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枫和毕淑敏散文片段350字之内及赏析寻:张晓枫和毕淑敏散文片段350字之内就行,最好有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21:38:14
张晓枫和毕淑敏散文片段350字之内及赏析寻:张晓枫和毕淑敏散文片段350字之内就行,最好有赏析.
张晓枫和毕淑敏散文片段350字之内及赏析
寻:张晓枫和毕淑敏散文片段350字之内就行,最好有赏析.
张晓枫和毕淑敏散文片段350字之内及赏析寻:张晓枫和毕淑敏散文片段350字之内就行,最好有赏析.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 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结合得起来.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森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圃,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灵魂的凝望
——《月,阙也》 赏析
自古以来,月就成为了文人墨客所钟爱的吟咏对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寄托了诗人的希冀与期望;“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诉说了恋人的相思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然而张晓风的《月,阙也》则赋予了阙月新的象征意义,引发出人们的另一种思考,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社会、世界的一种辩证思考.
行文的结构不是很复杂.以“月阙也”这一内容贯穿全文,先写“我”迷恋“缺”字,于是引发出对人为什么不追求完美的思考,并写了“女娲补天”等三个神话和自己的对阙月的一些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认为月亮从未真正圆过,现实中也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的观点.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态度,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挺直脊骨生活的人生态度.我想,这样就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背生活着”的原因了吧!
那么什么是完美?这个世界有没有完美?以作者的审美观说,残缺才是完美这个世界上的完美就是那种残缺的美.维纳斯正是因为那一条断臂,才让人感受一种深深的美的震撼;一棵大树正是因为被狂风枝残叶落,才给人以鼓舞的力量;那弯弯的上弦月或下弦月高挂在天空,闪耀着迷人的光辉,它们也因残缺,把人的心也浸润得亮亮的……作者说,“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是的,在中国的传统里,在中国神话里,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有残缺.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在施耐庵的笔下,可不是各个人物都完美无暇啊,就拿石迁来说吧,他聪明机灵,能言善辩,热情,善良,忠义,但是他偏偏长了一副尖嘴猴腮的丑样,特别是那个破嘴皮子,逮着什么说什么,脸皮厚哪.可是转念一想,若是没有这些残缺他还叫石迁吗?没有他的厚脸皮,梁山的许多问题能解决吗?不——残缺乃完美.
作者说的好:“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我们相信天地是残缺的(可以接受的),而且残缺的天地也是美丽的.花开是美,花落也是美;依依垂柳是美,残荷梧桐也是美;果实满枝是美,遥看近却无的小草也是美;月圆是美,月缺也是美啊……因为任何的事物中,都包含着美丽的东西,只要善于发现,任何时候都能够欣赏到美.进一步说就是人的灵魂能走多远,美就能走多远.
文章最后作者的笔锋一收,说道:“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一语道出了我们应该热爱世界,热爱人生,尽管她有缺陷,尽管她有不足的真理.整篇文章语言凝练含蓄,思想内蕴的卓然不俗,让人赞叹不已.
欣赏这篇文章就如同在一片深蓝澄澈的夜空之下,带着无限的享受,欣赏那轮朦胧美丽的阙月,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对灵魂最深的凝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