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4 14:48:56
胡的意思
胡的意思
胡的意思
汉字
胡(Hú) 牛顄垂也.从肉古声.
字义
胡 <名>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胡,牛顄垂也.――《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 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 又如:胡髯朗(羊的别名.胡,颈下垂肉;髯,须);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胡袋(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胡(胡、胡)hú ⒈〈古〉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之统称:~人.~服.泛指我国少数民族的或外国的:~椒、~琴、~萝卜. ⒉乱,无理:~说八道.~言乱语.~作非为(肆无忌惮的做坏事). ⒊文言疑问代词.什么,怎样:~为慕大鲸?~不归? ⒋〈古〉指兽颈下的垂肉.
相关词语
【胡人】 【释义】 ①汉代匈奴冒顿单于给汉帝书中说“ 南有大汉, 北有强‘ 胡’ , ‘ 胡’者, 天之骄子也”(参考黄现璠等著《内蒙古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胡服|胡人|胡越.②泛指古代来自少数民族或外国的东西:胡琴|胡椒|胡萝卜.③没根据;毫无道理:胡来|胡闹|胡扯|胡作非为.④胡子,嘴周围及与鬓角相连的脸部长出的毛:胡子|胡须|山羊胡. 【胡搅蛮缠】 #hú jiǎo mán chán 胡乱纠缠,不讲道理和原则. 〖例句〗小明很不懂事,一个劲地跟他妈妈胡搅蛮缠,让带他去公园玩. 【胡思乱想】 #hú sī luàn xiǎng 指不切实际,毫无根据地瞎想. 〖例句〗幻想,是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像.这跟胡思乱想不能相提并论. 【胡言乱语】 #hú yán luàn yǔ 指毫无根据,随意乱说. 〖例句〗病人神智不清,胡言乱语了一上午. 【胡作非为】 #hú zuò fēi wéi 形容无所顾忌地做坏事. 〖例句〗维护社会治安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决不能让歹徒胡作非为.
胡姓起源
胡(Hú)姓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以胡姓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排
名第13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姚后裔.舜,名玄景或重明或重华,黄帝的八世孙.因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以地取氏为姚. 先秦时期,姚姓姓氏的派生比较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丰、陆等姓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姚姓之后,箕伯直柄中兴,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在周代,《史记》、《左传》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后人妫满,封妫满为诸侯,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称为胡公,胡姓始祖,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姚姓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此后,妫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有以胡为姓氏,胡姓,即成为汉人胡姓的由来.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姚姓后裔,黄帝子孙.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
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胡姓传说
胡部落 在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生活着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后人称之为东夷.而在东夷族众多的鸟夷部落中,有一支以(突鸟)(胡鸟)鸟为图腾,以“胡”作为名称的部落. 《尔雅·释鸟》记载了一种(突鸟)(胡鸟)鸟,这种
(突鸟)(胡鸟)鸟“似雉,青身白头”,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白头翁鸟.据学者的推断,胡即(突鸟)(胡鸟),是以白头翁鸟为图腾的部落,后用为国号,当系东夷族中鸟类的一支.后来,在弱肉强食的部落战争中被兼并,逐渐消亡,融合到其他部族中去了. 吕氏春秋·勿穷》所载的“胡曹作衣”的胡曹,是被奉为最早的胡之得姓的祖先,其所处的时代大致在黄帝时.清人陶澍在为益阳胡氏《吴支二修谱序》中称:“余惟胡之得姓,莫古于胡曹.《世本》载其人在五帝时.”胡曹是黄帝的臣子,可能擅长制衣,是衣服的发明者,所以说“胡曹作衣”. 在胡部落衰亡后,其子孙湮没无闻,但却没有灭绝,到西周、春秋时代,出现的以胡为国名的诸侯国.
四种起源
出自姚或妫姓
出自姚或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 胡公满又叫妫满,是舜帝姚姓的后裔,父亲虞阏父曾做过周朝的陶正.他是周文王的女婿,武王时把他封在陈国(今河南宛丘),谥号胡公.武王灭商时,舜裔姚姓已传至第三十四世妫满.武王为笼络天下,特封妫满为诸侯,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封国于帝舜的都城地—陈,称为胡公.受姓始祖胡公满,胡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陈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 据《史记·三代世表第一》载,舜是黄帝轩辕氏的裔孙,其世系依次为: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乔牛——瞽叟——重华(即舜).但汉代刘耽《吕梁碑》则认为舜的祖先是虞幕,幕之后依次是穷蝉——敬康——乔牛——瞽叟——舜.《左传》昭公八年杜预、郑众注皆言有虞氏系出虞幕. 舜是中国古代圣明君主,《孟子·离娄章句下》的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舜字重华,也叫仲华、重明,都是因他两个眼睛有三个瞳子而得名.舜的母亲叫握登,看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握登疑为古登人,即邓人之女.上古社会在群婚制尚未根除的情况下,还残存着先怀孕后结婚的现象.意感一说可能是假托.也许就是舜出身来历不明的原因,舜的父亲瞽叟、继母和弟弟象曾想方设法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来就十分宽厚和谐,每遭毒打虐待,则逆来顺受,以德报怨,孝顺父母,慈爱弟妹. 舜的努力没有消除后母和象的嫉恨.有一次,他们命令舜到粮食仓库里去修补墙壁,然后放火烧仓库,想烧死舜.还有一次,他们命令舜去挖井,然后朝井里填土想活埋舜.幸亏舜有个妹妹名唤巢(又作昼巢),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屡次为舜通风报信,巧妙营救,使得舜多次化险为夷.舜曾经在历山耕耘田地,而历山的农夫常常为争夺田地反目为仇.舜来到历山之后起早贪黑,辛勤耕种,在他的感染之下,农夫们互相谦让,历山一带纠纷逐渐平息,获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舜曾经捕鱼于雷泽之畔,而雷泽的渔民互争渔场,舜便亲自去捕鱼一年,让年长者占有好场地.东夷人制陶质量不过关,舜便带头制陶,使制陶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舜治理本部落卓有成效,他曾籴于平阳市,牧牛于潢阳.他领导百姓发展生产,遇到干旱便替百姓凿井,遇到有虎豹出没的山村,便不顾个人安危,竖立标志警告人们免遭伤害.他不仅获得老百姓的爱戴,还结交了大批当时的俊杰贤能.他的好友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等,都是国中贤人.舜耕于历山时,与伯益交友,制陶器于河滨.又与夏禹交友.其中,雄陶疑为有洛氏酋长,方回疑为方人酋长,秦不空疑为秦国始祖,伯益则为少皋氏酋长,禹为夏酋长.说明舜逐渐获得各氏族首领的支持,很快,他被许多部落联盟推选为都君,即大酋长了.舜在职期间任用贤能,唯才是举.高阳氏部落才子重、益、禹、皋陶等8人,被称之为“八恺”,高辛氏部落贤能稷、契、朱虎、熊罴等8人,称“八元”,都听命于舜,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不久,关于舜的美德和才能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尧闻听此讯,以二女娥皇、女英嫁与舜为妃,还派9个儿子帮助舜治理国事.也许身为东夷人的舜与尧处于两个不同的部族,也许尧还没有亲眼目睹舜杰出的才干,他对舜进行了各种考验,然而舜每次都能不负众望,克服重重困难,凯旋而归.舜曾深入到狼虎出没的大森林里去,在茫茫大森林里,恶虎毒蛇对他畏而远之,不能伤及他的肌肤.在狂风暴雨中,他如有神助,从不迷失方向.尧对此非常地惊奇.当尧年老体弱之时,舜代行天子之政. 尧去世之后,舜为尧守孝3年.此后,舜避位让尧的儿子丹朱当政,但天下诸侯都不向丹朱朝拜,而向舜朝拜.鸣冤叫屈者不向丹朱申诉,而请舜审理案件.丹朱遭到天下人的唾弃,而舜的功德为天下人所交口盛赞.舜通过他的实干,在百姓与诸侯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人们理所当然地愿意拥戴德才兼备、政绩斐然的舜,而不太愿意拥戴依靠父辈声望的丹朱.除了丹朱之外,还有当时横行天下,为害百姓的四凶:(马+灌-氵)兜、共工、鲧、三苗.舜首先将罐兜、共工、鲧、三苗这4个部落的首领除去,然后将这4个部落流放于四方边远地区.舜登上帝位3年后,封丹朱于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为虞国的宾属国. 舜的智慧,还体现在他的组织才能.他任用的内阁成员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益、蚤、彭祖等,其中皋陶、契、夔龙、益属东夷族,其余全属黄帝族.淡化了东夷与炎黄部落族系之争,融洽了各个部落间的关系.舜对22位大臣进行了具体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有的掌管农业,有的掌管司法,有的掌管天文,有的掌管文化艺术等等,舜的手下人才济济,最有建树的大臣是以治水而名标天下的禹.舜治理天下的时代,是一个从政治到生产、到工艺都十分辉煌的时代.舜的治国之道,主要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他贵为天子,仍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 后来,在与治水有功的禹的权力斗争中,大禹击败了舜所代表的有虞氏,并迫使有虞氏四处迁徙.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河南虞城,后转封于商,成为了商人的先祖.而有虞氏大部分族人则大量向南、北、东方迁移,形成了舜族的大迁徙.有虞氏进入衰落时期. 舜的一支后裔虞遂一直留居在虞舜国都蒲板,即今山西永济县虞乡.虞遂的后人曾被封于遂国(今山东宁阳),春秋时为齐所灭.商汤时也曾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但总的说来,舜的后裔在夏、商时期,多湮没无闻,元气大伤,所谓“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就是有虞氏部落在离析后所受遭遇的写照. 但到了周朝初年,长期留居虞城的商均后人虞思,在数十代后传至阏父,又称遏父,担任了周朝的陶正之职,主管陶器生产.因制陶有功,得到周文王的赏识,周文王把长女大姬嫁给阏父之子妫满,至此有虞氏的命运有了一个新的转机.周武王打败殷商后,为备“三恪”(即正朔),分封黄帝、唐尧、虞舜之后,妫满作为虞舜的后裔被封于陈(今河南宛丘),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以奉舜帝之祀,国号仍沿袭“陈”. 这个陈,即上古陈丰氏部落曾居留的地方,宛丘附近的陈国故地.到周朝初年,虞思的后裔遏父,又称瘀父,投附周国,担任陶正之官.舜帝是上古时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子孙继承这一技艺,都擅长制陶,正因为瘀父制陶有功,深得周文王(一说为周武王)的欢心,便将长女太姬(一作元妃)嫁给了瘀父之子妫满,即胡公满.周武王灭商后,便把妫满另封于陈,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他们都是同祖同宗,易于接受统治.这种“以夷治夷”的治国之术,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妫满统辖陈国故地,以奉舜帝之妃,国号仍叫陈.《左传·昭公八年》记载:“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周武王命他继承虞舜帝的正统,成为妫姓与姚姓的正宗.于是妫满又称陈满,在位60年,薨谥胡公.申公次子庚娶李氏生一子,名龙泉.龙泉以曾祖父谥号为氏,称胡氏,成为胡姓得姓的开山祖. 陈国传到陈幽公时即呈衰败之势.幽公荒淫昏乱,游荡无度,不理政事,至宣公、厉公、灵公之时,更是愈演愈烈,以致国内连续发生内乱,国势积弱不振,只得在楚、齐、晋、吴等强国的夹缝中求得生存.陈哀公时,大夫庆虎、庆寅据陈都作乱,使得陈国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哀公死后,闵公继位,但在楚、吴两大强国的夹缝中已是无力回天,公元前478年,灭国之灾终于降临,陈国变成了楚国管辖下的一个县.
出自周时的两个胡国
1、姬姓胡国: 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妫姓胡氏融合;姬胡的地望在今河南郾城县一带,周围分布着姬姓亲族诸国. 《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早在周朝末的公元前745年,郑国便恃强攻入胡国. 《左传·昭公四年》的记载:“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秋七月,楚子、蔡、陈、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 在楚与晋、齐、吴的争霸战争中,正位于军事要冲,迫使它不得不依附楚国.胡子国曾经跟随楚国去攻徐和吴.《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楚“迁许、胡、沈、道、易、申于荆焉.” 当时胡受到吴的威胁,而内迁于楚. 为加强对依附国的控制,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把胡、许、沈、道、房、申诸小国迁到荆山(今河南灵宝县,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曾铸鼎于荆山).但不久,楚国发生政变,灵王自杀,平王即位.平王为笼络人心,对各附属国采取了较为宽大的政策,胡国人民被转迁到安徽阜阳立国. 此时,楚国强邻吴国日渐强盛,北上争雄.公元前519年,吴国攻打楚国,胡子又随楚国抵抗吴国的军队.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吴公子光在战前曾分析形势,说“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蔷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七国同役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吴国采用了骄兵之计,麻痹楚、陈、胡、蔡、顿、沈、许七国的联军. 这实际上是吴国肃清楚国外围以攻楚的一次战争,其最终目的是报复楚国.七月,吴与胡、沈、陈、蔡、许、顿诸国军队战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吴先以战斗力低下的3000名罪人兵(吴把罪犯组成的军队)攻打胡、沈、陈三国.罪人兵不堪一击,三国竞相争获俘虏.一时三国军队阵脚大乱,行阵不整,吴国大军乘机实行大举攻击,分别由吴王僚、公子光、掩余(吴王之子)率领中、右、左三军三路夹攻.三国大败,胡子国君髡、沈子国君逞战死,陈国大夫被俘.接着,吴军又故意释放了胡、沈之囚,使之弃逃至许、蔡、顿告急,大呼:“吾君死矣.”而吴帅紧随释囚之后,趁其不备,在鸣鼓声中,一举击败许、蔡、顿三国.六国既败,楚军顿显孤立,指挥官只得下令撤退.但楚国在回师途中,顺便再次吞并了胡子国,胡子国被并人了楚国版图.公元前512年,吴国发生政变,吴王僚被公子光所杀,其子掩余、烛庸投奔楚国,楚昭王把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城父堡,春秋时许国国都)和胡田(即胡国之地)赐与他们.《左传·昭公三十年》:楚国“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 姬胡亡国后,胡国子孙仍以国号为氏. 2、归姓胡国 归姓起源与尧舜时代的后夔,被称为归夷,是东夷集团的一支,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中原建立归国外,大部分归人不愿臣属于商而向南迁移.其中一支归人迁居于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在此建立起胡子国. 《路史·国名记己》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又《路史·国名记戊》记载:“盖楚之所立.”这个胡子国为楚国所立(豺-才+出)国的后代.楚国灭础后,将其后代迁于汝阴西北的胡城,即今安徽阜阳.楚国就将(豺-才+出)的后代转封于此为胡子国.胡氏国子孙就以故国国名归为姓. 公元前495年被楚灭,战国时为楚邑.春秋时被楚灭掉后,其国君子孙中有称胡氏的.归姓胡子国的历史比姬姓胡子国还要早,屡见于卜辞和金文,周初甲骨及周穆王时的铜器铭文都多次提到胡麸、胡侯.1973年在陕西蓝田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麸叔鼎.铭文中所说的麸国,就是文献中归姓的胡国,其地在今安徽阜阳,是自成周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经要地.而归胡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期,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封国. 归姓胡子国为楚国所封,成为楚国的附庸.它位于楚国的东北方向,处于楚国与吴国的缓冲地带.这时正当吴王阖闾的强盛时期,吴人经常从淮北进军,西上攻楚.《春秋·定公四年》“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侯、郑伯、许男、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 同年11月,吴国联合蔡、唐两国,大败楚国于柏举,攻破了楚都郢城,楚昭王逃到随国. 《左传·定公十五年》曰:“吴之人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胡子豹又不事楚,曰:‘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胡子豹乘吴国军队攻进楚国都城之机,占领楚国邻近胡国的地方. 公元前505年,楚在秦国的救援下,收复了国土,并把国都迁至都(今湖北钟祥县西北).楚作为大国,几年后很快恢复元气.这时吴、越两国连年交战,无暇对付楚国,于是楚国有机会向那些跟着吴国攻楚的小国首先开刀,报召陵之怨.胡国首当其冲. 公元前495年,楚师大举进攻,很快就灭掉了胡国,俘虏了胡子豹.至此,归姓胡子国的历史就结束了. 归胡亡后,其子孙为追念祖先,分成二姓,一是以国为氏,即胡姓;一是以姓为氏,即归姓.《通志·氏族略》记载得很清楚:“胡子国,归姓,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郡(今江苏苏州).” 归胡的地望在颍州汝阴,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春秋·昭公四年》记载楚子、胡子伐吴,杜预注明胡国在汝阴胡城,战国时属楚.《太平寰宇记》则说胡城在汝阴县西北二里处,是春秋时胡子国的故地.在今安徽阜阳市,除胡城这一古迹外,西北有女郎台,据说是胡国之女嫁给鲁昭侯为夫人,于是筑台表示对胡女的礼遇,俗称女郎台.
他姓改胡姓
黄姓改胡姓 东汉的重臣胡广本姓黄或王,他的亲生父母因为贫困而不能养育他,于是将他置于瓮中,投入河里.坐在瓮中的婴儿沿河顺流而下,有一胡姓长者听到婴儿的啼哭声,捞起浮瓮,将孩子抚养成人,这位黄姓的子孙便改从了胡姓. 李姓改胡姓 李唐皇家的后裔为胡三公拯救于危急之中,其后发达,遂为明经胡氏. 当时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握有重兵,权倾朝野,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8月,朱全忠的部下韩建尽将诸王斩尽杀绝于十六宅.不久,已有身孕的淑妃何氏被立为皇后.朱全忠借故岐兵威逼京畿,第二年正月,唐昭宗在朱全忠的胁持之下,无奈起驾迁往洛阳.二月迁都人马来到陕州,因为东都洛阳宫殿的情况尚不清楚,于是滞留于陕州.三月朔日,何后临产,四月,宫阙建造完毕,朱全忠请求发车起驾.皇帝就将太子托付与三公.胡三公临危受命,不顾个人的安危,将太子带回婺源考川.昭宗来到洛阳之后,不久就被朱全忠杀害.唐哀宗天祜元年(公元904年),德王裕等九位皇子也惨遭杀害.李唐宗室仅存哀帝,而李昌翼隐存于外. 李昌翼与义父胡三公来到考川之后,因为义父姓胡,也因为婺源有“十胡九汪”之说,改姓为胡,融于众胡之中,可以掩人耳目.取名为昌翼,也是为了感谢胡三公的覆翼、养育之恩.胡昌翼避乱于考川之后,闭门少出,不愿招人耳目.几年之后,年少的胡昌翼就以天资聪慧闻名遐迩,引起乡人的注目和惊奇.弱冠后的胡昌翼登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明经科进士,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明经公.胡昌翼长大后胡三公将他的真实身世坦言相告,并且出示当初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胡昌翼无意仕途,隐居于乡中,开设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不久他的身份逐渐被乡人所知,乡人不忌国法,纷纷尊称他为太子.胡昌翼在乡里好善乐施,曾经为了便于乡人出外,而伐木架桥于二十四都朱源溪上,乡人称呼此桥为“太子桥”.南宋时由14世孙胡安国重修,13世孙胡次焱定名为“明经桥”,到了元时,胡昌翼的15世孙胡明善将太子桥由木桥改建为石桥,并邀请当朝尚书汪泽民出席桥的落成典礼,作《明经桥碑记》,立石于桥侧.
少数民族胡姓
在历史上,鲜卑、契丹、溪、高车、满、苗、瑶、普米、彝、回、赫哲、达斡尔、僳僳、白、锡伯等古今民族中,都有胡姓的存在. 鲜卑族改为胡姓 古代文献上较早记载少数民族改易姓氏.后魏献帝时七分国人,分其氏,北魏教文帝诏定代人姓族,为其典型标志,其中有纥骨氏改为胡氏.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创建的一个王朝.拓跋氏一直以黄帝轩辕氏的后裔自居,约公元4至6世纪,崛起于河西一带,建立起与中原封建王朝相抗衡的王朝.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举改革,禁胡语,学习和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就连姓氏也改用汉姓. 鲜卑族本无姓氏,而以部落为号,其后代因以为氏.魏初统国36,大姓99.《魏书·官氏志》记载有118姓,其中宗族 10姓,胡姓为宗族10姓之一.其中长兄纥骨氏,后改为胡姓. 根据《魏书·序纪》鲜卑拓跋氏乃黄帝少子昌意之后裔,在尧舜时代则有始均.其后一直未同华夏有什么来往.崇尚纯朴,未使用文字,处在以契刻为助记忆的传说时代.至始祖拓跋力微时始有比较详细的纪年.始祖四十二年遣太子至曹魏,时为魏景元二年(公元261年).《魏书·序纪》记录了北魏始祖以前的十四首领的名字和庙号.说成皇帝拓跋毛“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传了13代,至献皇帝拓跋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魏书·官氏志》说:“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献帝是始祖拓跋力微之祖父.其时的七姓为:献帝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次兄为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命疏族为车馄氏,后改为车氏.与帝室之族,形成十姓.有宣武灵皇后胡氏(为司徒胡国珍之女)、孝明皇后胡氏(为灵皇后从兄、冀州刺史胡盛之之女)、《魏书》所见列传有胡方回、胡叟、胡国珍(皆为安定临泾人),《节义列传》中有胡小虎(为河南河阴人).现在应该回答这一问题:既然纥骨氏改为胡氏,为什么后来又出现了纥骨氏?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云:“拓跋氏出自鲜卑西部,其种本杂有丁令(即高车);疑献帝‘七分国人’时,以其长兄摄高车纥骨部,因以为氏.后魏孝文时有永城侯胡泥,传称代人;孝明时有酋长胡琛,据高平.疑皆此族人.”是一种情况.纥骨氏改为骨氏,也是一种情况.而姚氏和《姓解》、《辩证》的作者都忽视了《魏书·官氏志》的另一条重要资料,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年)发布了一份诏书,规定:“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压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职官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间不降官绪,亦为姓.诸部落大人之后,而皇始已来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有令已上、外为副将、子都、太守、品登仡已上者,亦为族.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亦人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成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人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列也.”看来于纥骨胡氏不甚进取,不符合孝文帝时的姓氏政策,遂逐渐地回复为纥骨氏,或改为骨氏.当然,纥骨胡氏也有可能归宗于安定、中原之胡氏. 契丹族胡姓 宋人叶隆礼《契丹国志》就说:“故北番惟耶律、萧氏二姓也.”至于契丹族其他姓氏,则是与汉、奚等族通婚、融合而逐步产生.胡姓在契丹族中产生较早,五代后唐时,即辽初已出现了著名的胡姓人物胡环. 瑶族胡姓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在姓氏上逐渐形成十几个大姓,而胡姓在瑶族中堪称大姓.其中有胡姓的主要是盘瑶、花兰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