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毛泽东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12:44:36
描写毛泽东的文章描写毛泽东的文章描写毛泽东的文章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年来最大的成功者之一.那么他成功

描写毛泽东的文章
描写毛泽东的文章

描写毛泽东的文章
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年来最大的成功者之一.那么他成功的奥秘究竟何在?
成功的关键:丰富的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和对社会的深刻了解
1977年4
月,周扬对采访者说:我和毛主席接触的时间很多,“我们谈鲁迅的功劳,一个是对社会的了解深刻,一个是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两条是很厉害的.主席的伟大也是这两条,其他的许多革命家就不如他……王明这个人也读了些书,但读了不能用,关键就在这个问题上.”
首先,丰富的历史知识为毛泽东实现远大的志向奠定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古人云“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立志要做大事,发誓要“翻天揭地、改造社会”.为此,他发奋读书,在学海中遨游,在书山上攀登.从书本中吮吸知识,也从书本中增长才干.他虽非出身书香门第,但酷爱读书.他自己也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毛泽东受过6年的国学灌输和7年西学教育,还曾到长沙的湖南图书馆自学,“贪婪地读,拼命地读”,看了大量的书,“度过了他学习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半年”.十多年寒窗之中,他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籍杂书,潜心研读世界名著及各种流行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家、革命家热烈崇拜,对世界英雄豪杰异常敬仰.中国传统的典籍文化、口碑流传的民俗文化、植根地方的湖湘文化、康梁变法的改良文化和西方赫胥黎的进化论等等,都被他兼收并蓄.但在中西文化两大系中,他更为熟悉中国先秦的儒、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学.其中尤为重视《二十四史》,这部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崇祯17年长达4000年历史,约4000万字,是一部史料极为丰富的历史巨著.毛泽东以顽强的毅力通读了这部巨著.有许多部分则反复阅读,看过5遍以上.《资治通鉴》是毛泽东颇感兴趣、百读不厌的另一部历史巨著.全书从东周到五代十国,记录15个朝代的兴衰成败,贯穿1362年历史,总计294卷.毛泽东一生阅读、圈点17遍,并多次向人推荐.毛泽东对读书的态度是读而不死,不做书的奴隶,而让书为其所用.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驾驭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地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和辩证地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养料和思想土壤.这就是毛泽东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其次,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了解,有利于毛泽东准确地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毛泽东家祖辈务农,自己从小参加农田劳动,13岁就几乎被当一个整劳力干活.17年的农村生活使他了解了农民的疾苦,熟悉了农村社会,培养了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并决心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为广大农民谋利益.毛泽东的这个身世与经历在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中绝无仅有.这为他日后研究中国问题,善于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须知中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中国的社会主要由农民组成.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解决农民问题.诚如他后来指出的:所谓人民大众,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农民战争,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中国革命说到底是解放农民.毛泽东的理论说到底也基本上是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宣传农民、解放农民的理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与研究加上他在家乡农村生活17年的特殊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最真切的直感,这为他实现理论认识上的飞跃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功的独特条件:极高的领悟力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多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毛泽东不如陈独秀;论对马列书本的熟悉,毛泽东不如王明.张国焘在谈到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印象时说,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常识了解不多.喝过“洋墨水”的王明、博古认为,毛泽东是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对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不足.但是,毛泽东有着出众的才华和极高的领悟力.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称毛泽东“资质俊秀”、“殊为难得”,是农家出的“异材”.毛泽东的另一位老师黎锦熙在日记中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加上毛泽东“性不好束缚”“好独辟蹊径”,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特性格,这就决定了毛泽东学马列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学得刻苦而不死板,读得认真而不教条,没有丝毫学理主义习气.他在初次读了《共产党宣言》以后,知道人类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初步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他说,“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这里把《共产党宣言》等书的内容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四个字,虽然不太准确,但是,就阶级斗争是贯穿阶级社会的一根红线,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分析阶级社会的主要方法而言,毛泽东又确实抓住了认识中国问题的根本,并能从中悟出“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说明毛泽东书读得活,领悟力极强.这也是他优于和高于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的一个突出特点.
毛泽东善于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一特质,使他后来在学习和研究马列理论时,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马列而马列,而是为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斯大林说:“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没有做马克思主义的俘虏,而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从这个实质出发,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毛泽东与列宁有着相同的基本品格.
毛泽东的极高领悟力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军事谋略与军事智慧上.毛泽东从来没有进过军事院校.既不像刘伯承留洋国外学过军事,也没有像朱德、彭德怀进过讲武堂受过专业军事训练.但毛泽东无师自通,用兵如神.毛泽东是不背枪的统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是毛泽东首先提出的,但他对笔杆子似乎情有独钟.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他特制了一个备有多层口袋的可以装好多笔墨纸砚的挎包.他开玩笑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一身戎装的赳赳武夫果然被一身便装的潇洒文人打败了.毛泽东本人,作为集哲学家、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于一身的伟大历史人物,似乎更看重的也是自己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1975年,毛泽东在会见联邦德国政治家赫尔穆特·施密特时,后者谈起他的成就和诗作.毛泽东回答说:“成就太小,我也不会写诗.但我懂得怎样打仗,怎样打胜仗.”毛泽东的自豪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他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他的指挥艺术是如此出神入化,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毛泽东的军事智慧也不是由一堆突发奇想的念头构成的,而是有了一整套的理论;他的雄才大略也丝毫不带有侥幸的色彩,而是基于他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洞见.
成功的资本:强健的体魄
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由于身体不支造成半途而废,甚至英年早逝而抱恨九泉.杜甫曾为诸葛亮慨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强健的体魄是担当大任的资本.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志向,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重视体格的锻炼,认为身体是“知识之载,道德之寓”.毛泽东还曾于1917年撰写了《体育之研究》一篇长达7000字的论文,由杨昌济推荐,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该文详尽阐述了身体对于学问与事业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就怕没有强健的身体.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思想、有学问,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所以毛泽东一直没有放松过对身体的锻炼.他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种方法是冷水浴,此外还有风浴、雨浴、雪浴、太阳浴.但毛泽东一生最喜欢也十分擅长,并由童年保持到少年、青年、中年直到晚年的运动是游泳.郭沫若说“毛主席是少年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体育锻炼使毛泽东身高1.83米的伟岸身躯更加强壮,精力、体力愈加过人.毛泽东之所以能担当历史大任,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除了他超群的才华、坚强的意志,还得益于他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是毛泽东的又一成功之道.(王西庆)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