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0:02:06
综合基础知识怎么复习综合基础知识怎么复习综合基础知识怎么复习你好,楼主:每晚复习确定一个主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起来高三一年的复习,实际上从现在算起只有9个多月、不到300天的时间.为此,考生也应

综合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综合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综合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你好,楼主:
每晚复习确定一个主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起来高三一年的复习,实际上从现在算起只有9个多月、不到300天的时间.为此,考生也应该重视日常每天每周的复习安排.
在高三一年的复习中,应注意合理安排每一天的复习时间.其实,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每天可供考生自己利用的时间并不多,其中最长的一段时间大约就是每天晚饭后至睡觉前的三个小时左右.能否利用好这段时间,是高三复习成败的关键.
-确定精准目标
李林敬老师的建议是不要在一个晚上把所有学科全复习到,这样做只会不分主次、自找麻烦.李老师建议大家在一个晚上专攻一门到两门,抓住重点,集中精力,以争取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比如在高三每天晚上复习时,周日定为生物日,周一定为数学日,周二定为英语日,周三定为物理日,周四定为语文日,周五定为化学日,周六则好好休息、放松.每晚集中精力复习一门功课,长期坚持,效果不错.
-建立知识网络
经过高一、高二两年分章分节逐步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高三复习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
知识网络中的内容不是一盘散沙也不是所有知识的拼盘,而是一个相互间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连线与其他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在一轮复习建立知识网络时学生应首先立足于各章节,每一章节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结构,同一章节的知识联系相对而言更紧密一些,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应在弄清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各章节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理解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本章节的知识网络.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到明年三四月份二轮复习时,学生在形成章节知识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跨越章节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建立某些板块知识的网络结构.
以网络形式建立前后知识联系,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加快解题速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顾2008年高考,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全国试卷,还是地方试卷,无论是旧课程试卷,还是新课程试卷,作为高考试题改革,随着国家各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同步推进,稳定中调整提高,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同时也更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地理试题稳中有变
稳,体现在今年的地理试题总体上延续了近几年的基本风格:
一是重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地球运动(时区计算、晨昏线、经纬网)、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灾害)、人类生产活动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重心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等方面.这些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考点均围绕地理学科的主脉和核心展开.
二是试题设计以能力考查为目的.
试卷提供了多样新颖的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等信息载体,重点考查学生阅读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强调对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能力.试题的设问以“原因分析及问题解决”为主,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特征、区域地理问题及解决途径的认识、理解,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综合题的答案设置要求学生全面、准确、严谨、简洁地进行表述,对地理学科概念的理解和对学科术语的精确掌握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试题的情景设置和关注焦点凸现了人地关系的基本地学脉络.
试题的情景设计和背景材料很多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比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等.既表明了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的研究范畴和主要脉络,又体现了学科知识、理论与现实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
变,主要体现为今年试题与去年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动向:
一是地理试题的整体结构发生了变化.
地理综合题2008年只有36题一道题,而2007年是36、37两道题.试题的绝对数量略有减少,试卷的知识覆盖面也相应减小.
二是试题的知识内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分值来看,试题中地球运动内容占16分,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占56分,农业相关内容占8分,城市人口占8分,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化占12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比重基本为7誜3,今年自然地理分值比重明显高于人文地理.
三是地理试题选择题的难度略大于去年,地球运动部分的试题最为明显.
试题难度增大的原因是注重对考生“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地理逻辑思维的考查.
四是分数设置的变化.
2008年的地理试题由于综合题大题数量的减少导致综合题每一小题的分值略高于往年,其中36题第(2)(3)小题的分值分别高达11和16分.单个题目的分值较高有利于提高试卷的区分度,增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但是同时会使学生的得分率下降.
历史试题注重能力考查
从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看,高考试题所涉及到的全国Ⅱ卷第19题“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考查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信息以及解释、分析信息的能力;全国Ⅰ卷第18题“新中国的诞生”,考查学生解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全国Ⅰ卷第37题“科举制”,第39题“清朝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全国Ⅱ卷第37题“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第39题“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等,主要考查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解释、分析信息的能力,恰当地运用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能力,以及解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和客观地评估事实的能力.
注重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考查的同时,高考也注意到了基础知识的考查.2008年全国Ⅱ卷23题就明确反映出这种倾向.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创新上也起到了引领作用.如在宁夏卷中适当地进行了选择性的尝试,主要表现在最后一题,给出几道难度、分值等都几乎相同的试题,由考生自主选择进行解答.这对历史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基础教育也应该鼓励考生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学有专长.这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一种尝试.
政治试题关注社会生活
政治高考试题要关注社会、反映现实,这既是政治学科本身功能实现的要求,也是政治学科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今年高考政治试题直接考查了社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情况,粮食安全问题,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抗击冰雪灾害、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等,都是当前学生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试题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又使考生没有陌生感.因为考查的背景是人所周知的,考查的知识是学科中最基本的,试题的设问也是直接具体明确的.
政治试题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但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用学科理论、学科观点分析现实,这是政治学科的基本功能.2008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在保持以往风格的前提下,继续注重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引导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认同,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近年来高考试题都坚持了能力立意、问题立意的命题原则,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作为文科综合能力的高考测试,更具有综合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更在于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的综合性理解、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科知识和能力与考生的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关联.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表现.如全国卷仍然很好地实现了历史材料背景下与地理和政治的综合性考查,北京卷恢宏大气地把37题和38题综合起来,考查了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内容.
从创新性来看,主要表现在形式上的灵活多样.上海卷继续保持了多样化的特点,其他各地及全国试卷也都在保持以往风格的同时,有所创新.经济常识中考查计算类试题是近几年的一大特点.去年考查利率与汇率的关系,今年则考查劳动生产率的相关问题.实则通过问题的设计,考查学生的综合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肯定今年试卷试题特色的同时,也需要反思其有待改进之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摒弃繁难旧重的知识,使中学生学习对他们的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以学生发展为本.2008年高考试题在多套试卷中加大力度地考查到了有关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试题,这类试题理论性较强,从考查意图来看,显然是希望加大试题的难度以有利于实现区分度,但从减轻学生负担的角度看,应该强化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这一点是文科综合考试多次强调的,也是基础教育一贯坚持的原则.
高考“文综”复习备考建议
2008年地理试题题目设计新颖、立意深远、思维灵活,注重基础知识、原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的考查,紧扣中学地理教材主干知识,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思路的成熟.2009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还将保持“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的基本原则,在细节上可能会有局部调整:
一是试卷结构特别是知识内容比重将趋于稳定但不会固定,其原因是命题的出发点是思想立意和能力立意,而不会人为地刻意安排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所占比重.
二是试卷信息的呈现方式以文字、数据表格、各类统计图和局部区域图为主,依然会突出考查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是试题整体难度稳定,但各个题目之间差异较大,必然会有15分左右的题目难度较高.这些具有区分价值的试题多来自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章节中.试题立意在“能力考查”的基础上,强调对地理思维过程的考查,同时将适当增加对探究能力、应变能力等学习能力的考查试题.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准确掌握,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天气与气候、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河流、地下水,海洋环境中的海水性质、洋流,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交通、人口、城市、区域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等.
单一知识点或单元内容的教学,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很难把握各知识点间的关联,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学科备考复习应区分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关系,同时应注意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联系.需要提醒的是,要注意史学范式定位.几年来,阶级斗争史、生产力、近代化(现代化)、整体史、全球史和文明史等史学范式在命题中都有所出现,不同史学范式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试题考查知识点的不同方向.了解史学范式在高考命题中的运用,有助于进一步区分出重点知识.
《考试大纲》规定了高考的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范围和考查形式,不仅是命题者的出题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主要依据.切实提高复习质量就是要充分了解考试复习大纲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并且把这些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融入到平时的复习之中.
高考命题都是通过设置新情境、提供新条件,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复习中,许多考生都存在着认识误区,以为只要背诵、简单记忆就可奏效.
近年来的高考已反复证明,背诵的知识只是“知道”而已,由于没有自己的理解,便不是“知识”.凡只是“知道”的知识,都是没有“内化”的知识,不可能灵活运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需要在学习和复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高考的考查要求来看,学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重要的是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认识和解决过程的能力要求.试题看起来不难,答案也是简单的,但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却是复杂的.即使同样的问题,切入的角度不同,答题的思路和答案的设置也就不会相同.因此,学生不能停留在仅仅知道了社会热点问题本身,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培养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一轮复习以后,你们所具有的知识应该能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为什么高考下来之后分数不尽如人意,有时候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能力的问题.
今年文综考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重要的地方,就是从原来考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到考察整个在答题过程中思维建构的能力.这样给考生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如何把握最后60天进行冲刺,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里大家要非常注意两点:
第一,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论证问题,产生分析.这中间非常重要的就是如何调动和运用知识,要想调动和运用知识,首先要建立在你具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上,这样在新的题型的时候,你才能完全调动你原有的知识,组成一个教学上所说的知识的模式然后同化你所遇到的新知识.
那么如何建构以及进一步梳理你的知识呢?方法很多,你可以运用一个关键词调动你的知识.比如整个环节里最重要的知识是什么?我可以分成几个专题,每一个专题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围绕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然后我进行思维发散.
比如讲到洋流,比如洋流的概念,洋流的分类、洋流的模式、洋流与地理环境、温度的关系,气候的关系,与海洋、海运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洋流的热点问题.这样建立起来一个以“洋流”为关键词,为中心的一个知识体系.这样当你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你知道该用哪一部分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这种关键词我必须得对教材、知识掌握的比较好,我只是对教材比较熟悉,那第二轮复习的时候也可以以教材体系进行梳理.
比如我们讲到人类的地域联系的方式,这时候应该想到人类地域联系的方式三条:交通、商业、通讯.在交通上应该掌握哪些东西?交通线主要是铁路线、航线、公路线,其中哪些是重要知识我要进行梳理当然是铁路线和公路线.再一个所有交通网里我们应该重点解决哪一个网,应该是城市交通网,它的特点以及城市交通网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怎么样解决城市里的环境问题?
第二,就是要搞好知识的迁移.知识的迁移对同学们在后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间应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拥有了大量知识在答题过程中不知道运用这样的知识,我们常常说这是“捧着金碗讨饭吃”.
打一个比方,给了一个同学海河的学习图,海河是山形水系,同天津注入渤海,如果我问海河泛滥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有的考生可能会说,田老师海河我们老师没说过,我无法回答.实际上你学过的知识能不能支持你来解决这个你们老师没有说过的新问题呢?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那么任何一个地方如果发生水患无外乎两条,一是来水多,二是排不多.如果我现在不说海河,如果你家门口经常有积水,你回家感觉不舒服,我家也住平房回家感觉很舒服,那你肯定说我家低洼,这是小学幼儿园的知识,我们把这个知识迁移过来,海河为什么泛滥就是来多水,多暴雨.你应该看到山形水系是排泄不畅的,第二就是走不掉.就是与这个地方的地势低有关系.
下一个例子,我画了海河水系上面有黄土高原,那么你应该怎么解释呢?黄土高原可能造成海河的泥石淤积,这样的知识能没有吗?这就是一个迁移的过程.实际上高考所需要的知识同学们在一轮复习过后你们应该完全具备了.
再举一个例子华北地区某个山区过去种植大枣,效益不好,近年来突然火爆起来,火爆的原因问您为什么?马上很多同学想到了很多,我一般告诉学生回答的时候应该建筑你的思维过程,过去效益不好,这两年好了,会是自然条件发生了变化吗?华北地区土壤肥沃了不可能.第二,哪些因素会影响华北地区这个山区大枣的种植,我的课堂上有的学生说改良了品种,有的说修建了道路,第三开拓了市场,有的说上了互联网,有的说政府支持,有的说开办了乡镇企业对大枣进行了再加工,从而使大枣的销量好了.你们回答以后,你们对照教材,是把影响农业的因素迁移到这儿来.
讲到这里,这段时间同学们在梳理知识的同时完成知识的迁移,可以迁移的很多.比如说我们的教材仅仅是一个教材的编写方法,是按照德国的案例与教学法编的.书上的案例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它要求的是培养一种能力.就像“你爸妈到驾校学开车”,你爸爸妈妈用的是大货车、小货车,或者是轿车,但是只要从驾校毕业了什么车都会开了,未必开驾校学的车型,因为那时候只是培养的驾驶能力,所以教材也应该学会如何迁移,获取那种能力,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地方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说京九铁路,这是书上的案例,我应该知道如何评价一个铁路的影响因素,自然的、科技、经济的.我们知道以后能不能从京九铁路里知道的知识迁移到青藏铁路上去?迁移到神黄铁路上去,能不能迁移到宝中铁路上去?就是说能不能进行迁移?
再一个比如说我们讲生态农业村,教材上面大庆是留民营,应该记住谁建设了生态农业村的吗?不是.我们应该从中间迁移出来的知识应该是任何一个生态村,它都应该解决,第一,发展经济的问题,由原来的单一结构到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第二,要综合利用资源,从而使经济能够腾飞.再一个他一定要解决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解决掉农民燃料所需要的资源问题,平原地方留民营就必须合理利用沼气,合理开发太阳能.反之,如果是迁移到南方地区,无论是哪个山区这个地方环境非常恶劣,现在经过几年发展之后突然变化了非常好的生态村,请你分析一下它采取了哪些措施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的?我可以在贵州某一个点给一个材料,也可以在湖南某一个点给一个材料,怎么做?
只要有这个“果”,就必定具备那些“因”.山区要发展立体农业,要发挥三区的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一种特色农业.能不能种果树、茶树等等,种一些绿色菜,我经济上去了我要解决烧的问题,所有的生态农业村都要这样,要解决烧的问题,怎么解决烧的问题?在山区,只要在南方发展沼气好,那应该发展沼气.第二应该利用山区的水能资源丰富可以发展一些小水电,另外可以发展一些速生的薪材林.
所以第二点,应该注意的是搞好知识的迁移,把无论是选修教材还是我们的必修教材我们都应该要重点的把书本里面的案例,所要告诉我们的东西迁移出来.我们所说的混合农业中国南方有,北方有台田模式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思路迁移到宁夏平原去?这些都是可以迁移的.
第三点,学生们应该搞好思维素质的培养.一般讲到了后期一个学生到了最后两个月能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就看他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学科素质.科学素质讲不要太复杂,举个例子说明,北京市什么气侯?这是素质第一个最低的层面,我们回答北京属于温带大陆性气侯.第二,北京为什么是大陆温带气候?你回答海陆之间的差异等等.第三层,北京市温带大陆气侯我们能够做什么?这就是科学思维的培养了.同学们回答过程中重点应该是在第三个层次上,也就是说牵扯到对每一个地方,我们不仅知道它有什么?它为什么?我们更多的应该能够搞清楚我们能在这块土地上,这个区域里利用这样的自然条件我们能够做什么.
具体来讲地理学科思维有很多方面,这两年考试考的比较多的,用的比较多的,一个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有很多,有点像我刚才所说的从果往因推.比如说我给了你一个河西走廊一幅图,我告诉你一个葡萄园基地,这个地方有等降水量线,而且值小于100毫米,问这个地方发展葡萄种植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应该怎么回答?
实际上有的同学讲我只知道这个地方气侯干旱,我就写气侯干旱有什么好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从而导致了有机质积累多.气侯干旱蒸腾作用亲,糖份积累多.他只能回答出来这么多,那么要叫我回答,我还要回答这儿有充足的灌溉水源,为什么图上没有看出来,为什么没有写,因为这个地方既然是优质的葡萄种植基地,那么种植葡萄所有的因素它应该有,它不仅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它还应该有哪两个条件呢?地形比较平坦、土地比较肥沃.这段时间一个是例题的逆向思维,
第二,同学们应该重点培养立体的思维.因为地理任何一个事物往往是在一个多维的空间里,如果没有立体思维很多题没有办法做的.像今年天津试卷里在春分制看到日出,北京的时间应该是多少?我们的地球是一个曲面,登高才能望远,这样需要同学们在思考过程中有一个立体的思维.过去有人考同学们,给你6根火柴,能不能搭出4个平行三角型,很多同学把6根火柴放在一个平面上,他永远搭不出来.他如果三根在下面搭一个等边三角型,另外三个变成三个角,这样变成了四个等边三角型,同学们做地理试题的时候思考问题一定要多方面、立体的思考.
第三,要求同学们要有转换思维.转换思维目前来说一个是他往往从多个角度考虑,得出来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是对的.比如说同学们都熟悉的试题,一个悬崖有五条等高线经过,等高距为50米,问这个悬崖的高度可能是多少?那同学们都会做,应该说我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如果说最低下一条线经过崖低第五条线经过了崖低那应该是200米,如果上面的经过了下面的线没经过,那肯定是大于200米小于250米,如果上下都没有经过崖低那么整个悬崖有可能相对高度是大于等于200米小于300米,都是对的.所以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应该要有转换的思维.
问:主观题还凑合,但是选择题比较容易错,怎么样做针对性的复习呢?
答:做选择题的时候往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逆向思维,当你如果找不到正确答案的时候,应该说多选择一些错的,看看哪些是非常明显错的,这是很重要的办法.第二,考场上考生应该怎么回答一些试题,我觉得第一个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在有平和心态的同时要有一个很强的自信心,你应该怎么想呢?我会的,别人未必会,我不会的别人肯定也不会,这样一种自信心会使你在考试中间有一个好心情.
第二,做选择题,有很多老师都是专门研究选择题如何判断,如何进行选择.我倒想,实际上每一年有时候丢分丢的比较多的,还是主观试题.各个考生不一样,就整体来讲现在做选择题大家感觉到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一点,而对于后面的综合题往往同学们感觉到组织不好语言,答了很多答不到点子上去.我觉得回答这些问题应该一要把题目审清,看一下这个问题到底是要求我回答的是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我调动哪些知识来回答它?然后我自己再思考,我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路径.
再一个,回答的过程中,地理在综合题目范围里,我给同学们提个建议.一般讲是“多写1、2、3、4,多分析要点”.第二,“结论性的东西写在前面,如果想解释写在结论的后面”这是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比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