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耕地如何恢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4:18:26
污染耕地如何恢复污染耕地如何恢复污染耕地如何恢复主要有: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对农田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其他环境问题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

污染耕地如何恢复
污染耕地如何恢复

污染耕地如何恢复
主要有: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对农田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其他环境问题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生态问题.
(1)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因此,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土壤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实行防治结合.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监管能力、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和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要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分步实施.重点开展农用土壤和污染场地土壤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土壤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农村地区要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监管重点;城市地区要根据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以规划调整为非工业用途的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土壤为监管重点.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土壤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资源,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群众健康.防治土壤污染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环保部门要在同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综合管理和监督执法职责,积极协调国土、规划、建设、农业和财政等部门,共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土壤污染防治.
(2)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本摸清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初步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编制完成国家和地方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初步构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管理体系框架;编制完成土壤环境安全教育行动计划并开始实施,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有所提高.
到2015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出台一批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土壤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土壤环境保护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显著提高;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深入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突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
(3)农用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监管重点,开展农用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加强影响土壤环境的重点污染源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对污染严重难以修复的耕地提出调整用途的意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引导和推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规范有机食品发展,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建设,预防和控制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3)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结合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场地特别是城市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土壤进行系统调查,掌握原厂址及其周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建立污染场地土壤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污染土壤风险评估和污染土壤修复制度.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厂址和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环保部门应督促有关责任单位或个人开展污染土壤风险评估,明确修复和治理的责任主体和技术要求,监督污染场地土壤治理和修复,降低土地再利用特别是改为居住用地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
对遗留污染物造成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由原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治理并恢复土壤使用功能.加强对化工、电镀、油料存储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督检查,发现土壤污染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区域性或集中式工业用地拟规划改变其用途的,所在地环保部门要督促有关单位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的结论作为规划环评的重要依据.同时,要积极推动有关部门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程序组织审查规划环评文件;对未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区域,环保部门依法不得批准该区域内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负责修复和治理.
造成污染的单位因改制或者合并、分立而发生变更的,其所承担的修复和治理责任,依法由变更后承继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承担.变更前有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污染防治责任.
造成污染的单位已经终止,或者由于历史等原因确实不能确定造成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有关人民政府依法负责修复和治理;该单位享有的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负责修复和治理.有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污染防治责任.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措施
(5)搞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加强沟通协调,有效整合资源,强化质量管理,落实配套资金,确保调查的进度和质量;在搞好调查成果集成的基础上,组织对调查成果的开发利用,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做好数据、文件、资料、报告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6)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并组织好实施.组织制修订有关土壤环境质量、污染土壤修复、污染场地判别、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等标准,不断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鼓励地方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
(7)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把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纳入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制定土壤环境监测计划并组织落实.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人才.制定土壤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预案.编制国家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应包括土壤污染防治的内容,并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8)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
(9)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地方要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保证投入每年有所增长.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土壤污染防治,保证资金逐年增加并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地方也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土壤污染防治.我部将协调中央财政部门视情况对地方土壤污染防治给予资金补助.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土壤环境监测、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壤污染防治.
(10)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等研究.研究开发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土壤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推动建成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土壤修复工程技术中心.研制一批国家土壤分析测试方法和标准样品,开发污染土壤修复装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水平.
(11)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把土壤污染防治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的环境教育和干部培训当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