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画“高柳鸣蝉”的原因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4:35:14
古人常画“高柳鸣蝉”的原因是?
古人常画“高柳鸣蝉”的原因是?
古人常画“高柳鸣蝉”的原因是?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明白中国古代文化里的文人对柳树和蝉的喜欢的原因;
中国文人的爱柳情结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在那个时代,柳树就已经成为人们诗歌吟唱中重要的意象.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文人更是赋予柳树极大的热情.
东晋陶渊明先生在自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与柳朝夕相伴,自号“五柳先生”,并曾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五柳先生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沿河岸遍值柳树,并以本姓赐之,称“杨柳”.唐代更有爱柳成痴的“柳痴”柳宗元曾在失意时写下:“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借柳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明末清初大作家蒲松龄的故乡有一条柳泉,蒲松龄在泉边栽柳,在这里设茶采风,自称“柳泉居士”,写下了千秋奇书《聊斋志异》.
1.2 柳树与送别
古诗中,文人多以柳树为意象抒发送别之情.“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早在汉代,人们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汉代长安人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折柳”也成为送别的代名词.1.3柳树的忧伤爱情
在中国文学中,柳树的忧伤多是与爱情联系在一起,带着欲语还羞的委婉,有闺中少女的思春伤春,有落寞少妇的闺怨思念,有着生离死别的凄切和无奈.
柳树,作为自然景物的特征,反映着人们的行为和心情,成为承载着人们感情的寄托.柳的各种神韵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意象特征和人文意识,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古代文学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因此很多画家在作画时很是钟爱柳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再说下蝉吧:
诗人对蝉通过闻其声、视其行、观其容、察其性,借助这只小小的鸣虫或表达高尚的品行,或代言时光的流逝等,留下了大量咏蝉诗赋,使其成为含有深刻文化底蕴的一种意象.
把蝉作为高洁品质进行歌咏的传统要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曹植在《蝉赋》中写道:“皎皎贞素,侔夷惠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认为蝉的贞洁品质可以与伯夷、柳下惠相媲美,是帝王与臣子的楷模和典范.傅玄在《蝉赋》中写道:“美兹蝉之纯洁兮,禀阴阳之微灵;含精粹之贞气兮,体自然之妙形.……台群吟以近唱兮,似箫管之余音;清激畅于遐迩兮,时感君之丹心”.陆机在《寒蝉赋•序》中称蝉有六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借以说蝉来表明君子事君立身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刻画出正人君子的形象,表达了对君子品格的追求和赞美.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咏物诗以其优美深远的意境体现出神传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诗人寄托赋予蝉的意象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心理感受和理性思索,追求高清高洁高远的境界.同时也是对世人的希望:把高洁、德操作为自己处世立身的准则.而今的中国社会,回归道德良知,复兴伟大的神传文化,才能有光明、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不知道我的解释能不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