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建国以来的发展如题,说出其中的几个民族的发展就行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9:00:44
各民族建国以来的发展如题,说出其中的几个民族的发展就行谢谢
各民族建国以来的发展
如题,说出其中的几个民族的发展就行
谢谢
各民族建国以来的发展如题,说出其中的几个民族的发展就行谢谢
彝族
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炭、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
哈萨克族
1949年以前,哈萨克族还处于宗法封建社会阶段.哈萨克族人民大部分生活在高山山麓、河谷、盆地.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天山山麓和阿尔泰山南坡还是我国五大牧场之一.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哈萨克早已总结出一整套基本生计模式.他们逐水草而居,视季节变化,迁徙到最适宜放牧的牧场,分冬夏牧营地.也有部分哈萨克族人兼营农业.打猎也是哈萨克族牧民生活来源的一种补充手段,猎获物由参加打猎者平均分配.哈萨克牧民放牧的牲畜主要有马、绵羊、山羊.哈萨克骑马、食马肉、喝马奶.用马皮制品,马在哈萨克人民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交通工具除马外,还有骆驼、牛等.哈萨克人民用于生产中的牧羊犬和猎鹰也特别广泛,它们是生产中的好帮手.牧区贫富分化悬殊,少数大牧主拥有数千头牲畜,而大多数贫苦牧民只有少量或没有牲畜.以阿勒泰地区为例,占人口10%的牧主占有50%的牲畜,而占90%的牧民仅占有50%的牲畜.牧场名义上为部落所有,实际为大牧主所占有.由部落头人、宗教上层和牧主所组成的封建统治阶级,对贫苦牧民进行残酷剥削.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哈萨克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和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期.1954年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同年先后成立了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该自治州的哈萨克族于1984年迁回新疆巴里坤地区)、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地区相继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哈萨克的畜牧业在建国前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实现合作化以后,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改变了畜牧业的旧面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在“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哈萨克族地区大力发展工业,著名的克拉玛依油田和独山子油田、伊犁榨油厂、布尔津面粉厂、塔城和阿勒泰的面粉厂、阿勒泰的水电厂等,都是由国家投资在短期内建成的.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拉山口出境.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在向西开放中处于前缘阵地.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很快.
畲族
解放前,畲族地区已基本上发展到封建地主经济阶段,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畲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缓慢性和不平衡性.
畲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经济为辅.早在公元7世纪,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辟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当时畲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所以狩猎经济一直比较发达.“农耕”与“狩猎”是畲族早期的生产特点.
明、清时期,是畲族先民向闽东、浙南大迁徙的时期.他们到达那里时,平坝地区已多为汉族居住,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为汉族所垦殖.因此,他们只能开山劈岭,拓荒造田,新建家园.或者是佃租汉族地主的土地,或给地主富农当长工.长年辛勤劳作.他们所到之处,荒山变茶园、沟壑变良田.畲族人民为开发祖国东南山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使畲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关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名额上对畲族都给予了适当照顾,并大力培养和提拔畲族干部.同时,畲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了57个民族乡.经过社会改革,受压迫的畲族人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茶园、山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畲族山乡的经济搞活了,多种经营,变山为宝,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浪潮中,畲族山乡已成为对外资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地方.在福建省的宁德、蒲田和浙江省的景宁,“三资”企业已在这里“开花结果”.畲族山乡的经济发展前景十分美好.
朝鲜族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林区之一.在长白山下,朝鲜族人民开拓了这块富饶的疆土.朝鲜族在东北边疆开发荒地初期,粮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饥;住的是极简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没有耕畜便靠人力垦拓.到1881年在延边地区先后垦拓的土地达5300多公顷.1884年在朝鲜族专垦地区开垦的土地已达12000多公顷.长期以来,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人从事林、副业.
19世纪70年代,他们在吉林省通化县大甸子等地,试种水稻获得成功,后相继在临江、怀仁、兴京、柳河、海龙等地和延边部分地区扩种.1906年朝鲜族农民在和龙县勇智乡大教洞开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谷产量提高,从此延边地区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水稻产区.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营养丰富,与京津的“小站稻”齐名于世.
但少数持有特殊权势的满族、汉族“占山户”用各种手段强占农民用血汗开拓的大片土地,使农民变成自己的佃户或雇工.同时,在朝鲜族中也分化出极少数地主.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朝鲜族地区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租佃关系有“活租”和“定租”两种.“活租”租率达50%.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超经济剥削.民国时期,仅延边地区地方官府征收的税目就有30种以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朝鲜族聚居地区先后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1946年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朝鲜族人民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杂居在各地的朝鲜族也先后建立了几十个民族乡.
为了充分利用朝鲜族聚居区的地上地下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延边州已拥有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纺织、橡胶、化肥、造纸、印刷、食品、陶瓷、制药等工矿企业,工业体系初具规模,成为我国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之一.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是中国北方的水稻之乡,其品种优良,气候条件好,他们积极引进科学技术.使水稻连年增产.水果品种齐全,以闻名全国的苹果梨为大宗.烤烟产量也很可观,是我国的主要烤烟产区之一.人参、鹿茸也是该地区传统产品,久负盛名.
延边自治州内有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县县通火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延边在对外开放方面得地势之利.珲春经济特区已经国务院批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经济增长具有强劲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