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灵体验与西方文化”的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11:23:47
关于“心灵体验与西方文化”的论文.
关于“心灵体验与西方文化”的论文.
关于“心灵体验与西方文化”的论文.
一: 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的方式
1:价值标准的时尚性
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听起来无懈可击的方法是“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这个方法当然要求能够识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糟粕,并且精华、糟粕可以被分离.如果没有一个判断精华、糟粕的标准,这个方法就不具可操作性.如果有这样的标准,那么我们已知道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因为这样的标准总是一个现代标准,我们所作的其实是在证明我们现在认为的精华、糟粕“古已有之”.这样的价值判断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时尚特征.马克思主义在大陆是显学时,反对《老子》的,就说它是唯心、形而上的;赞成的,就说它是唯物、辩证的.现在,自由主义成为潮流.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从根本上是冲突的;另一些人则认为“仁”的概念里包含某些民主的思想.如果我们从稍长的一段时间来看,无论这些价值标准在当时影响多大,用它们肯定传统文化就像时尚一样只是流行一时.
问题出在所使用的这些标准都是外来的.它们的产生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完全无关.标准本身即不具中国文化的传承性.我们可以学习和使用这些标准,但以它们分析中国文化却有适用性的问题.无论标准对错,单独使用它们得到的结论都不是对传统的继承.因此也不会被后人看作对传统的发展.后人在研究传统时,就不会延用这些结论.对于肯定传统来说,它们不承前,也不能启后.流行一时就是必然的.
我们这个时代也会成为历史.我们能不能留下一些属于这个时代的思想作为传统留给后人?如果我们试图寻找一些永恒的东西,那么就应该想想,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概念的要求是什么?这个要求是先于任何一套价值标准的.
2: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独特性
当我们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时,在我们的观念里,和中国这个概念相对立的是西方.虽然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其它的文化,但是我们现在实际上重视的非中国文化就是以希腊和罗马文化为传统的西方文化.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也有别于中国文化.否则,它们就不在我们当前使用的意义上,是相互对立的概念.我们使用“中国”这样的定义,必须指的是我们文化的某种独特性,它使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并且是我们所感觉到的,无论西方文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这种独特性使我们在文化上不可更改的是一个中国人.而和传统这个概念相对立的则是现代.下面只以中、西文化为例进行讨论.但是引入其他的文化,实际上并不影响结论.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易经》是科学的,《道德经》是讲辨证的.有多少种西方的学术理论,大概就有多少种类似的分析方法.无论这种方法试图肯定的内容是什么,它的逻辑都是:西方文化有什么(科学、理性,唯物、唯心),中国文化也早已有什么.如果用这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不成立,它对于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当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假设这样的结论成立,那么这个结论所肯定的就是某种普遍性.因为它所肯定的即不只属于西方,也不只属于中国.所以,这种办法即使成立,它最多是证明“古已有之”,却不能得到任何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的东西.
我们如何获得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因为差别都是相对而言的,获得独特性的唯一途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比较.
3:文化比较:理论的困境
文化比较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几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都冠于文化的名义.关于中、西文化不同方面的对比,只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西方文化是理性的,中国文化是感性的.这样一个结论似乎得出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也可以在中、西文化中找出许多的证据来让人相信这一点.问题是,这个结论作为文化比较的结果也许可以成立,却不能作为一个学术理论的基础.理性要求从某个普遍性出发.这样的结论不是一个关于同一性的论述,因此它不满足理性的要求,不能作为一个可证伪理论的前提.但许多人就是用这样一些由简单比较得出的结论作为前提,匆忙建立自己的理论的.西方也有一些对人类思想发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理论,是用这种方法建立的.不论这样的学术大厦如何雄伟华丽,它立足在沙滩上,迟早要倒塌的.
肯定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它的独特性.但由文化比较获得的独特性不具普遍意义,不能用来建立理论.难道我们真的无路可走?
4:显性和隐性
我们重新思考上面的例子.西方文化是理性的,中国文化是感性的.我们把理性看成西方文化的特点,并没有错.其它文化没有类似希腊文化中关于“理念”的表述.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没有理性么?如果没有理性,我们如何理解西方人的理性的?如何讨论问题的?任何文化传统都不妨碍一个人理解自然科学中那些基于人类理性的伟大成就.限制他的只会是他的知识和智力.我们并不是没有理性,我们只是没有发现和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通过比较所发现的不同文化的众多差别中,某些心灵上的独特性,比如西方文化的理性特征,只是人类心灵的某种普遍性在某一文化的特殊反映.即它在发现它的文明中是显性的,而对其它文明是隐性的.突破这一点,独特性带来的理论困境就不再是问题.我们把那些实际上在其它文明中也隐含的独特性综合起来,就能得到人类心灵的普遍性.从这个普遍性出发建立的理论就可以同时解释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并让我们可以区分它们的特征.
使某些文化比其他一些文化更为重要或更有价值的正是对这些人类普遍性的发现.理性是人类的理性,而不只是西方的理性.理性的发现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特征和价值所在,而不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价值所在.西方有理性,中国文化有什么?对我们影响深远的印度文化又有什么?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就无法肯定传统.理性仅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我们需要认识它,却不需要用它解释传统.如果我们认为存在着中国传统智慧,那就不是某种理性,而是一个和理性不同的思维方式.它在理性之外,而在人性之内.《易经》的价值不在于它是科学的或理性的.我们要发现的是“中国心”,是人类共有的“中国心”,这才是传统的价值所在,也是《易经》的价值所在.
5:普遍性与特殊性:再论理论与观察
我们总是以特殊性开始认识世界,到形成一个理论完成对某种特殊性的认识.而一个理论总是说明“某种特殊性只是某种普遍性的特殊反应”.这个理论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能够观察到这种特殊性,它也能预测到在我们没注意的范围能观察到什么.我们只有基于普遍性才能完成对某种特殊性的认识.只有基于普遍性,我们才明确某种特殊性发生的条件和它存在的范围.对于人类文明也是一样,对某种文明的特征的了解只是认识的第一步.我们可能只是认识了某种显性.我们无从断定这种特征为什么只在这个文明存在.比如儒家文化,我们有的关于儒家文化的知识并不能让我们知道儒家文化是不是只对中国文明有意义,还是其它文明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接受它.当我们认识到某种文明的心灵特征对其他文明是隐性存在的,它就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共性. 随着对这些共性的不断认识,我们就能从人类心灵出发去定义人,也定义这种文明的特征.
对于人的认识来说,经验和直觉也可以让你知道对、错.但无论你是试图肯定自由主义,还是肯定传统文化,你都必须从超越时、空的普遍人性出发,才能从理论上证明自由主义对西方是适用的,对东方也是适用的;某些传统文化对过去是适用的,对今天也是适用的.你能肯定它们源于普遍人性,你才能肯定它们放之四海皆准的不朽价值.这才是人类理性的方式.
总之,我们需要的理论应该以人为前提.世界是变化的,而人性是不变的.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能说明文明共同的来源,才能真正解释文明的特征和差异.那么,这样一个关于人的理论又从何而来?
6:盲人摸象
限定问题的范围是讨论的基础,而我们回答一个问题时往往忘了自己的前提是什么.如果你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盲人们为什么争论不休?因为他们都只摸到大象的某一部分却当成整个大象,所以他们都错了.
这个回答并不错,但前提是你不是盲人.当我们面对世界上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时,这个前提不存在.文化比较的意义正在此.这个故事的智慧是说盲人们都是对的.人当然假设自己是对的,但不能推出别人必然是错的.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一切,忘了自己也不过是一个盲人.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平等地看一切文化.对任何一种文化的肯定不是对其它文化的否定.不以一种文明中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另一种文明,因为这样就已认定前一种文明的思维方式是正确和无限适用的.对于那些最不可思议的思想,我们也要试图发现其中的价值;对于那些最为成功的理论,我们也要怀疑它的适用范围.儒家、道家、空、有、唯物、唯心都可以是对的.我们要思考的是:它们是大象的哪一部分.
人类已创造了如此多种多样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他们自己对人的认识.我们就从不同文明去寻找我们理论的基础,看看他们都摸到了大象的哪一部分.
7:心灵的划分:哲学体系
世界上的不同文明显然太多,而只有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特征才是我们需要选择的.就世界上几大古文明来讲,被认为拥有哲学体系的只有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先知和哲学家,但只有这三大文明的思想家描绘了不同的心灵结构,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庞大的哲学体系.这种划分所依据的是心灵特征.这些心灵特征不仅表明了这些文明的与众不同,也是人类心灵的组成部分,存在于每个人之中.那些在同一文明中看来尖锐对立的思想,从人类心灵而言并不对立,遵循的是同一种思维方式.而创造这些文明的民族无论在武力上是征服还是被征服,这些文明都是扩展的, 拥有心灵征服的力量.
我并不否认有其它发达的古文明.它们对人类文明一样有过巨大贡献.我在这里所关心的是某种文明是否发现了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灵特征,而这种特征的描述不包含在其它文明的思想中.
中国人在思想上受到重大影响的也就是这三大文明.西方文明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人人都可感受到的,而印度文明已通过佛教的传入而成为我们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假设这三大文明的特征就是我们的理论需要的.它们的发现就构成我们要看到的大象:人类心灵.
二:二元对立和三大文明
1:二元对立论
我们当然必须提出一个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普遍性原则作为前提.这个原则从三大文明的特征综合而来,又必须超越三大文明.我们知道:一个婴儿是通过二元对立建立对外在世界反应的;我们也知道二元对立是一切文化的普遍现象.
那么,二元对立到底是什么?一般人所理解的二元对立只包括对立二元,比如黑、白,大、小,善、恶这些对立概念.既然人依赖二元对立建立自我,那么,我们就应当把人本身放进去.我们要建立一个包含自我的三位一体的二元对立论.
先定义一个概念:本体.我们先回到哲学的基本概念:存在和自我存在.我们讨论两种存在:第一种存在是指不因个体生命的消失而不能认识的,比如宇宙、星星、太阳等.第二种存在是指第一种存在相对于人而言的某一存在,或者说是人如何感知第一种存在.这里说某一是指第一种存在相对于人可能不只一种存在,这第二种存在我们称之为本体.比如:时间是第一种存在.时间对于人的存在是它的长度和方向,这是第二种存在,它们是本体.人通过第二种存在知道“有” 第一种存在,第一种存在对人仅此而已.下面所说的存在一般都指第二种存在,因此,本体就是人获得的存在.
再定义一个概念:主体,把人获得某一本体时的自我存在称为主体.
我所说的二元对立的组成是一定范围内的对立依存的本体和不属于对立本体、不能离开对立本体的主体.一定范围是指二元对立只会是一个有限存在.这个范围是本体变化和被确认的最大边界,也是同一主体变化的最大边界.如果以彼、此表示对立本体,主体的存在就是非此非彼,不离彼此.而由于主体的存在,对立本体又是依存的 .这个依存是指对立本体是随某个主体共生共灭的.
对立二元是大家都熟悉的.新的部分是主体的定义:非此非彼,不离彼此.虽然哲学是思辨的,但既然哲学要讨论人,它就应当符合人的思维经验.日常的经验有时会蒙蔽我们,但一个理论无法解释经验,它也不会是对的.即使物理上那些所谓的思想实验仍然是从人的经验出发的.它只是要把那些容易引起误解的表象过滤掉,让人可以看到经验之下的真相.我们来做一个二元对立的判断实验.在实验中,对立二元是黑、白.因为只有黑、白,自我不矛盾的判断是:这是黑的,这不是白的(或黑、白换位).既然人知道“这是黑的”,自我在判断时当然是存在的——我思故我在[1].黑不存在,“这是黑的”这个判断无法作出.所以,黑不存在,判断“这是黑的”的自我也不存在.自我当然不是黑.同样,白不存在,判断“这不是白的”的自我也不存在.自我当然也不是白.实际中,我们只用“这是黑的”判断,“这不是白的”被认为包括在第一个判断中.只有这两个判断同时发生在同一个自我,我们才能认为第二个判断被包括在第一个判断中.否则,作这两个判断的自我就是不同的(不同时),这两个判断就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白在第一个判断——这是黑的时,也存在,才能不陈述在判断中.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的自我是:黑、白不存在,自我不存在.自我不是黑,也不是白.我们有的关于自我的认识就是这么多.按“奥卡姆剃刀”[2],也不允许我们要求更多.但这些已足够了,主体就是这么定义的.
我们习惯了“是什么”的存在,不习惯这种“不是什么”的存在.如果自我是一个“是什么”的存在, 我们早就找到它了.要让一个人相信有“不是什么”的存在,最好的办法是让人看到它.这可以做到,因为人总要把他的认识表示出来.在二元对立论中,主体判断对立本体,对立本体又说明主体.那么,要在空间表示出对立二元,必然要定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具有主体的性质,让人可以区分对立二元.并且,对立二元和这个位置必然是循环定义的.比如正数、负数、0.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概念还是太抽象,我们作一个直观地描述.二维的二元对立论的模型就是太极图.圆圈是范围,黑、白是对立依存的本体,中间的曲线是主体.这条曲线不属于黑,也不属于白.黑、白不存在,它也不存在.所以它是非黑非白,不离黑白(非此非彼,不离彼此).这条曲线的存在方式就是人的自我(主体)的存在方式.当然,自我通常是很多不同层次的主体的组合,或者说是一个复合主体.反过来说,主体就是一个单一的自我.所谓的存在可以是很多不同层次的本体的组合,或者说是一个复合本体.比如一块石头,它有大小,轻重,颜色,这些性质都是本体.二元对立论就是说这些性质总是以对立依存方式存在.我们如何获得这些性质的方式就是我们存在于这些性质的方式.有人会问,这块石头的长度和质量也是本体?它们似乎是可量化的物理实在.它们的对立本体是什么?思考你如何测量空间长度,你需要时间.反过来,你如何知道时间长度?看你的手表,你是以一个空间长度作为时间长度.量化并不改变对立依存性.空间长度和时间长度就是对立依存的本体.你如何存在于时空中,就如何获得它.这正是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的.
二元对立是这个世界对我们的存在方式,也是我们自身的存在方式.其实也是所有生命的“自我“存在的方式.因为二元对立论是一个关于存在和自我 的理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去理解它.比如,你的善恶观念和道德自我.
我们通过对三大文明的哲学体系的观察建立二元对立论.但二元对立论本身并不依赖于这些哲学体系,也不依赖于任何近、现代哲学理论.我们并不用这些哲学体系去证明二元对立论,也不用任何近、现代哲学理论作为二元对立论的基础.而是以二元对立论解释这些哲学体系和近、现代哲学理论.我们一旦明确这些哲学体系和二元对立论的关系,就会清楚二元对立论和近、现代哲学理论的相关性.我们先定义主体和本体的特性.这些特性是和三大文明的特征相关的.然后再回到三大文明,通过这些哲学体系里最初和最核心的哲学概念去了解三大文明都“摸到”了什么;通过文明的不同发现,理解这些文明对人类心灵探索的特殊贡献.
[1]:笛卡尔.
[2]: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2:本体的特性
由上面所说的二元对立论,本体包含三个特性.
唯一性:限定范围,本体是确定的,非此即彼.
随缘性:只对某个范围和某个主体存在.
共生性:单一本体不存在,对立本体不可分离.
唯一性是指在限定对立性和范围的情况下,人对某一存在的判断是非此即彼,不存在第三种选择.或者说人判定某一存在是某一本体, 或者是此一本体的对立本体.
随缘性是指本体的存在取决于人用什么样的对立性去认识某一存在,也取决于这一对立性存在的范围.比如时间,我们可以讨论它的长度,也可以讨论它的方向.而范围则是说范围的变化会导致本体的变化,我们在某一范围认定是黑的,在另一范围可能认定是白的.
共生性是指本体总是两两对立存在,不会有单一本体存在.过去人们曾经认为时间的长度单独存在.狭义相对论推翻了这个看法.
我们比较三大文明最初提出的哲学概念,就能清楚它们对本体(存在)的认识是不同的.观察柏拉图的“理念”(共相问题)、佛教中的“缘起”(万事万物皆因缘而生)、易经中的“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生),就会知道这三大文明分别揭示了本体的唯一性、随缘性、共生性. 当然,我们原本就是从三大文明去认识二元对立的本体的.现在,我们先讨论大象——人类心灵是什么,后面再讨论三大文明的心灵特征.
3:主体的特性
主体也有三个特性.
重演性:同一主体可以重复出现.
融合性:不同主体可以通过融合而更新.
自生性:新主体可以由旧主体变化而来.
重演性是指依二元对立论,限定范围和本体,主体是固定不变的, 可重复出现的.对不同的人,这个主体是静态的,对所有人是相同的.即人观察到相同的存在.我们建立的描述存在的理论都依据二元对立论的方式.反过来说,一个三元系统即不可描述.因为我们不能确定主体,或者说无法重演.
融合性是指同一类存在在不同范围可能由不同的对立性描述而被视为不同本体.这些本体对应不同的主体.这些分立主体能够融合为一个新主体,从而也得到一个在更大范围的新本体.这是我们不断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得到我们的二元对立论的方式.
自生性是指在一定范围,不改变二元对立组成,对立性可以依环境变化而调整.新的主体由旧的主体变化而来.我们可以从自我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看到自生性的存在.
我们也是从三大文明去认识二元对立论的主体的.主体的特性和本体的特性是一一对应的.对三大文明来说,它们的本体观和主体观是一致的.根据主体的不同特性我们就可以区分人的思维方式,并由不同文明的独特发现,讨论本、主体特性之间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二元对立论
下面开始讨论三大哲学体系中最初提出的基本概念,并分析它们和二元对立论的关系. 这样,我们就能了解二元对立论是如何建立的,这些哲学体系的特征. 我们也会知道文明交融时,一个文明的特有的思想是如何慢慢融入另一个文明的.从而对人类思想发展进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些概念必须被公认为自身哲学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也已被认为是人类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并没有相同的表述.它们能显示自身所在的哲学体系的特征,又存在于我们的二元对立论中.即它们是某种文明特殊性的标志,又属于人类心灵.
我不对这些概念作所谓现代化的解释.因为它们是我的思想来源,而不是相反. 我只说明二元对立论包括了这些概念的哪些部分,也说明哪些部分没有包括在二元对立论中.包含一切,解释一切似乎是哲学家的通病.
5: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缘起
缘起的哲学思想是佛教理论的基石,也是佛教有别于印度当时其它传统思想的地方.它奠定了佛教作为世界五大宗教[1]地位的最初的思想来源.无论大乘还是小乘的不同派别,只是对缘起的看法不同.所以,缘起的概念可说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缘起的定义按经中所说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是就空间 而言,表示同时的依存关系.是三法印[2]中的的“诸法无我”,是佛教存在论的基础.“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是就时间而言,表示异时的依存关系.是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是佛教因果论的基础.
二元对立论只定义了主、本体的空间存在, 所以这里只解释“诸法无我”.诸法指一切存在的现象;我指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自性.因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而有的两个存在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任何存在都不能不依赖于其它某个存在而独立存在,所以就没有所谓独立存在的自性.不仅有情众生无我,无情万物亦无我.无真实的我,亦无真实的万物,是谓“诸法无我”.即没有独立的、永恒不变的自性,无论它是物还是人.如果有,就可以独立存在,不用遵守任何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