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陶瓷的论文,3000字.求大神帮助要求3000字,内容随便,要原创的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7:35:22
求一篇关于陶瓷的论文,3000字.求大神帮助要求3000字,内容随便,要原创的啊!求一篇关于陶瓷的论文,3000字.求大神帮助要求3000字,内容随便,要原创的啊!求一篇关于陶瓷的论文,3000字.求

求一篇关于陶瓷的论文,3000字.求大神帮助要求3000字,内容随便,要原创的啊!
求一篇关于陶瓷的论文,3000字.求大神帮助
要求3000字,内容随便,要原创的啊!

求一篇关于陶瓷的论文,3000字.求大神帮助要求3000字,内容随便,要原创的啊!
概说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观胎辨釉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观察造型 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 辨别款识 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以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伪.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样.以青花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的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征.上述这些是大家鉴定瓷器必须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