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限制梁山兄弟的行动,宋江态度是怎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22:09:27
朝廷限制梁山兄弟的行动,宋江态度是怎样的
朝廷限制梁山兄弟的行动,宋江态度是怎样的
朝廷限制梁山兄弟的行动,宋江态度是怎样的
水浒读到第三十一回的时候,招安一词才正式提出来.这个时候宋江并没有上梁山,宋江告别前去二龙山的武松,投清风寨花荣处去.临别前给武松布置了一个任务,这是宋江在整部《水浒传》中第一次给兄弟布置工作任务,的确不能够忽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任务呢?这话是这样说的:“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夥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这段话不是两个人依依惜别的时候随便说的应景的话语,而是宋江的肺腑之言,可谓言由心生.这段话也就是《水浒传》中“招安“思想的第一次提出.这个思想的核心就是尽忠心,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青史上留得好名.这是宋江认定的大事业,也是他招安思想的基础.他不但一开始就把这个思想就灌输给武松,同时也授意武松在自己追求“正果”的时候,也要撺掇鲁智深投降.因此从内心深处来讲,宋江喜欢结交英雄好汉,可是他从没有接受过这些所谓的英雄好汉的生存方式.对于宋江来说,好汉被逼无奈造起反来,终究不过是一种临时的权宜之计,不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够放弃为朝廷尽忠的信念.即使这种回归主流生活的希望很渺茫,也要想方设法地去追求这个目标.因此,道别武松都走了,还要回头说声:“兄弟,休忘了我的言语.”
破华州城时宿太尉一节值得重视,是重要情节中不能够忽略的一段.在这一节里作为梁山第二把交椅的宋江没有和任何人商量,也没有听取各位好汉的意见,第一次正式的向官方的人表达了梁山招安的思想:“宋江原是郓城小吏,为被官所逼,不得已哨聚山林,权借梁山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与国家出力.”他自己在想,也希望大家都这样想.在此之前,书中没有交代宋江和晁盖两人关于招安的看法.那么在这里宋江第一次表现得有些越位,按照平时他为人处世的滴水不露,与此有个反差,这反差说明接受招安的思想对于宋江来说是何其重要.从对待宿太尉前后的态度来看,这个时候,宋江为将来留下了后路,宋江已经着手做招安的准备了.
在梁山好汉大聚义的时候,宋江把自己的想法全盘告诉了兄弟:“宋江自从闹了江州,上山之后,皆托赖众弟兄英雄扶助,立我为头.今者,共聚得一百八员头领,心中甚喜.自从晁盖哥哥归天之后,但引兵马下山,公然保全,此是上天护佑,非人之能.纵有被掳之人,陷於缧,或是中伤回来,且都无事.今者,一百八人,皆在面前聚会,端的古往今来,实为罕有.从前兵刃到处,杀害生灵,无可禳谢.我心中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一则祈保众弟兄身心安乐;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三则上荐晁天王,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见.就行超度横亡、恶死、火烧、水溺,一应无辜被害之人,俱得善道.”
应该看到,这三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三次的宋江地位和身份都不相同,和梁山泊的关系深浅也不一样.可是这种思想的基础却始终没有变过.招安的思想是宋江提出来的,从没有上山到最后当上梁山泊主,他的这种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梁山泊队伍的主导思想.
招安思想的形成既有梁山自身的原因,也有朝廷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忠君报国的思想,决定了招安思想最终成为梁山的主导思想.这个思想由宋江提出并推广,但决不是他一人能够能够确立这种思想的主导位置,主要还是梁山泊中众人根深蒂固的忠君报国思想.如果粗略地划分一下,梁山中人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在上梁山之前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另外一种就是真正的老百姓.
第一种人受过一定的教育,这种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忠君报国;同时他们从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拥有一种现实的自我价值,从而具有比较自觉的忠君报国的想法,这种想法使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很正常的也是很自然的一种想法.朱武劝史进落草,史进说:“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题.”林冲遭遇横祸却一味忍耐,忍到极处只是因为要生活在现实中的想法;杨志心中想:“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是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礼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刻薄!”而武松,在整件事情上从头至尾都有着要官府按照律法来处理的想法,即使他自己犯事之后,也要投案自首.这说明武松从骨子里始终是想活在主流的生活当中,而没有与官府对着干的念头;宋江、卢俊义等人更是多次都走投无路,但多次都没有痛下决心上了梁山,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上了梁山.这其实就是招安思想的核心精神.
第二种人属于低下阶层的人群,受到官府的欺凌和压榨.生于乱世、生活潦倒、境遇惨淡,他们起来反抗.但是因为他们思想和历史的局限却决定了他们的反抗始终是有限的,那就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在他们的思想中,皇帝是真命天子,是上天注定的,他们没错,即使有错也只是暂时受了奸臣的蒙蔽.而每个和他们有真实接触的官府中的官吏却在实实在在地对老百姓实施着压迫,实实在在的干着腐败和祸乱纲纪的勾当.因此他们的反抗矛头不是指向造成这一切的根子――皇帝和制度身上,而是指向了造成这一切的现象上――贪官和污吏.阮小五唱过“打愈一生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酷吏赃官都杀尽”和“忠心报答赵官家”两种原本是矛盾的思想却真实的存在与他们每个人的身上.
尽管在正式提到招安的时候,各位好汉都有程度不同的反对和意见,可是骨子里面的忠君思想最终让他们接受了招安.在泰州李逵一反杀人的常态而假扮了一次县官,而且审了一起假案,其实正是梁山各位的心理反应.由于这两种人自身思想基础的缘故,给招安思想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在梁山好汉自身原因之外,也有官府的原因.因为对宋江力量不断扩大的束手无策,使得最高统治者不得不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这种妥协促使招安思想迅速占到主导地位,并快速的实施了招安的行动.从一开始黄安带领一千人马对梁山第一次进攻的失利,到呼延灼、关胜、董平的被擒,直至两败童贯,三败高俅,这一切都使统治者感到惶惶不安却又无计可施.最终御史大夫崔靖提出招安的想法:“臣闻梁山泊上立一面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此是曜民之术.民心既服,不可加兵.即目辽兵犯境,各处军马遮掩不及,若要起兵征伐,深为不便.以臣愚意,此等山间亡命之徒,皆犯官刑,无路可避,遂乃啸聚山林,恣为不道.若降一封丹诏,光禄寺颁给御酒珍羞,差一员大臣,直到梁山泊,好言抚谕,招安来降,假此以敌辽兵,公私两便.伏乞陛下圣鉴.”这其实就是朝廷的真实想法,打是打不过,便找出了一些借口,既然是忠义的一支队伍,写的又是替天行道的招牌,而且民心所向,这支队伍就有了招安的理由;同时辽兵犯境,边防吃紧,刚好梁山一帮人可以用来抵御辽兵的侵略.招安政策就这样被皇帝通过了几经周折最后圆满招安.从朝廷的角度说,招安的阴影从一开始也埋伏下了.
招安,招安,到了真正的招安,让人有不忍卒读的感觉.
宋江的一番话算是对梁山历史的总结,也是正式的梁山解散的宣言:“众弟兄在此,自从王伦开创山寨以来,次后晁天王上山建业,如此兴旺.我自江州得众兄弟相救到此,推我为尊,已经数载.今日喜得朝廷招安,重见天日之面,早晚要去朝京,与国家出力.今来汝等众人,但得府库之物,纳於库中公用,其余所得之资,并从均分.我等一百八人,上应天星,生死一处.今者天子宽恩降诏,赦罪招安,大小众人,尽皆释其所犯.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圣,莫负天子洪恩.汝等军校,也有自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的,亦有军官失陷的,亦有掳掠来的.今次我等受了招安,俱赴朝廷.你等如愿去的,作数上名进发;如不愿去的,就这里报名相辞.我自 发你等下山,任从生理.”
什么重见“天日之面”?原本扬眉吐气的快活,便成了仰人鼻息的恭敬,却成了重见天日之面!众好汉没有反应,想来众好汉此时此刻还会有什么反应?
招安的场面倒是排场,可是排场的背后就是隐隐杀气.枢密院官,具本上奏:“新降之人,未效功劳,不可辄便加爵,可待日后征讨,建立功勋,量加官赏.现今数万之众,逼城下寨,甚为不宜.陛下可将宋江等所部军马,原是京师有被陷之将,仍还本处,外路军兵,各归原所.其余人众,分作五路,山东,河北,分调开去,此为上策.”这是朝廷必然的想法和思路,人招安了可是心不一定招安了,朝廷的戒备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梁山众人的想法就不是这样了.“我等投降朝廷,都不曾见些官爵,便要将俺弟兄等分遣调开.俺等众头领,生死相随,誓不相舍!端的要如此,我们只得再回梁山泊去.”这也是梁山好汉遇到冷遇后必然的想法,想着如果这帮好汉重新回到梁山去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又是宋江急忙止住,并用忠言恳求来使.之后到了枢密使童贯给皇帝奏道:“这厮们虽降,其心不改,终贻大患.以臣愚意,不若陛下传旨,赚入京城,将此一百八人,尽数剿除,然后分散他的军马,以绝国家之患.”这一段让人读来出一身冷汗,让我想起梁山大聚义时候卢俊义那个血淋淋的梦.
读水浒,总是这样理性和感性不相容,总是这样既理解有矛盾,总是这样情绪激昂又仰天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