脑垂体、生殖腺等)的活动,分泌出激素,刺激鸟体的有关部分,使鸟类产生了传种的要求,于是它们就北迁进行繁殖.加拿大的洛文教授,曾花费20多年工夫证明了这一点.1924年秋,他把一种乌鸦似的候鸟在秋天南回时,网罗了若干只.把一部分鸦放在寻常环境里,这时冬季将临,昼长一天天变短,而把另一部分鸦用日光灯来延长昼长,人为地把白昼一天天地延长.到了12月间,前一部分的鸦类很安静,而后一部分的鸦类,都大有春意,不但歌唱起来,而且内部生殖腺都发展到春天模样.这时把它们放出来,凡是经过日光灯照过的统向西北飞去,好象春天候鸟一样,虽然这时气温在零下20度.而未经日光灯照射过的则大部分留在原地.上述事实也说明,引起鸟类迁徙的外因和内因,是有着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