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参观任何历史遗迹感想的论文2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08:40:30
求一篇参观任何历史遗迹感想的论文2000字
求一篇参观任何历史遗迹感想的论文2000字
求一篇参观任何历史遗迹感想的论文2000字
1.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京杭大运可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地理位置: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价值堪比长城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这58位委员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苏、河北等大运河沿岸六省市的现任政协主席及原政协主席,也有国家文物局的前后两任局长——张文彬和单霁翔.舒乙、王铁城等知名人士也纷纷签名.
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率极大
第一提案人刘枫委员说,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
“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两位权威专家——1985年呼吁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郑孝燮、罗哲文如此预测,“我们坚信,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非常大.”
尽快制定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
“大运河和长城在遗产名录上应该是姊妹篇.”刘枫委员提醒说,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步衰弱,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坏.如果不注意启动有如“申遗”这样重大的、为各地重视的保护工作,她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等,将不可避免地退化并迅速消亡,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绝不是某个地方和部门的事.政协委员们建议,应从战略高度,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岸政府参加并鼎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摸清大运河“家底”,尽快制定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2.
城子崖遗址----恢复了一段历史本来面貌,“鹅鸭城”的传说更令人深思:
4000多年前,山东章丘这片土地上就有一座很气派的城市,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陶器,预决吉凶的卜骨,夯实的的城墙等等,都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1928年4月4日,当时还是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学生的山东籍学者吴金鼎来到平陵进行考古调查.平陵在章丘龙山东北,早在春秋时期就是一个重要的城邑.吴金鼎登上高阜东眺,一个长方形小城垣状台城映入眼帘,这就是城子崖,当地人俗称“鹅鸭城”.说起鹅鸭城,相传是养鹅鸭的地方:唐初,唐太宗五子李佑被任命为齐州都督,李佑骄奢淫逸,特别喜欢斗鸭、斗鹅,在平陵养了许多善斗的鸭鹅,老百姓就讽刺这里叫鹅鸭城.“养鹅鸭何必建城?”吴金鼎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考古.
历史在城子崖改写
吴金鼎在城子崖西面的断崖上看到火烧的痕迹裸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土里有陶片、贝壳和动物的骨头,随手挖几下,竟挖出两枚粗糙的骨针,再细察土层,不见金属、瓷器碎片,更无煤渣,吴金鼎意识到这是一处远古文化遗址.随后的1930年和1931年,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两次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一个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被命名为“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沉睡了4000多年之后又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发现,证明中国东部在4000多年前存在着一个土生土长、不同于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
20世纪20年代,国外考古学家根据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和远东的彩陶有近似之处,提出了中国史前文化西来说的假说,有意无意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贬低,不是将中华文明的历史估计过短,就是将中华文明的高度估价过低.当这种假说甚嚣尘上之时,城子崖考古发现无疑是一道文化宣言,黑陶文化让“中国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当时参加考古发掘的学者无不为之感激涕零,在他们的考古报告中写道:“我们替中国原始问题的讨论找到了一个新的端绪”,“希望由此渐渐地上溯中国文化的原始,下释商周历史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可循的轨道”.在城子崖遗址田野发掘和资料整理中,刚刚步入这一领域的中国考古学家在掌握和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的能力上有了突进式的提高,把中国近代考古学的田野发掘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从齐鲁大地上正式起步了.
3.
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积极抢救、妥善保护、科学整修和有效利用圆明园遗址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重大的政治、历史、园林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一直是我们党、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
早在建国初期,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视察圆明园时曾明确指示:"圆明园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以后有条件还可以恢复嘛."不久,北京人民政府根据周总理这一指示精神,发出对圆明园"一草一木不能动"的指令.
从1956年起,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指示,市园林局开始对园内荒山逐步进行了绿化.1960年3月11日,圆明园被列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春,市园林局又征用园内旱地,组织大规模植树造林.到1961年秋,绿化面积已达到80余公顷.
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圆明园遗址又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大部分建筑基址被拆毁,多处山形水系被挖掘填平,成万株树木被砍伐,大片绿地被侵占.10多家企事业单位先后进入圆明园遗址范围内,园内唯一残存的古建筑正觉寺被当做厂房使用.大小20余个居民点相继形成,其中大部分坐落在遗址的中心地带,有的甚至建在著名景点的原建筑基址之上.
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后,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届的支持下,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性整理相继取得进展.先后绿化了百余处荒地,使遗址范围内的绿化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尤其是结合西洋楼景区观水法、远赢观、大水法和方外观等处遗址的局部清理,调整充实了长春园北部的常绿乔木的配置,明显提高了西洋楼景区的绿化效果.同时,圆明园管理处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通过肩拉人扛,将散落在北大朗润园的五?quot;观水法"石雕围屏和两块汉白玉鼎运回原处安放.这是自圆明园被毁百余年来,第一次将散失的遗物征集回园.
为了进一步做好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工作,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许多专家学者和学术团体开始专门研究和探讨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北京土木建筑学会汇集各方的灼见后,向国务院撰呈了《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利用问题的建议报告》,提出"圆明园遗址应当保护,不容继续破坏",引起了当时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1979年8月21日,圆明园遗址被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8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性的"纪念圆明园罹难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认为,北京的西北郊是科学、教育、文化和风景园林的集中地,如何进行建设将对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必须切实保护好圆明园遗址进行整修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成为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世界著名风景区,并为学术研究和旅游事业服务.10月18日,适值圆明园罹难120周年之际,以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首的社会各届知名人士1538人联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充分论证了圆明园遗址的重大政治、历史和园林价值,明确提出了圆明园遗址保护的途径和发展方向.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为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华民族,应该极其珍视祖先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有志气、有能力在帝国主义破坏的废墟的上,整修、再现圆明园这一优秀历史园林.
1981年8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部分常委在视察了圆明园遗址现状后,提出了"迅速采取措施,开辟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议.1982年6月,北京市市长办公会议审议了海淀区政府报送的《关于开辟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报告》,决定"对遗址必须加以保护,并根据财力逐渐进行必要的整修."
1983年7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明确规定"整建圆明园……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确定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发展方向.同月,北京市政府决定:成立圆明园遗址公园筹建委员会(后更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委员会),并拨专款40万元用于修复长春园东、南、北三面围墙.8月10日,圆明园遗址整修奠基仪式在长春园西洋楼景区大水法遗址前隆重举行.至此,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整修和遗址公园的建设,开始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
1984年9月,在中央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指引和推动下,在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圆明园管理处和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12月1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首期工程--福海景区整修工程正式动工,沉睡了百余年的圆明园遗址终于开始复苏,全国人民和海外炎黄子孙无不欢欣鼓舞,纷纷捐款捐物,数万人参加了义务劳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海内外的新闻媒介对此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引起了广泛积极的社会反响.
福海景区整修工程历时7个月,于1985年6月29日竣工开放.同年冬,绮春园整修工程开始,至次年初夏开缆放船.这两期工程均以挖湖补为主,并附之以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
1986年4月26日,北京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建立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委员会的通知》,标志着遗址公园的建设正式列入了市政府的工作日程.7月14日,在圆明园建设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又确定了"以水为纲,以木为本,重点建设,建必有方"的建园指导思想(后调整修改为"以水为纲,以木为本,以山为体,遗址为主")和"先易后难,扩大地盘,民办公助,以园养园"的建园工作方针.1988年1月5日,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公园(东部开发区)正式开始对社会开放.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由于历史原因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量的农业人口一直在遗址规划保护范围内从事生产和生活,给遗址的抢救、保护工作人为地造成了诸多困难和不便.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各方面条件基本成熟的情况下,经报请北京市政府批准,圆明园管理处先后两次以海淀区政府的名义,对圆明三园遗址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进行了建设征用,回收了原属圆明三园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使用权.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不仅使圆明园自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弃管后,首次恢复了其宏大的地域规模,而且使遗址公园的管理范围有了一个大体明显的界定.同时也为及早制止和从根本上解决部分遗址继续遭受蚕食和破坏的现象,创造了必要的和极为有利的前提条件.在此过程中,圆明园管理处在海淀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较好地完成了农转非和农转工劳动力的接受安置工作.总计办理农转非2725人,接收安置劳动力1627人,接收管理超转人员344人.
在不断提高遗址挖掘整理水平的基础上,1991年至1992年圆明园管理处又陆续系统挖掘整理了绮春园的天心水面、凤麟洲,圆明园的山高水长、藻园,长春园的狮子林及西洋楼景区海晏堂至谐奇趣一线约20余处遗址(包括廓清古建基址、整理临水台基、立石镌刻盛时风貌图样或展示模型等);重点修复了别有洞天四方亭和绮春园鉴碧亭、浩然亭以及凤麟洲九曲桥;全面补砌了绮春园东部水系自然石驳岸4960延长米.1992年12月,长春园山形水系整修工程全面开工,至1994年5月竣工放水.共清挖土方30万立方米,整理山形42座,清整海岳开襟、思永斋、玉玲珑馆等7处遗址约2万平方米,恢复水面28公顷,修砌自然石驳岸9200延长米,复建长春桥、翠鸟桥和彩虹桥等桥涵10余处,全面调整更新了长春园的绿化植被,共调整委员会各类乔灌木5万余株,地载花卉100万株丛,载植草坪1.2万平方米,载植莲藕20公顷.从1994年4月起,由香港著名人士曾宪梓先生捐资的圆明三园围墙复建工程开始全面启动.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修复圆明三园外围墙9000余延长米.初步形成了长春园、绮春园和圆明园福海等三大景区.如今,"春天满园树木清翠夏天满池荷花绽放,秋天漫山遍野菊盛",已经成为遗址公园独具特色的绿化美化景观.
爱国主义是长远的主题.爱国主义历来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圆明园遗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国耻纪念地,又是中华民族和海外华裔情之所系,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公园管理部门坚持从圆明园遗址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着眼,充分挖掘和利用圆明园的遗址特色和山水园林特色,先后组织推出了"亚运之光金秋科技灯会"、"中华民俗风情百乐艺术节"等大型旅游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了"春踏青"、"夏观荷"、"秋赏菊"、"冬冰雪"的四季序列.并且始终注意把一代名园被帝国主义野蛮劫略焚毁的历史事实、现存的遗址遗迹和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圆明园遗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对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西洋楼景区的残垣断壁、经过整理恢复的山形水系和绿化植被以及展览馆内丰富的实物图片和圆明园盛时全景模型,无不使人们在通过美与美的毁灭之对比所形成的感情冲突中,常常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这种震撼与国势相通,与光宇相连,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增强了振兴中华之志,从而使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升华.
1994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莅临圆明园遗址公园参加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活动时曾特别强调指出:"中国在近代一百多年来倍受列强欺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要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
从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对社会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近3000多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
从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成立,迄今已经整整24年了.这24年,正值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二十世纪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伟大时期.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圆明园遗址的抢救、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也终于盛世重光.在此期间,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先后视察遗址公园建设情况,并对今后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发展方向作了一系列重要的指示,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遗址公园的建设进程.
自去年以来,北京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工作的力度--重新调整和组建了以刘淇市长为名誉组长,汪光焘、刘敬民副市长为组长的圆明园保护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全面启动了园内住户和驻园单位的搬迁工作.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园内住户和驻园单位将分别于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底前全部予以迁出.从根本上解决遗址继续遭受蚕食和破坏的现象已经为期不远了.今年8月1日,经文物、规划、建筑、园林专家多年反复论证,充分讨论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已由第81次市长办公会议讲座通过.从而确定了圆明园遗址公园整体保护格局和基本框架.目前,有关方面按照《规划》的要求和"迁出去、圈进来、管起来"的工作程序和实施步骤正在抓紧努力工作,为早日全面建成遗址公园而努力奋斗.
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