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想要表达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7:13:22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想要表达什么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想要表达什么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想要表达什么1.简单来说就是:是有一些人总觉得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等真的改变了他又怀念.  2.一下一篇文章比较详细些: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想要表达什么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想要表达什么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想要表达什么
1.简单来说就是:是有一些人总觉得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等真的改变了他又怀念.
  2.一下一篇文章比较详细些:
  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1892年3月1日生于东京,因恰逢辰年辰月辰时,故名龙之介.在他出生九个月时,因母亲神经失常,过继给舅父做养子,改姓芥川.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为其以后步入文坛打下了基础.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新思潮派的小说家.在他短短11年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写出了140余篇小说,还发表了若干文学评论,游记随笔,小品和俳句等.
  《鼻子》是他的初期创作的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16年《新思潮》创刊号上.同年五月在《新小说》上再次发表.小说发表后,日本文学大家夏目漱石对此评价很高,说小说十分有趣,首尾相顾,无戏谑之笔,却有滑稽之妙,不失上品.一见之下,材料非常新颖,结构相当完整,令人敬服.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1935年,日本文学界为了表彰和纪念这位著名作家,同时也为了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设立了在日本被称为“跳龙门”的重要文学奖——“芥川龙之介文学奖”.
  对《鼻子》这部作品我阅读了很多回,作者对人生的洞察力之敏锐,令人钦佩.《鼻子》的主人公是个叫禅智内供的和尚.说起禅智内供的鼻子,生活在池尾的人没有不知道的.长五六寸,从上唇一直耷拉到下巴,其状如香肠,从脸的中央一下子耷拉下来.就因为有了这样与众不同的鼻子,给禅智内供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不说别的,单说吃饭,就不能一个人吃.吃饭时必须有一个小和尚在旁边,拿着一块儿一寸宽、两寸长的木板托着内供的长鼻子否则鼻尖就掉到碗里去.但是,禅智内供为鼻子而苦恼,这还不是主要理由,更使他为之苦恼的是他的自尊心受到损伤.禅智内供为了这伤脑筋的鼻子,做种种努力,查了很多经典,服了很多药,可是都无济于事.后来上京城去的一个弟子听到一个秘方,就是把鼻子用热水烫,用脚踏,再用油脂去掉.禅智内供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按照弟子说的方法做了,效果非常好.
  禅智内供摸着变短的鼻子,脸上现出了多年不见的轻松愉快的笑容.可是人们对他嘲笑得更厉害了,并且带有敌意.为此禅智内供天天闷闷不乐,好不容易变短的鼻子,却又被人嘲笑.一天,禅智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禅智内供的心情又愉快了.心想这样就没有人再嘲笑我了吧.
  芥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鼻子》这篇小说,又是一种么心态呢?有人说是以一种嘲讽的心态看待以鼻子和其主人为代表的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也有人说《鼻子》这篇作品深刻地蕴涵着禅宗的人生“三境界说”对芥川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5期肖书文》).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的因素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的影响.
  首先,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看,《鼻子》的诞生是离不开作者本人对历史的爱好,还有当时作者本人受到了失恋的打击这两方面的.可以说这两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鼻子》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语》,对其中一个简单的笑话做了艺术加工并融入了现代人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芥川从中学时就表现出了对历史的非常喜爱.可以说芥川的文学是从对历史的兴趣开始的.他晚年的小说,几乎都取材于古典的历史小说.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刚才提到的失恋的影响.芥川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就恋爱了,但是由于家族的反对,初恋破灭了.因此,芥川意识到爱情都是自私自利的.我们从芥川写过的文章《那时自己的事》中可以看出,他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部小说的.文章中提到“自己这半年来受到失恋的影响,意志消沉.所以想尽可能地写一些使人愉快的小说,从《今昔物语》中取材写了二个短篇.一篇是《罗生门》,另外一篇是《鼻子》”.为了驱散抑郁的心情,作者写出了《鼻子》这篇小说,显示出了作者人生体验中深刻的矛盾和痛苦.
  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20世纪的日本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国家军事实力异常繁荣,不停地进行帝国主义扩张;但国内群众却付出了重大牺牲,并导致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越来越显露出来,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与冷酷、与人为恶的社会心理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一大问题.正是由于社会的尖锐矛盾、资本主义的虚伪本质被充分暴露,整个日本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不安之中.《鼻子》可以说是一篇借历史题材来影射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丑恶现实的小说.它暴露了把玩别人不幸以得到某种快慰的,有失道德的阴暗心理.在佐古纯一郎著的《芥川龙之介》一书中,曾有这样的叙述:
  “在《鼻子》这篇文章的最后禅智内供的鼻子变短了,当主人公感到满足的时候,没想到遭到了比长鼻子更恶意的嘲笑.当鼻子又恢复到以前长度时,禅智内供想,再也没有谁嘲笑我了,所以心情又愉快起来了.再也不会被嘲笑了吧.这样写恐怕是芥川的估计错误吧,主人公内供的鼻子恢复原样时,还会被嘲笑吧,会被说‘鼻子又恢复原样了’,这样怎么能不成为大家的笑柄呢,芥川并没有从现实出发去考虑问题,只是借小说来排遣寂寞而已.”
  上述的这个观点我是不赞成的.虽然芥川也曾经写下过自己尽可能地写有意思的文章来排遣抑郁的心情,但是作者是以这些令人啼笑的事来展现自己的观念,达到了以冷眼的旁观者观察社会上的利己主义的目的.作者正是安排了主人公内供的鼻子恢复了原样,才足以表现了人们的利己主义心态,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冷漠和虚荣,表现了对人生的怀疑精神.
  主人公内供是高僧也好,是愚僧也好,在《鼻子》这部作品中,作者就把他看成一个因为鼻子长而受到伤害的普通人.而侍者、下法师和中童子等人,作者是把他们作为旁观者对待的.内供总是担心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总是拘泥于别人的脸色,在乎社会的舆论对他的评价.在这里内供是可怜的,却有一种有苦说不出之感.因为高僧这个身份成就了他,也让他有些高处不胜寒了.虽然因为这个鼻子而感到痛苦,但却要表现出不在乎自己肉体的不幸,是个称职的得道高僧了.在这种内在和表面的夹缝中,内供的内心有多么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心理描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我觉得这样写不是对内供的嘲讽,内供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这是作者感悟人性的悲哀.赤裸裸地表现出了人性的软弱和丑陋.内供的悲哀既是个人的,又是全体的,他的遭遇只是人类处境的现实象征.鲁迅曾说过:
  “人类的心理有着互相矛盾的两样的感情.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不表示同情的.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这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夸大一点说,便可以说是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在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于是,在不知不觉间,虽然是消极的,确对那人抱了敌意.—内供虽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总觉得有些不快者,便因为在池尾的僧侣的态度上,感到了这些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缘故.”
  社会上的人们就是这样,对别人的不平表面上表现出同情心,而内心里却幸灾乐祸,对别人的缺陷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甚至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内供就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了表现出旁观者的这种自私冷漠的态度,芥川在小说中势必要把内供的鼻子再变长了.对于自尊心强的内供来说,鼻子变长了确实是好事,内供的内心也变得飘飘然了.但是旁观者的看法太重要了,所以他宁愿再回到过去的肉体的不幸中,也忍受不了别人的脸色和社会的舆论了.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只要当事人重新陷入了不幸当中,旁观者才能把嘲笑与敌意收起来,同情当事人,所以芥川的笔又把内供的鼻子变长了,又一次牺牲了内供的自尊,成全了旁观者的利己,把人性的软弱虚伪和自私自利多么淋漓尽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啊.
  禅智内供因为鼻子而苦恼到最后坦然接受的心理过程,是一个自我寻求拯救的过程,是一个内心不断修复的过程.小说的最后,主人公终于释然了.也许作者芥川龙之介却没有释然,这个不释然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造就了一代“鬼才”芥川龙之介,也使日本的近现代文学天空陨落了一颗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