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行山路大桥的说明文,7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4 20:32:55
关于太行山路大桥的说明文,700字左右关于太行山路大桥的说明文,700字左右关于太行山路大桥的说明文,700字左右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澜沧江两岸山高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水量随

关于太行山路大桥的说明文,700字左右
关于太行山路大桥的说明文,700字左右

关于太行山路大桥的说明文,700字左右
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澜沧江两岸山高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水量随季节变化,给航运带来不便."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以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两岸筑成半圆形桥墩,铁链两头铆死在两岸桥台上,西岸为徒崖,东岸是险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险要.桥两端建有桥亭关楼.崖脚路旁有一古老的铁桩,顶呈蘑菇形,露出地面约80厘米,周长约72厘米.相传为明代系舟之柱.到霁虹桥,有东西二路.东路由大理至永平杉阳,然后沿博南山盘旋而下直至江边;西路从保山经水 寨,至桥边.二者相较,东路较平,且古迹较多,"古道"风味较浓.伫立霁虹桥头,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以吗?

自己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