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最欣赏的三国人物:诸葛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3:20:27
作文:我最欣赏的三国人物:诸葛亮作文:我最欣赏的三国人物:诸葛亮作文:我最欣赏的三国人物:诸葛亮我眼中的诸葛亮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

作文:我最欣赏的三国人物:诸葛亮
作文:我最欣赏的三国人物:诸葛亮

作文:我最欣赏的三国人物:诸葛亮
我眼中的诸葛亮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 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人格神”的魅力
  诸葛亮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神,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神.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象他这样集智慧神与人格神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贤,清正廉明.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注.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被诸葛亮废为平民,但对李严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由是李严不仅不抱怨,而是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李严因悲痛发病而死.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对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洁上,亦堪称典范.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伯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光明磊落.苍天可鉴. 坚韧一心,竭尽人谋.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而蜀国相对最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后出师表),于是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既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正是他的伟大.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后人无不感慨系之.成都武侯祠一联云: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而杜甫的《蜀相》一诗,更可谓是诸葛亮的千古知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孔明情结”与“诸葛亮文化” 一部廿四史,有多少谋臣勇将,又有多少雄主名王,但历史老人似乎却分外垂青诸葛亮这位出师未捷的英雄.自魏晋以来,他的智慧光茫越来越夺目耀眼,他的人格力量越来越彰显天下,他的形象日益高大丰满,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已变成一个文化的诸葛亮,潜入民族的心理底层,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全国各地,纪念他的庙宇祠碑不可胜数,南阳诸葛庐,成都武侯祠,陕西定军山,无不成为世人朝拜的圣地.上至士人,下至百姓,无不具有一种“孔明情结”,而有关他的故事、传说、题咏、小说、戏剧,更是层出不穷,形成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甚至许多东西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孔明灯、孔明锁、孔明扇、诸葛巾,不胜枚举. 远在两晋南北朝,诸葛亮去世以来,他即受到老百姓的追悼和士人知识分子的普通赞扬.陈寿作《三国志》,尊曹魏为正统,但仍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认为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同时,有关他的军事艺术和智慧,则被编进民间故事及志怪小说广为流传.至唐代,有关诸葛亮的诗歌如雨后春笋,今检索《全唐诗》总计涉及诗人50多名,诗100余首,其中尤以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诗篇影响至深,广为呤诵.至宋元,诸葛亮的感人事迹,激励着人们的反抗斗志.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含恨长呤杜甫咏诸葛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过河而死.民族英雄岳飞受诸葛亮陶染至大,他曾手书出师表并作跋云:“更深策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以,竟不成眠,座以待旦”.史载,岳飞北伐,上表答诏,忠义之言,颇有诸葛遗风.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十分敬仰诸葛亮.他在被押解燕京途中,作《怀孔明》诗:“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襟.汉相明大义,赤心贯苍穹”.与此同时,诸葛亮及其故事大量成为多种文学、艺术种类创作的题材.迄元末明初,终于孕育出罗贯中三国演义这部伟大小说.从此,诸葛亮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德行的象征地位,已牢固确立,成为妇孺皆知的光辉人物.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伟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热情赞颂堪称千古定评.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对他仍怀着当年诗圣的那股敬仰之情.诸葛亮的智慧与精神,他所达到的完美境界,就像一首伟大的诗篇,让人受益无穷,百读不厌.
  治世良臣
  历代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若孔明.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千年易过,丞相的英名不朽.诗人清贫,唱出的却是民族精魂.在天下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当今浮躁社会,诸葛丞相的祠堂仍庄严地屹立在锦官城的闹市中,这无疑印证着贤相的伟业与诗人的道说. 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发问:诸葛臣相,你为何赢得如此万世英名?我们可有许多证据反驳你名高天下的传说?论职位,你尚非雄视天下的伟大君王;论功业,你也未能完成天下一统;论才华,曹操的诗文可比你多;论口才,也还有许多人可以攀比.还有很多很多.难怪乎,今有学者不竟质疑你仅仅是一个传说,遂以为你的传说最不靠谱. 悲哉,孔明,我们无意奉你为精神偶像,无意再次将你祭上神坛.但我们却不得不为你鸣一声不平,今世学者中了太多“量化”标准的毒啊,他们就是要拿一项项的分数评定单来估出你的实力.他们岂知道,海不测其深,天不测其高.他们岂知道,在你各项量化成绩单后面,隐藏着的民族精神之魂,指引着的民族信仰之路. 先圣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当你隐居隆中时,你涵养了你的山水之德;当你为刘将军奔走时,你运化着你的仁智之心.我们知道,你终未能静,也未能寿,在动荡的征程岁月中,你抱着遗憾过早地与世长辞.但我们亦知道,你的忠贞之节,你的信仰之光永远感召着后世人们.我们透过历史的烟尘,看见你劳作的身影.你的业绩即使以当今学者的量化标准评判,也无愧于人.陈寿《三国志》清楚地记载着你:“立法施度,……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抚百姓,示仪轨”,“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你是平治天下的千古良臣.你在五丈原行“分兵屯田”之策,“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虽有战争之事而有和平之实.这样的功绩虽不是说无人能做到,但你以道为本,以德立身,以法治国,以仁安邦,以术驭军的治国良谋,又有几人能及? 因此,你死后,便迅速被蜀汉人民追怀纪念.“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三国志》)裴注引《襄阳记》又补记人民纪念你的因缘:“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亮德范遐迩,功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于是始从之.”后魏将军钟会征蜀,亦“祭亮之庙”. 无疑,蜀汉人民对你的纪念,是对一代贤相的缅怀,亦表达着他们在中国千古浊世中对贤明政治的期盼.如今你的祠堂仍庄严地坐落在锦官城内,历千年而不毁.我们在你身上,看到了中国传统政治人物达于其极至的辉煌,虽其后无人能及.故史家赞曰:“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可谓治世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于是,我们便能理解,你的英名,为何民咸称道至于今;于是,我们明白,华夏民族奉你为楷模,并非是空穴来风.你的精神就是旗帜,你的信仰就是道路.我们不会做没有出息的儿女以将你膜拜,而是将继续沿着你的路去开辟我们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