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与马可波罗的关系,马可是什么时候遇到他的?1.马可波罗是在他几岁时遇到忽必烈的,当时的情况是怎样?(还有什么人之类的……)2.忽必烈在遇到马可波罗时有几个儿子?叫什么多少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2:51:49
忽必烈与马可波罗的关系,马可是什么时候遇到他的?1.马可波罗是在他几岁时遇到忽必烈的,当时的情况是怎样?(还有什么人之类的……)2.忽必烈在遇到马可波罗时有几个儿子?叫什么多少岁?
忽必烈与马可波罗的关系,马可是什么时候遇到他的?
1.马可波罗是在他几岁时遇到忽必烈的,当时的情况是怎样?(还有什么人之类的……)
2.忽必烈在遇到马可波罗时有几个儿子?叫什么多少岁?家族情况和当时政治如何?
3.马可波罗是什么时候多少岁离开忽必烈的?
忽必烈与马可波罗的关系,马可是什么时候遇到他的?1.马可波罗是在他几岁时遇到忽必烈的,当时的情况是怎样?(还有什么人之类的……)2.忽必烈在遇到马可波罗时有几个儿子?叫什么多少岁?
1275年夏抵达元代上都,马可波罗到达大都时已经21岁,由父亲和叔父带着觐见忽必烈大汗.忽必烈非常高兴,在宫内设宴欢迎,并留他们在朝中居住下来,马可波罗善于学习,很快熟悉了朝廷礼仪,掌握了蒙古语等语言.忽必烈在和马可波罗的接触中,发现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对他很器重,除了在京城大都应差外,还几次安排他到国内各地和一些邻近国家,进行游览和访问.根据游记记载,马可波罗出访过云南,他从大都出发,经由河北到山西,自山西过黄河进入关中,然后从关中逾越秦岭到四川成都,大概再由成都西行到建昌,最后渡金沙江到达云南的昆明.他还去过江南一带,所走的路线似乎是取道运河南下,他的游记里有淮安,宝应,高邮,泰州,扬州,南京,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记载,其中在扬州他还担任官职3年.此外,马可波罗还奉使访问过东南亚的一此国家,如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等国.
因为几位皇子的生卒年不详,所以无法得知当时几岁了.列一下忽必烈的十个儿子.
长子:朵尔只(早逝)
次子:真金(1273年立为太子,因有御史奏请元世祖禅让给真金,元世祖大怒,1285年真金由此惊恐而逝.其第三子铁穆耳成为元成宗)
三子:忙哥剌(1272年封安西王)
四子:那木罕(1284年改封北安王)
五子:忽哥赤(1267年封云南王)
六子:爱牙赤(封大王)
七子:奥都赤(西平王)
八子:阔阔出(宁王)
九子:脱欢(镇南王)
十子:忽都鲁帖木儿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朝征服了高句丽,次年就攻下了宋都临安城.
来华17年后,马可·波罗与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元朝仅存97年,国运不济。不过这个疆域辽阔的帝国拥有开放的心态。一个典故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任大汗时显示出对基督教的宽容。
《马可波罗行纪》第七章“大汗命波罗弟兄二人使教皇所”记载:
马可波罗弟兄接受忽必烈觐见后,为他讲述了拉丁人的事情,忽必烈很喜欢。于是命令他们担任使臣,欲遣往教皇所。二人答应。忽必烈让人修书一封,...
全部展开
元朝仅存97年,国运不济。不过这个疆域辽阔的帝国拥有开放的心态。一个典故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任大汗时显示出对基督教的宽容。
《马可波罗行纪》第七章“大汗命波罗弟兄二人使教皇所”记载:
马可波罗弟兄接受忽必烈觐见后,为他讲述了拉丁人的事情,忽必烈很喜欢。于是命令他们担任使臣,欲遣往教皇所。二人答应。忽必烈让人修书一封,让兄弟二人带去,呈赍教皇。
在信中,忽必烈希望教皇遣送100个熟知基督教律,通晓“七艺”的人过来。他们须知辩论,并用推论,对于偶像教徒及其他共语之人,明白证明基督教为最优之教,他教皆为伪教。如能证明此事,忽必烈将同其所属臣民,将为基督教徒,并为教会之臣仆。此外,忽必烈还让马可波罗将耶路撒冷救世主墓上之灯油携还。
当时是1268年,距忽必烈成为元代第一个皇帝仅两年,以一个帝国锻造者身份向异域宗教表示宽容,至少说明了当时基督教传播的影响力以及忽必烈在文化上的胸怀。
而所谓“七艺”,不是古代中国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指欧洲中世纪的文法、论理学、修辞学,算数,几何学,音乐,天文学。
显然,忽必烈想把基督教与欧洲主流学术传统移植中国,但又对基督教保持了一点距离,即如果能证明它是最优的宗教,才会投身基督,成为它的教界子民。
当时忽必烈已53岁,对于中原文明早已谙熟。事实上,早在他担任藩王时,就一直思考“大有为于天下”,热心于中原文化,并先后任命许多汉人学者治道。当时的中国,佛教最为普及,道教也大行天下。
那为什么他对欧洲如此倾心?揣摩一下,难道仅仅是欧洲当时正处文艺复兴前夜,各种社会思潮开始向外波动?
我觉得应该与忽必烈对汉文化高度同化力的警惕有关。也许正是因为他非常熟悉中原文明,知道它对异域文明有着强大的同化作用,尤其是相对弱势、呈现流动感的蒙古民族的马上文明。他也许担心未来统治中原之后,文化上的弱势让他只能得到一个军事的形式征服,而文化与政治将深陷一片汉人文化圈。
进而延伸一下,这也许是忽必烈对未来帝国统治的血统与合法性的担忧,毕竟,在中原民众的意识中,蒙古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都是野蛮未开化的民族。这也许成为忽必烈扩大权力视野中时,寻求移植欧洲文明的平衡理由,毕竟,欧洲与他在中原之外,有一种潜在的文化合作的可能。这种可能可以加深自己内心合法的认同感。
事实上,忽必烈虽然喜欢汉文化,重用汉学者,但是在四大社会等级中,汉人只排在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民族总称)之后,仅列南人(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及其他各族人)之前。
蒙古民族还是被很大程度上汉化了,这在语言、服饰、政治制度等各方面都有反映。这过程中伴随着蒙古民族上层阶级的很多矛盾与斗争。。但这毕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忽必烈对欧洲文明的宽容与他对汉民族文化的警惕,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收起
在初三历史课本上清楚写明:17世纪,马可波罗一行人才从威尼斯出发。当年马可波罗17岁。经过4年到达中国,在元朝朝廷内任职。17年后,返回威尼斯,并参加了战争,在狱中,由他人笔录写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是行纪哦,不是行记!这本书让许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向往中国。...
全部展开
在初三历史课本上清楚写明:17世纪,马可波罗一行人才从威尼斯出发。当年马可波罗17岁。经过4年到达中国,在元朝朝廷内任职。17年后,返回威尼斯,并参加了战争,在狱中,由他人笔录写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是行纪哦,不是行记!这本书让许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向往中国。
收起
自己查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