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存天理 灭人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0:24:37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他们知道,人生而有欲,如饮食男女之欲,名利之欲,出人头地之欲,等等.欲而不得则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铤而走险,无所不用其

如何理解“存天理 灭人欲”?
如何理解“存天理 灭人欲”?

如何理解“存天理 灭人欲”?
他们知道,人生而有欲,如饮食男女之欲,名利之欲,出人头地之欲,等等.欲而不得则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铤而走险,无所不用其极.结果,人被欲望折苦,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古代有各种宗教提供解脱之道,如佛教提倡禁欲,出家,不结婚,不吃肉,不饮酒.道教提倡清心寡欲,出世,修仙炼道,长生久视,神游八荒,等等.但大多数中国人既不可能出家,也不可能出世,程朱理学就试图在儒家传统中寻找自我超越之道,终于找到了这个“天理”,就是人性.如儒家经典《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天赋予的人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理.程颐说:“性即理.”人性就是“天理”.不仅人,宇宙万物,都各有其生成之理.例如,太阳有太阳之理,舟车有舟车之理.这个“理”,既非神授,也非人为,而是自然存在,而且至高无上,故谓之“天理”.显然,这是程朱构想出的一种范式.用程颐的话说,“天理”是“自家体贴出来的”,用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的话说,是“理世界”,形而上的观念世界,类似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程朱理学关于人的范型,“天理”,天赋人性:仁义礼智.即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人性本善.关键问题是,这只是理想的范型,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这样纯粹完美.荀子甚至说“人性恶”,扬雄说“善恶混”,韩愈则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程朱理学认同孟子的“人性善”,但又认为孟子只说对了一半,无法解释善恶为什么集于人之一身,于是引入“气”的概念.这个“气”,不是空气,而是构成人的具体质料.人性虽同,气禀各异.朱熹打比方说:“如水无有不清,倾放白碗中是一般色,及放黑碗中又是一般色,放青碗中又是一般色.”今天看来,人都是碳水化合物,有何不同?但程朱理学却以为找到了“人性恶”的根源:来自血肉之躯的人欲.简单说,人由形而上之“理”和形而下之“气”构成,所以善恶集于一身,善的是“天理”,恶的才是“人欲”.朱熹说:“饮食,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依此类推:男女,天理也;要求美色,人欲也.饮食男女,天经地义,并非邪恶,要求美味美色,三妻四妾,才是“人欲”.朱熹认为,虽小人不可能没有“天理”,虽圣人不可能没有“人欲”,只不过圣人能“灭尽人欲,存尽天理”而已.程朱理学不是提倡禁欲,而是节欲,节制过度的欲望追求,以保持心灵的宁静和谐,不被物欲所纷乱.用心良苦,但“灭人欲”这一表述,却太绝对.人谁不追求美食美色呢?即或是理学信徒,真正能恭行实践者,毕竟是少数,很多是唱高调,被人讥为“假道学”.假道学就是“花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