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环境的文章,5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2:45:25
描写环境的文章,500字
描写环境的文章,500字
描写环境的文章,500字
“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舍”,这是走进石门镇溪底村的第一印象,穿梭于该村的大街小巷,行走于田间地头,仿佛进入了一幅美妙的新农村锦绣图.
听说我们是来村里采访的记者,村民们纷至沓来,告诉我们“乡风文明村容美,美在农家人人夸.”
垃圾桶越来越满了
村庄环境的变化,可以说保洁员毛庆阳感受最深.
“垃圾桶越来越满了是我感受的最大变化,”毛庆阳说.2005年以来,溪底村进行垃圾集中处理,要求群众将生活垃圾倒在垃圾桶里.但让毛庆阳感到难过的是,很多人不习惯用垃圾桶,他们习惯于将垃圾倾倒在自留地或是河边,有的村民甚至把垃圾扫到路上.
为此,溪底村按照热爱家乡、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文明诚信、创业致富、家邻和睦、生态绿化、勤俭节约、乐于奉献、卫生整洁十项要求,修改完善了《村规民约》,并将村民中存在的陋习搬上广播进行曝光,让村民在收听中提高文明意识,改变村民的思想,渐渐地,垃圾桶里满起来了.毛庆阳说,虽然垃圾多了运送起来更累,但心里却更开心了.
垃圾桶越来越满,带来的是村庄变得干净而整洁了.以前的溪底村,被形容为“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村民卫生意识极差,垃圾到处扔,污水随地流,村庄环境极为恶劣.而今,溪底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道路两边整齐有序,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眼下,“干净整洁”已成为溪底村民心目中衡量家庭文明的标准之一.
一溪清水惹人爱
贯村而过的溪底溪可以说是溪底村村民的“母亲河”,她孕育着溪底村民,也给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看着涓涓流水,70多岁的老人王明花和记者谈起了一个小故事.
那是今年的3月初一天清晨,村里有一外地来的租住户姜某在溪里洗痰盂.“这条溪里不能洗痰盂!”王明花老人看到后及时予以制止,姜某认为老人故意欺负她这个外地人,就没好气地与老人争了起来.王明花老人并没有因此而生气,而是请来了一年轻村民向她宣传村规民约与村里的文明公约.由此,姜某也改变了她的这一“陋习”,并成为自觉保护溪底溪水资源不受污染的“新村民”.
一溪清水惹人爱.溪底村村民们常常在茶余饭后,围聚于波光粼粼的溪边,聊聊家事,其乐融融.
勇于奉献 扶弱帮困
乡风文明建设,造就了溪底村广大村民“勇于奉献、扶弱帮困”的“溪底精神”.无论是碗窑水库、白水坑水库建设的需要,还是黄衢南工程建设的需要,溪底村的这一精神都得以充分显现.
“支持政府工程建设是分内事.”在黄衢南工程建设拆迁征地期间,这是在溪底村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村民邹增交,因白水坑水库建设、黄衢南高速建设需要,3年内两次拆迁,每次都是先进,并成为黄衢南高速江山段的第一个动迁的拆迁户.平瓦厂地磅房、琉璃瓦厂部分厂房等也因项目建设主动拆迁.
扶弱帮困也是溪底村村民的美德.在得知周炉村修水坝缺少资金时,该村在资金上主动给予帮助,成为我市强村与弱村结对的又一个缩影.不仅如此,溪底村在岩河村硬化道路、集镇建设等方面都是出钱又出力.
乡风文明村容美,溪底的村民们感到生活十分惬意.如今,村民们都享受到房屋财产、意外伤害及相关的政策性保险等待遇.每逢“老人节”,村里的老人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还可领到50元至300元不等的慰问金.村民们由衷地说:“真没想到我们农村老百姓也过上了文明生活:垃圾不再乱倒,说话懂得礼貌,白天辛勤劳作,晚上读书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