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利大于义大家多说说自己的观点 主要强调“利”大于“义”就是说说人应该 先利后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4:44:09
辩论:利大于义大家多说说自己的观点 主要强调“利”大于“义”就是说说人应该 先利后义
辩论:利大于义
大家多说说自己的观点
主要强调“利”大于“义”
就是说说人应该 先利后义
辩论:利大于义大家多说说自己的观点 主要强调“利”大于“义”就是说说人应该 先利后义
全世界近65亿人此时此刻都在想什么?都在做什么?
这是个似乎很难回答的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每个人都在想法设法占有利益.
那么,什么是利益呢?
利益是满足需要的物.
那么,什么又是物呢?
通俗的说,物就是东西,而利益就是有好处的东西.
《利益论》中关于物是这样定义的:存在,即物.
大千世界是由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物构成的.分子是物,原子是物;细胞是物,细胞核是物;地球是物,尘埃是物;菜是物,吃菜的人也是物.这些都是有形物;声音是物,时间是物;感觉是物,情绪是物;梦是物,幻想是物;一切意识、思维的内容都是物.这些都是无形物.
一切客观存在都是物.但只有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物才是有好处的东西.
一个物如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的需要,该物的这种属性叫有利性;一个物如果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危害人的需要,该物的这种属性叫有害性.
一个物的有利性大于自身的有害性,该物可称之为利物;一个物的有害性大于自身的有利性,该物可称之为害物.
人能够判定其有利性或有害性的物,叫显性物;人无法判定其有利性或有害性的物,叫隐性物.
物的利害属性因人而异,并因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利物会变成害物,害物也可能变成利物;显性物会成为隐性物,隐性物也会变成显性物.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满足需要的活动.人的需要是通过不断占有这样或那样的物才得以满足的.占有所需要的物,就是占有利益.如果用四个字概括人生的全部内容,那就是:占有利益.
人类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
利益被很多人贬为庸俗之物,或视为罪恶之源.这是对利益的错怪.试问:人酗酒是酒的错吗?
人们把利益常常简称为利.
有人把利与义对立起来,似乎逐利者必寡义、重义者应弃利.实不知,义本身也是一种利,这绝不是对义的亵渎,只是义的具体内容与常说的利不同而已.义与利同为人所需要之物.凡是人所需要的皆为利.
利分两种:合道之利与违道之利.
(二)
所谓道,即利己而又利人、利人而又利己之规则.
合道之利则为义,违道之利则为不义之利.
君子爱财无可厚非,只要取之有道,何乐而不为呢?利人利己,利己利人,何罪之有呢?例如企业合法经营获取应得利润,这绝不是不义之利.
耻于谈利是对利的误解,所谓“只讲义不讲利”的人是最虚伪的人,其讲“义”不过是掩饰不义之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为了利益,人们尔虞我诈,互相残杀;为了利益,人们握手言和,共弃前嫌;为了利益,有人卑躬屈膝,摇尾乞怜;为了利益,有人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为了利益,有人穷凶极恶,丧尽天良;为了利益,有人高风亮节,甘于奉献.
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都是对利益的需要.
简单地讲,利益就是好处.物质上的好处,可以称之为物质利益;非物质上的好处,可以一概称之为精神利益.
打官司的时候,很多人不仅要求物质赔偿,而且还要求精神赔偿,这说明人不仅有物质利益的需要,同时还有精神利益的需要.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利益的理解很狭义,认为利益就是指物质利益,没有所谓精神利益.
有的人不求物质回报,喜欢义务做一些公益事业,不图钱财,以助人为乐.看似这样的人什么“利益”也没有得到,好象没有追求“利益”,其实其中的“乐”正是他所追求的利益,只是他追求的是精神利益而已.
有的人喜欢下棋,有的人喜欢唱歌,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为了爱情不惜自杀,类似这样的活动和事情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追求利益,而事实上都是在追求利益,即精神利益.
有的人虽然承认精神利益的存在,但却偏狭地认为追求精神利益比追求物质利益更高尚.事实上,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都有正当与不正当的差别,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并不可耻,追求不正当的精神利益也并不高尚.劳动者追求合理的报酬以满足物质利益的需要并不可耻;假若一个人为了满足精神利益而嫖娼——如同偷盗他人钱财一样并不光彩,更无高尚可言.
中国人有重义轻利的传统,似乎义与利水火不容,义与利成为判断是与非的标准,成为判断高尚与卑鄙的依据.这是中国人对利益的很大的误解,其实义与利都是利益,只是义为精神利益,利为物质利益而已.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耻于言利的荣辱观,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重义轻利最大的坏处就是抑制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创造,直接导致物质产品的匮乏,是社会贫穷和动乱的根本原因.当然,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享受,也会破坏社会关系的和谐.
因此,义利并重,相互制衡,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才是最好的选择.对于义与利,非此即彼,厚此薄彼,都是有害的.
利益是由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构成的,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整体.人占有任何利益,都同时包含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没有绝对单纯的物质利益,也没有绝对单纯的精神利益.
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物质利益,就必然会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利益;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利益,就必然会追求什么样的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利益可以转化为精神利益,精神利益可以转化为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的充分满足,能够促进精神利益的充分满足.物质利益受到损害,精神利益也会受到损害;精神利益的充分满足,能够促进物质利益的充分满足.精神利益受到损害,物质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占有者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也必然要求获得相应的精神利益;占有者获得一定的精神利益,也必然要求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
一切需要都是利益需要.只有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平衡,才能使需要获得最好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