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朱志清,老舍,林青云,周国平,朱秋雨,毕淑敏,刘塘,张晓风,熊召政,席慕蓉,文章朱志清,老舍,林青云,周国平,朱秋雨,毕淑敏,刘塘,张晓风,熊召政,席慕蓉,10为作家任选几位,10篇(每篇6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1:26:04
求朱志清,老舍,林青云,周国平,朱秋雨,毕淑敏,刘塘,张晓风,熊召政,席慕蓉,文章朱志清,老舍,林青云,周国平,朱秋雨,毕淑敏,刘塘,张晓风,熊召政,席慕蓉,10为作家任选几位,10篇(每篇600字左右)
求朱志清,老舍,林青云,周国平,朱秋雨,毕淑敏,刘塘,张晓风,熊召政,席慕蓉,文章
朱志清,老舍,林青云,周国平,朱秋雨,毕淑敏,刘塘,张晓风,熊召政,席慕蓉,10为作家任选几位,10篇(每篇600字左右)
求朱志清,老舍,林青云,周国平,朱秋雨,毕淑敏,刘塘,张晓风,熊召政,席慕蓉,文章朱志清,老舍,林青云,周国平,朱秋雨,毕淑敏,刘塘,张晓风,熊召政,席慕蓉,10为作家任选几位,10篇(每篇600字左右)
心轻上天堂
毕淑敏
埃及国家博物馆,有一件奇怪的展品.一只用精美白玉雕刻的匣子,大小约和常用的抽屉差不多,匣内被十字形玉栅栏隔成四个小格子,洁净通透.玉匣是在法老的木乃伊旁发现的,当时匣内空无一物.从所放位置看,匣子必是十分重要,可它是盛放什么东西用的?为什么要放在那里?寓意何在?谁都猜不出.这个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考古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埃及中部卢克索的帝王谷,在卡尔维斯女王的墓室中,发现了一幅壁画,才破解了玉匣的秘密.
壁画上有一位威严的男子,正在操纵一架巨大的天平.天平的一端是砝码,另一端是一颗完整的心.这颗心是从一旁的玉匣子中取出的.埃及古老的文化传说中,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美丽女性,名叫快乐女神.快乐女神的丈夫,是明察秋毫的法官.每个人死后,心脏都要被快乐女神的丈夫拿去称量.如果一个人是欢快的,心的分量就很轻.女神的丈夫就引导那有着羽毛般轻盈的心的灵魂飞往天堂.如果那颗心很重,被诸多罪恶和烦恼填满皱褶,快乐女神的丈夫就判他下地狱,永远不得见天日.
原来,白玉匣子是用来盛放人的心灵的.原来,心轻者可以上天堂.
自从知道了这个传说,我常常想,自己的心是轻还是重,恐怕等不及快乐女神的丈夫用一架天平来称量,那实在太晚了.呼吸已经停止,一生盖棺定论,任何修改都已没有空白处.我喜欢未雨绸缪,在我还能微笑和努力的时候,就把心上的赘累一一摘掉.我不希图来世的天堂,只期待今生今世此时此刻,朝着愉悦和幸福的方向前进.天堂不是目的地,只是一个让我们感到快乐自信的地方.
.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 ,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 “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 ,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 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作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
海狮的项圈
林清玄
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有一处海狮聚集的地方,游客只能远距离地观赏,码头上贴着布告:“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 美国在保护野生动物这方面,确实是先进国家,连“恐吓”动物都会被法办哩! 出神观看海狮的时候,一群小孩子吱吱喳喳地走到码头,由两位年轻的女老师带领,原来是幼稚园的老师带小朋友来看海狮,户外教学.在码头边的大人纷纷把最佳的观赏位子让出来给小朋友——在礼让和疼惜老弱妇孺这方面,美国也是先进国家. 我听到幼稚园的老师对小朋友说:“你们有没有看到右边那只海狮脖子上有一个圈?” “有!” “那不是它的项链,而是它的伤痕,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玩,看到一个项圈,它就钻进去玩,没想到钻进去就拿不出来,小海狮一直在长大,项圈愈来愈紧,就陷进肉里,流血、痛苦,就在它快被勒死前被发现了,把线圈剪断才救了它.” 小朋友听得入神,脸上都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 “所以,你们以后千万不要乱丢东西到海里,可能会害死一只海狮.” 老师带着小朋友走了. 我在清晨的渔人码头深受感动,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但愿我们的老师也都能这样地教育孩子. 海狮的项圈是无知与野蛮的项圈,我们的许多大人都戴着这样的项圈而不自知.我们要教孩子懂得疼惜与关爱众生,就要先取下我们无知与野蛮的项圈呀!
断鸿声里
林清玄
是如何的一种感觉?在小巷独步,偶然抬头,别人院墙里的凤凰花探出簇簇火红,而那种花儿是几年没见过的,故乡生长的植物.
凤凰花这种植物喜欢展现自己的红色,仿佛他就是为离别而生的.年少时喜欢粘一只只凤凰花成一只只蝶,登上高楼去随风散放,她旋转飘落的姿态曾经赢得许多童稚的笑声,往事就也像这一只只蝶飘去,它们纵使旋落的姿态各不相同,终究都会消逝了.
想起凤凰花,遂想起平生未尽的志事;想起凤凰花,遂想起非梧不栖的凤凰.凤凰花何以要以凤凰的名?这样,老是叫人在离绪充溢时,会幻想自己竟是高飞的凤凰,在黑夜将近时即将展翼呢?
《诗经·大雅》说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不经意间就浮起一幕深浅分明的影像;一只神鸟翩翩然昂立高岗,振翅欲起;象征高洁的梧桐则在朝阳面前展露挺挺然的面貌.一位少年,一向喜欢梧桐一向倾慕凤凰,蓦然一抬眼,望见凤凰花开离期将届,自己不禁幻想幻化成一株梧桐一边面对朝阳,或是一只凤凰以便寒立高岗;或甚至以为自己竟已是一只凤凰,立于高岗的梧桐树上;或是呀!一只清灵的凤凰一展翅便击破了天蓝.
可是远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骊歌屡屡歌着,如同一首民谣的和声,那么清清玄玄的蜿蜒在主曲里,明明知道不重要,那一首唱过千余日的歌谣,若没有结尾的一小段唱和,也会黯然失色了.
于是凤凰花激起的不仅仅是童年成蝶化蝶的记忆,而是少年梦凤化凰的一段惜情.如火的花的印象配上轻唱的骊声,敲响了少年的梦境,惊觉到自己既不是凤凰神鸟,也非朝阳梧桐.终于在碎梦中瞧见自己的面容,原来只是一个少年,原来只是一段惊梦.若干年来死生以赴的生活竟然就要过去,没有丝毫痕迹,正如大鸿过处,啼声宛然在耳,纵是啼声已断,.却留下来一片感人的凄楚.而个梦凤化凰的少年,也只是像别人静静的的等待分离,在日落前的山头站着,要把斜阳站成夜色,只有黑夜也只有黑夜,才能减去白日凤凰花余影的红艳吧?
提醒幸福毕淑敏 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切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快中的时候,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 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前的一切准备.当我们大睁着眼睛枕戈待旦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当我们实在忍受不了等待灾难的煎熬时,我们甚至会恶意地祈盼风暴早些到来. 风暴终于姗姗地来了.我们怅然发现,所做的准备多半是没有用的.事先能够抵御的风险毕竟有限,世上无法预计的灾难却是无限的.战胜灾难靠的更多的是临门一脚,先前的惴惴不安帮不上忙. 当风暴的尾巴终于远去,我们守住零乱的家园.气还没有喘匀,新的提醒又智慧地响起来,我们又开始对未来充满恐惧的期待. 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也许他们认为幸福不提醒也跑不了的.也许他们以为好的东西你自会珍惜,犯不上谆谆告诫.也许他们太崇尚血与火,觉得幸福无足挂齿.他们总是站在危崖上,指点我们逃离未来的苦难.但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 那就是幸福啊! 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 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 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而需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机遇、友情、成功、团圆…… 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会借了它们的衣裙,袅袅婷婷而来,走得近了,揭去帏幔,才发觉它有钢铁般的内核.幸福有时会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据科学家研究,有意注意的结果比无意要好得多.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 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地伴随我们.那我们岂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幸福! 所以,丰收的季节,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灾年,我们还有漫长的冬季来得及考虑这件事.我们要和朋友们跳舞唱歌,渲染喜悦.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不要管以后的风霜雨雪,让我们先把麦子磨成面粉,烘一个香喷喷的面包. 所以,当我们从天涯海角相聚在一起的时候,请不要踌躇片刻后的别离.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有无数孤寂的夜晚可以独自品尝愁绪.现在的每一分钟,都让它像纯净的酒精,燃烧成幸福的淡蓝色火焰,不留一丝渣滓.让我们一起举杯,说:我们幸福. 所以,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天地无常,总有一天你会失去他们,会无限追悔此刻的时光.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孝心无价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行使拒绝权毕淑敏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惟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 我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拒绝之中,它出现的频率?
书海茫茫
余秋雨
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
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来?
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的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
一种威逼.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
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
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在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被印刷过的白纸黑字曾经是令人仰望的符咒,因
此,读书很可能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管什么时候,在写字桌前坐下,扭
亮台灯,翻开书本,似乎都在营造斯文,逼近神圣.这种误会,制造了无以数计
抛掷生命的游戏,而自己和旁人还十分安慰.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
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成
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
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交换”,
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
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
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
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交朋友
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好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推心置腹
的有几个,也就够了.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个也没有深交,一
个也对不起.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一点听起来不难理解,事实上不易做到,因为我们
在阅读时常常处于一种失落自我的被动态势,很少打开感觉选择的雷达.其实,
即便是公认的世界名著,年轻时老师都是说必须读只能遵循,到了中年发觉与自
己的感觉系统不对位就有权利拒读.人家好端端一本书,你也是好端端一个人,
没有缘分就应该轻松地擦肩而过,如果明明别扭还要使劲儿缠在一起难受半天,
多不好.
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
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
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解除误会.避开了,
误会也就不成其为误会.也许我们会出于某种传统的责任感对这种文章予以批评,
但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
也不相同,住在五层楼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
楼还缺少科学论证.也有极少数文章让我们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邪恶和阴毒,才
读几句就像吃了一个苍蝇,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有些朋友不理雪白的纸,乌黑的字,怎么能印出一篇篇这样的文字来呢?
这是一种好心肠的痛苦,但不客气地说,这种痛苦产生于文化禁锢下的习惯和文
化暖房里的梦幻.生活格局的开放,书报市场的开拓,使各色社会情绪有了宣泄
的机会和场所,从总体看来不是坏事.例如嫉妒,既然有一批人成功了,难道那
些暂时末成功的人连嫉妒一下都不可以?雨果说,一片树叶受到阳光照耀,它的
背面一定是阴影,阳光越亮,阴影越深.树叶尚且如此,何况是人.白纸黑字不
会只反射阳光,它们也传导阴影.把阳光和阴影加在一起,才是一个立体的社会.
因此,不仅要允许嫉妒,也要允许做作,允许伪饰,允许炫耀,允许老滑,允许
跋扈,允许酸涩,当然,也要允许你的不舒服,允许你的不理睬.从事事关注、
事事难容,转变为关注不多、容忍很多,这应该是我们社会观众的一大进步.
以文字犯案,当不在容忍之列.但是我仍然要说,不要在文字官司上过于敏
感.几百年的你争我斗,几十年的匕首投枪,使我们报刊上的有些文章保留着一
种近乎本能的剑拔弩张、刁酸促狭,这是一笔沉重的历史旧帐,不幸让这样几个
作者肩负着,是很值得同情的.他们缺少法律常识,缺少人格概念,从来没有把
人间的名誉当一回事,与他们打官司,自己也要回到人生的启蒙期,真是何苦来
着.他们的日子一般都过得不宽裕,因为根据经验,人的生态和心态是互为因果
的,一打官司,他们就要赔偿大笔的名誉损失费,从人道主义的立场看,又于心
何忍?前不久我在东南亚的一些城市间独个儿漫游,遇到一位相知多年的佛学界
朋友,问他这些年在干些什么,他居然说一直在打一桩名誉官司,我听他介绍了
案情,觉得他遇到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只能说是一种谁也不会在意的家常便饭,对
他如此认真深感困惑,就笑着请教:“佛家讲究宽容,你这样打官司与佛教理义
有抵触吗?”他回答,“如果我不去制限他们,他们还会继续伤害众生,因此我
这一拳出去十分慈悲!”我似乎有所憬悟,但回来一想,又觉得这毕竟与整体环
境有关.整体环境还很不卫生,你就没法对落在身上的尘埃过于认真.有一个卫
生的念头就好,慢慢来,别着急.
在这中间,唯一需要花点口舌对付一下的,是报刊间那些指名道姓,又完全
捏造了事实的文章.因为捏造的事实比大声的漫骂更能迷惑人心,人们如果相信
了那种捏造,那么,被捏造而又没有辩诬的人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但是,话虽
这么说,真正辩起来却十分气闷,我的原则仍然是能不理尽量不理.这些年来本
人由于不慎发表了一些文化随笔,有人说好话,干扰了几位先生的视听,于是逐
渐有一些与我的名字牵在一起的“事实”刊载于几种报刊,起初以为有一个恶人
与我同名同姓,后来搞清是在说我,刚想辩解说绝无此事,新的“事实”又刊布
出来.正烦恼,突然想起,海外一些年轻的演员刚刚成名总会遇到类似的境况,
他们几乎不辩,依然笑眯眯地演着唱着,我比他们年长,为何连他们也不如?这
种想法解救了我,几年来未辩一言,到后来对那些文章读也不读,结果像没事儿
一样存活至今.当然我的躲避也有底线,简单说来,如果别人受到诬陷而我知道
真相,我不会躲避;如果事涉公共道义,我也不会躲避;躲避的只是自己的事.
倒也不是大公无私,是因为自己的事怎么辩都是窝囊,我没有权利让我的朋友、
学生、读者一起分担这份窝囊,窝囊比受伤更让人痛心.
总而言之,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
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
解除过度的防范敏感,降低高昂的争辩意识,减少无谓的笔墨官司,让眼睛习惯
杂色,让耳朵习惯异音,不太习惯就少看不听,即便习惯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
原因也可以少看少听.一切自己作主,看一点悦目的,吸几口新鲜的,尝几味可
口的,稍感不适就轻步离去,我没有义务必须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
直呼姓名在门口喊阵也关窗拉帘,闭目养神,顺手打开柴可夫斯基或瞎子阿炳.
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人生
几何?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
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