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社会历史批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9:54:53
围城的社会历史批评围城的社会历史批评围城的社会历史批评1,社会反映的层面第一层我用比较常见的社会学的批评,也就是常说的反映论.中学语文老师都喜欢让同学概括,这是必要的,是一种训练嘛.概括是“通过什么什

围城的社会历史批评
围城的社会历史批评

围城的社会历史批评
1,社会反映的层面 第一层我用比较常见的社会学的批评,也就是常说的反映论.中学语文老师都喜欢让同学概括,这是必要的,是一种训练嘛.概括是“通过什么什么,反映了什么什么”,它的主题是表达了什么什么.这种批评的方法来看,《围城》确实有它写实的一面,就是说它有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写呀,确实能够体现40年代中国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情景.确实,我认为通过读《围城》,是可以了解40年代中国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教育界的情况,比如说城市里面的情况,知识分子的状态.就是说它描写了现代中国的一些生活的情景.其实呀,钱钟书在他小说的开头序言里面就说了,他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那就可以说是世态人情嘛.这是我们读《围城》时应该注意的.有个批评家写过一篇文章,说《围城》所写的是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漩涡,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一个角落,是行将崩溃的社会生动的写照,是对那个腐朽社会的抗议.对这种说法现在有的年轻的评论家可能不以为然.其实我认为《围城》是有这层意思,就是说《围城》它有揭露性的一面,就是写4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上那种陋习,精神上的落后,有些描写呢,是非常真实的. 如果我们从社会学批评这个层面理解,《围城》确实是有认识的作用,这个层面叫生活描写的层面.生活描写层面可以帮助了解现代中国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东西,有认识历史的价值.通常我们说“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比如通过这个描写反映了40年代中国的一些情况,这个话大家不要一听就讨厌,它还是有它的道理.这种批评以前是主流批评,有它的功能、特色,比较重教化,重意识形态,把作品看成是一个镜子,就是社会学批评经常容易导致的一种状态.它有它的功能,刚才说的,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这是这类批评的一个常见的公式,第一个层面可以用社会学的批评来认识.这个《围城》确实有对中国社会40年代那种落后、闭塞、混乱的提示,这是读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注意到的.但是这个生活描写的层面,一般小说都有,是比较浅层的.比较好的小说,比较深的小说,可能还有第二层,第三层,甚至是无数的层.《围城》起码还有二层,那么第二层是什么呢?是文化批判的层面. 温儒敏 从不同层面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怎样读钱钟书的《围城 段С恰返娜阋庠蹋?) 2,文化批判的层面 《围城》所构筑的文学世界,包含有钱钟书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是带有他的文化立场的.他写这个小说,有他的出发点,或者叫“视点”,好的小说,往往都有独特的“视点”.钱钟书是以他的视点来构筑这个文学世界的,那就是文化批判,或者批判文化.钱钟书更多的时候是批判文化,他对现代中国的文化,不管是残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从外国进来的新文化,是老的还是新的,是流行的不流行的,一概批判.而且批判是非常辛辣.他把他的《围城》,整个写成是一个“新儒林”.我们知道古代有个《儒林外史》的小说,揭露科举制度丑恶的现象.那么钱钟书写的《围城》第二个层面,实际上是新的“儒林”.“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大都是英雄,先躯桥梁,是社会发展的先知先觉的人,知识分子位置是很高的.但是《围城》里面不是这样,《围城》里面知识分子是处在一个被讽刺、被批判的位置. 钱钟书的批判呢,确实有他的特色,他的批判对象都是新式的知识分子.他写知识分子的困境、弱点,他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新”,来看他们身上最旧的、最可怜的东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这个“新儒林”是怎么来写的.他主要通过人物的文化心态剖析,第一号人物就是方鸿渐.方鸿渐不见得是一个坏蛋或者不好的人,他挺善良的.他也骗人,但是好像是有限度的,他挺老实,不切实际,聪明而没有勇气,没有什么用处,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有句话叫博闻识浅,他知道的东西太多,能侃,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识;能言善道,没有自己主意,碰到什么事都优柔寡断,所以很多人都可以来批评他.像苏文纨批评他,说他大地方玩世不恭,小地方挺认真.赵辛楣是他的好朋友,所谓“同情兄”也批评他,说他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另外有一个人叫刘东方的批评他说,本质太坏,人还算伶俐.他的老婆孙柔嘉呢,批评他说,喜欢自做聪明,但是最终弄巧成拙.总之,方兄是善良而没有用处,聪明但是优柔寡断.在生活面前呢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怯懦,碰到事拿不定主意,喜欢乱说,所以呢他不断地失去机会. 方鸿渐上大学的时候,看到新式恋爱他很羡慕,但是老父亲一吓他,就缩回去了,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他对苏文纨的态度也这样:不喜欢苏文纨,那就明说好了,但是他非常怯懦,结果自己落到那个套里边了.小说里边写一个情节,说方鸿渐虽然并不喜欢老姑娘苏文纨,但不好驳人家的面子,就跟苏小姐约会,在花前月下,不能自持啊,就吻了苏文纨.吻的面积非常小,轻轻地一点,就像清朝,场面上喝大盖碗的大碗茶,轻轻地拿嘴在茶杯的边上这样碰一下,表示意思了.明明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别做了,做了就要负责,结果呢,方兄就落了这个套了.最终苏文纨知道了真相,就在方鸿渐所相思的另一个女孩子唐晓芙跟前中伤方鸿渐,把方跟唐晓芙的关系给破坏了. 但是不要把它看成就是一般的三角恋爱,并不只是青年男女玩过家家,里面有一种文化批判.方鸿渐爱情问题上所代表这种性格,这种处世的原则,就出于一种文化批判.方鸿渐爱情问题上所代表这种性格,这种处世的原则,就出于一种文化.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就是中西文化的合璧,结晶了这样的一个方鸿渐,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另外对方鸿渐的一些描写,很显然钱钟书是批判的.比如说方鸿渐非常懒,不想做事,喜欢得过且过,自我安慰,有点像阿Q,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的惰性呢.我想这个是钱钟书的看法,认为传统文化再加上西洋文明,结合以后所形成的一种慵懒的性格,名份上很新,也喝牛奶喝咖啡吃面包,跳舞,但骨子里很旧,或者说是新旧杂拌,实际上就带有批判.钱钟书笔下很多人物啊,都可以找到文化批判的意图,像船上疯玩“杯水主义”肉欲游戏的那个鲍小姐,钱钟书明显在批判,方鸿渐当然更是一个批判的中心了.方鸿渐对传统文化是看不起的,但又很留恋,所以说他的心态啊实际上是中外文化冲突所产生的那种矛盾的心态,无所依持,没有主心骨. 我读这个《围城》也联想到,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生活里面,现在好些人的精神状态啊,有时又多少有点回到方鸿渐,也好像无所依持,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挣钱就是目标吗?钱挣到以后又觉得没意思,方鸿渐就是这样的.钱也是一个“围城”啊.比如说我现在没钱,在做梦,梦到哪一天我有一百万,二百万,买房子买车子,也许我就成为天下最快乐的人.但目标都达到以后,可能你快乐的程度还比不上现在.无所依持,没有生活的目标,方鸿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在方鸿渐的身上呢,就带有钱钟书对文化的一种思考,一种批判.所以说钱钟书他这种批判呢,是很个别的,很尖刻的.他不像当时一般作家,认为反正是“五四”所带出来的一切都好,个性解放就是好的,民主就是好的,西方来的就是好的,他不是这样看的,他都有批判,写方鸿渐实际上就是写一种文化现象. 另外小说里面大量地描写那些最新式的知识分子,其实都带有某种乡村都市化特点,所谓落后的时髦.现在北京不也看到很多乡村都市化吗?钱钟书用一个比喻,也是很“损人”的,他说就像是一个中国的裁缝做了仿造的第一件西装,乡村都市化,什么都学外国,但学的又不像;表面上还去批评人家西方,事实上又不断地滴水穿石,学了又不像.钱钟书在小说里对这个有批评.这种批评当然主要是针对40年代的,但对现在也还有启示意义的.比如他讽刺的那些假博士假文凭,在这种讽刺的背后,就带有钱钟书的一种批判的眼光.干嘛什么事都要崇洋呢,崇洋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当然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文明科学技术,一些好的制度,是可以学习的.但一切都好,往往学的又是一种皮毛的东西,那么就没有自己的主心骨,是乡村都市化的心态.这都是批判,对方鸿渐包括他周围的那些人物都带有这种文化批判. 下面我还要讲到一个人物,我认为是小说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就是孙柔嘉.在孙柔嘉身上,钱钟书又带有他很深刻的思考.本来这个大学二年级学生,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但是钱钟书眼中啊,把这个小女孩写得特别的老练,特别有城府.方鸿渐根本不是她的对手.孙柔嘉这个人物是左右了方鸿渐一切的.小说一开头就写这个少女啊,是那么的柔弱,那么天真,那么温顺,怕生得说一句话脸腾的就红了;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做作,矫饰.钱钟书对此给予尖锐的批评.结婚以前哪,孙是很温顺的,很柔弱的;结婚以后完全换了一个人,就变得非常专横,妒嫉自私,很刻薄,不容许方鸿渐跟外面任何人结交.不光是不能跟女的结交啊,连跟男的结交也不行.从心理学来分析呢,也可以谅解,但是钱钟书是从文化批评角度来写的.孙柔嘉本来也是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教育,但是骨子里面是很旧的,她也不是什么东方女性美,完全是刻薄的,在家庭生活里面纯粹是一种占有欲.这个人物写得非常成功. 但是我又觉得作者是否有点过火,女孩有时候有点撒娇啊,是特定身份的一种显现,也许在她的男朋友或者她的长辈看来这是很正常、很美好的一种东西,虽然有点做作.但钱钟书不能容许.钱钟书是为了作文化批判,所以我说有时候他也写得有点过火.但是总的来说,他为什么要这样来写孙小姐呢?就是一种文化反思,像方鸿渐、孙柔嘉这些都不是坏人,都是生活区中普通的人物,是“非英雄”.回顾我们的现代文学啊,“五四”以后英雄太多了,写英雄的人太多,所以说为什么一看到钱钟书的小说我老想起老舍.老舍先生的笔下呢,也是很多“非英雄”,“五四”以后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笔下呢都“非英雄”化了.这“非英雄”带有一种新的文化视点,一种批评,这些“非英雄”,这些普通的人呢,就构成了作者所要审视批判的新的“儒林”.实际上是在新旧文明、中外文明的冲突之下的这样一群人物. 刚才我们讲了“视点”,就是写作的视点,钱钟书的视点很特别,他要通过这些新式的知识分子、留学生、大学生,通过对他们的心态的刻画,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评,同时对新文化也进行批评.他认为新文化也有很多毛病,特别是从西方照搬过来的.这种角度跟其它作家不一样,是批判,但并非巅覆一切.这跟当下的王朔也不一样.王朔什么都批,无所不批,钱钟书当然也是无所不批,但是站得比较高,写作比较从容.王朔呢他自己说他是“码字”,一天要码五千字,都是计算好的,什么都写,他有时写电视剧也可以,写得很好,老百姓也可以接受,但不断地向前卫向精英挑战、骂人.现在连鲁迅也骂了嘛,这不见得是什么文化批评.钱钟书确实是用了一个很特殊的写作角度,刚才也说第一层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批评来看钱钟书作品里面写到一些什么生活表面情况,有没有揭露性批判性,有没有认识价值.那么第二层就比较深了,他通过这群人哪,写他们骨子里边的东西,写中外文化,确实有钱钟书自己特殊的眼光. 温儒敏 从不同层面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怎样读钱钟书的《围城 段С恰返娜阋庠蹋?) 3,哲理思考的层面 那么还有没有第三层主题或作品意蕴呢?还可以往下挖,那么我们现在正在试图在挖一下,就挖到第三层.第三层就是哲理思考的层面,抽象一点,是哲理性的思考,很特别的.透过前面两层可以挖到第三层,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挖呢?刚才说第一层用社会学批评,第二层用文化心理的批评,那么第三层我们试图用一下结构主义,或者符号学的方法.当然这不是一个很本色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而是变通一下,看能不能部分地用在我们读《围城》上.我们先说一下结构主义的方法,这个结构主义是不考虑具体描写的细节,这里描写怎么好啊,怎么抒情啊,怎么讽刺,他不考虑这个.对人物有什么意义啊,有什么心理活动,它也不考虑,它是把一部作品啊非常粗略的、宏观的进行来分析,看它里边有几个组成部分,化繁为简,充分地简化,非常简练地把一部作品最基本的元素给抽离出来,然后看作家他要写什么?他的盲点是什么?这是结构主义的大致的方法,我是用一种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讲的这种方法,就是说结构主义有时候跟西方符号学也有关系,只关注作品里边的基本元素,不太考虑艺术性怎么样啊,思想是不是深刻啊,不考虑这些.我们现在用的并不是本原的结构主义,只是取其一点,可以说是仿结构主义,或者仿符号学,来试一试能不能挖掘《围城》第三个层面. 刚才我们述介《围城》的故事,如果把它展开来读,是没什么意思的,很平淡的,很琐碎的,没有什么英雄,没有很大的冲突,也没有像武侠小说那样激烈的血淋淋的刀光剑影和传奇的东西,只有很平凡的一些人,都是吃饭啊,婚姻啊,结婚啊,离婚啊这些;而且所有人都“失败”了,都无可奈何了.到底钱钟书要写什么,如果你读完这个小说以后,把它充分的简化,抽出几条来,我想呢可以注意两个词,或两个动作,一个动作呢叫“进城”,一个动作叫“出城”.这两个动作反复出现的,进城然后又出城,然后又进城,再进再出,整个小说就写这个.所以如果说把《围城》的结构,简化成类似于一个公式,那就是方鸿渐=进城+出城+进城+出城…….小说一开头那条船实际上就是围城.四周围都是大海,就剩下一个船在海上,坐船的人希望下船啊,坐累了以后都希望早点靠岸,从船上下来,是不是出城啊?到了上海呢又进城了.再说方鸿渐在上海待不住了,他又到湖南,到内地乡下去,他不是出城了吗?那么到了这个三闾大学一看哪,比上海差不了多少,甚至更糟糕,那又进城了.所以说整个方鸿渐的这个动作啊,他的经历啊,就是进城出城,出城进城.再说他们的爱情婚姻也是,方鸿渐没有结婚的时候想结婚,当然孙柔嘉不太理想,苏小姐是不太理想的,唐小姐理想但是没成,最终还是与孙结合了,没有结婚想结婚这是正常人的愿望.结了婚又后又想离婚.而且小说里很多这个描写,没有结婚想结婚,结了婚以后想离婚.那么婚姻在小说里面也变成一个围城.在外边的人想进去,进去以后想出来.西方有一个批评家说《围城》就是写了婚姻、爱情问题上的人性的弱点,人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不完全同意他这个意见,因为很多婚姻也很美满啊.不过,不美满的婚姻的确也很多,所以结婚以后就想离婚啊,或者虽然没有离婚,总是想着城外的事,这大概可以说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所以整个《围城》啊就是这样,进城、出城、进城,好像呢这种进和出啊,不断重复的这个动作都是盲目的,受一种本能支配的,甚至可以说神差鬼使的,进来又想出,出去又要进,那么就是三个字:“无用功”.好像人生哪,往往就是这样:无用功.整个小说给人的一种感觉呢,如果你往深里分析,就说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想进,城里的想出,冲进去又出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整个人生啊,处处都是围城,但是每个人都是本能的驱使,要去寻找,要去寻梦,每个人都在寻梦,到哪一天你完全没有梦了,什么梦都没有了,特别清醒了,清醒得简直是那个境界一般人达不到,我看这也就没有意思了. 所以整个《围城》呢,如果把它抽象、高度地概括性,结构化,那就是发现写的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叫“围城”.一般人读这个小说啊,不太注意的,以为这个围城区抗日战争被围之城,当然这也是一个生活的场面.实际上看完以后啊,小说的秘密,就写在这书的封面上,就是书名.要看完整本书以后,透过刚才说的那两个层面再来思考,才发现钱钟书是一个智者,他有对人生的思考,就写了《围城》. 事实上钱钟书在该书一个情节描写中已点明了这个小说的含义.有一天,方鸿渐呢,跟朋友们一块喝酒,方鸿渐这个没有酒量的人,喝一点就先醉了.他就渐渐觉得好像灵魂啊离开自己的身子在说话,他同时也听到别人说话.有个哲学家叫褚慎明就说,关于你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她谈过,我想引用一句英国的古话说,结婚仿佛是一个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进去,笼子里边的鸟想飞出来,结果结了离,离了结,没有了局.苏小姐呢也描上一句话,她说法国也有这样一句话,不过说的不是鸟笼,是困境,是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出,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这时已经喝醉了,不知道,对这些谈话糊里糊涂的.其实这里呢就点明了整本书的秘密,所谓密码藏在这里,不仔细阅读,不透过刚才那两层,可能发现不了,这是更深一层哲理性意蕴的挖掘. 这小说确实写出了作为人都有弱点,说来也就有一种苦涩感,就是活着干什么呢?是不是就是做无用功啊,就是进城出城啊,人是不是就是受这个本能的支配,老是要做些什么事?当然这种世界观不一定对啊,但钱钟书确实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思考.他不是讨论政治问题,或者讨论一般的做人哲学问题,他在更深地思考人类的某些弱点,人类的盲目性.所以看过这部小说,有时候我也觉得有一种苦涩感,一种隔膜感.当然在座有一些比较年轻的孩子,我们不希望你们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读懂了《围城》的第三层面,你们读第二层就差不多了.这个《围城》主要不是写给年轻人看的,它是中年人的小说,它要有一些人生的历炼以后,才能有体会.刚才我讲了三个层面,三种批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呢,可能还有,比如刚才我说,心里分析批评,甚至现在很时髦的女性主义批评,可以不可以用来分析《围城》?我想都可以试试.不过如果用女性主义批评呢,这个《围城》就可能站不住了,为什么呢?钱钟书的写作姿态在女性主义看来,就是非常典型的大男权主义,你看看他写的小说啊,方鸿渐周围围着他转的,唐晓芙、苏文纨、孙柔嘉等等,还加上鲍小姐,好像这周围都是为他而存在的,这是不是男性中心呢?如果他方鸿渐比较能够有一种对妇女的酋重,他们的婚姻生活是不会那么糟糕吧? 所以我们讨论问题啊,千万不要把小说当成人生哲学来看,比如说方鸿渐,或者是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对人生有一种非常深的看法,觉得人生甚至是没有意思,人生就是进城出城,就是盲目的这种无用功.这只是一种认识,一种感受性的或诗性的哲学,但是这样的哲学呢,不一定用来干预、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毕竟是小说.还是回到刚才我们说的,一部好的小说,一部意蕴深刻的小说,是可以不断地被解读,不断地进行剖析,见仁见智.我们读小说,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一定阅读之前就抱着一个受教育的姿态.当然学生要受教育,但是老是有一种这样心态,好像世界一切都是为了教育而存在的,这也很可悲. 温儒敏 从不同层面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怎样读钱钟书的《围城 段С恰返囊帐跆厣? 钱钟书的讽刺有什么不同呢?他就是比较智慧的讽刺,是一种“普遍的滑稽化”.他的讽刺主要是通过语言的陌生化来表达的,所以你读的时候往往会停留下来欣赏他这个讽刺的语言艺术. 刚才主要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读《围城》,读出不同的味道,下面讲一下它的特色.最重要一点,大家都能够感觉到了就是讽刺.现代作家擅于讽刺的很多,鲁迅也讽刺,老舍先生也讽刺,张天翼也有讽刺,很多都有讽刺,钱钟书的讽刺有什么不同呢?他就是比较智慧的讽刺,是一种“普遍的滑稽化”.他的讽刺主要是通过语言的陌生化来表达的,所以你读的时候往往会停留下来欣赏他这个讽刺的语言艺术.他喜欢用比喻,把庄严的东西滑稽化.刚才说的王朔他也滑稽化,但跟钱钟书的不一样,钱钟书比较智慧.王朔不是这样,你不是在台上吗,我把你拽下来,他是这种方法.钱钟书并不把你拽下来,他还让你在那个位置,但是呢他把你滑稽化,普遍的滑稽化.特别在语言方面,让大家阅读之中感到一种快感,一种智慧,一种欣赏. 比喻里边含有一种讽刺,是钱钟书常用的手法.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方鸿渐有一天到苏文纨家里,在客厅里面坐下来,这客厅里面已经来了一个客人啦,叫沈太太,沈太太穿着非常高级的衣服,他们坐下来.这方鸿渐就受不了了,沈太太胳肢窝那个味,他受不了,熏得恶心,想换座位,又不好换,当着那么多人面,不太好换.这时候呢,方鸿渐就胡思乱想了.钱钟书是这样来写方鸿渐的胡思乱想,他说啊,政府可以迁都啊,自己倒不能换座位了.我们知道这个抗战时期,国民党的首都南京,迁到重庆,所以他这个讽刺啊,既带有时代的特点,同时呢,又是带有一种文化的讽刺.又比如说,小说写那个“哲学家”褚慎明,他有个毛病,最看不起女人,他为什么要戴个眼镜呢?就为了怕看见女人.但是褚慎明这个哲学家啊,看到苏小姐以后啊他的眼睛就生病了,害了眼馋病,就盯着苏小姐.小说写褚的大眼睛好像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要突破那个镜框.这个讽刺很有意思.“绝对观念”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名词,非常奥妙的,来比喻这个哲学家的眼睛,这也是带有一种批判,是滑稽化.钱钟书对社会行为经常都有这一类批评,这种批评跟鲁迅那种非常尖刻的挖掘是不一样的,他是带嘲笑的.比如说三四十年代,也有很多出国的,很多人出国回来呀,就觉得很了不起.出国是好事,但是老是出国以后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没有出国的人就觉得总是好像没有完成什么事,这种状态,钱钟书表示鄙夷和批评.他说出洋啊,就像小孩出水痘,那种念念不忘自己出过洋的人,就是那种出过国回来的人,就是甘心让自己的天花变成了麻子.以前出水痘搞不好啊就变成脸上斑麻了啦.钱钟书以此比喻出洋之后的那种盲目自大的炫耀心理,如同很得意的自己的麻子脸,好像是文章,再加圈点没有出过国的也想“到此一游”,又如同出水痘,出完了就痛快了,就完了.这都是一种讽刺,对社会行为的一种讽刺,也是一种比喻.有些比喻呢,读的过程中你会有一种快感,觉得好笑.又比如说他写道,一群人去喝咖啡,谁知从冷盘到咖啡无一可口,除了醋以外,面包、牛奶、红酒,无一不酸,那醋就变成不酸的了,牛奶、面包通通都是酸的.有些描写非常尖刻啊,比如对人物的描写,写那个孙柔嘉,一出场还是姑娘,二十一二岁,说一句话就要脸红,女孩嘛,但又这样写,她两个眼睛呢隔得太远,中间距离太远,老是给人一种惊讶的感觉.你们注意一下,这个眼睛隔得太远是不是一种惊讶的感觉,这个孙柔嘉的确经常会有一种故作惊讶的表现,这是一个机智的讽刺.我就不要举很多例子了,大家阅读过程中都会感觉到的. 另外心理描写方面,这部小说也有它的特点.心理描写是现代文学比古代文学要高明的地方,古代小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心理描写,人都是比较平面化,比较脸谱化的.钱钟书的心理描写并不细,只是很入骨.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来讲. 另外啊,还有一点也很有意思,就是《围城》中的人名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其中许多名字都有特别的含义,有的也带讽刺.方鸿渐,鸿渐是易经上的一句话,鸿就是鸟嘛,渐就是那个树木嘛,那个鸟可以从水上飞起来,落在那个树上.方鸿渐,他比较清高,但是也表现懵懂,什么事都无定夺,就像鸟一样,在树上站不稳.孙柔嘉,柔嘉是什么意思?柔嘉是统治术啊,果然这个女子呢结婚以后有一种御夫欲,很厉害.赵辛楣,辛楣就是挂在门上的驱邪用的那个药.所以《围城》中每一个人物啊都有个符号,也有种批判. 总的来说啊,刚才我讲的这些就是一个粗略的介绍,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感觉,来说明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意蕴丰厚的小说,可以不断地阅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层面来进入.所以我们读小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松自己,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脑子框住了,老是想着它主题是什么.放松,读完以后,根据自己体验,回过头来再进行思考,如果它经得起我们批评,我们就可以发现它有很多层面的意思可以分析.如果它没什么内涵,就是一时快乐,这样的小说也好啊,是吧?武侠小说不就是这样吗?我们要相信自己的阅读感触,相信自己第一阅读印象,你认为好,那你就可以琢磨一下它好在哪里;你认为不好,你可以分析一下它不好在哪里,也就这样了.不一定非要抱着受教育的目的去读,也不一定非得一开头就考虑挖掘它的主题思想,不一定这样.如果阅读过程中能得到钱钟书《围城》的也比较多了,大家有不同的读法,也有些批评它的,认为太尖刻了,太超然.但不管怎么说,《围城》毕竟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品,也是现代文学的一个大的存在.今天只是谈我自己阅读的一点看法,一点体验,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曹文轩古朴、明净的风俗美学——漫谈汪曾祺的小说汪曾祺的文学世界(1)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二十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并发表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在西南联大读过书,1949年以前就写过《复仇》、《鸡鸭名家》等很别致的小说.1949年以后主要精力投放在戏剧创作上,是京剧《芦荡火种》的执笔人.这个剧后来成为样板戏之一的《沙家浜》. 他重新写小说,是在七十年代末.作品发表后,有见识的读者和评论者,都有一种惊奇,觉得总在作深沉、痛苦状的文坛忽地有了一股清新而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