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如何? 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马哲的题目,求答案,每题50分送上,答的好追加你们懂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2:57:02
现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如何? 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马哲的题目,求答案,每题50分送上,答的好追加你们懂得
现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如何? 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马哲的题目,求答案,每题50分送上,答的好追加你们懂得
现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如何? 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马哲的题目,求答案,每题50分送上,答的好追加你们懂得
资本主义愈发展愈接近社会主义
(一)资本主义的调节、改良与新社会因素的孕育、成长
毫无疑问,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重要历史意义是催生、孕育了资本主义内部的 一系列新社会因素,即社会主义因素.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它在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明显具有自我扬弃的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早期资本主义股份制时,对于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曾经作过阐 述,并区分过“消极扬弃”和“积极扬弃”的概念.马克思说:“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 ,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 已经被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 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自己的劳动增殖.……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 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的,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 [2](P520)我们是这样理解马克思的此段论述的:所谓“消极扬弃”,是指类似于股份 公司这样的资本联合,私人资本在无意中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个人企业发展成社会 企业,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也在无意中变形为社会占有.资本的职能与资本的所有权已 经分离,从而雇佣劳动在一定意义上也与资本的所有权及其剩余价值的占有权相分离. 社会资本、社会企业的性质事实上表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工 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扬弃.而“积极扬弃”,则指工人的合作工厂是积 极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克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工人们联合起来充任自己的企业主, 是为了不再受资本的奴役,是对雇佣劳动制度的否定.工人们的联合企业,从一开始就 是社会企业,它至少在企业内部否定私有制,顺应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并努力消除劳动 的异化.这种扬弃,尽管还是初始的、局部的、不彻底的,但它已与传统的资本主义私 人企业相对立.
股份制是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的普遍组织形式;合作制虽然在经济组织中的比例不算高 ,但战后以来一直在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目前在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平均也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80年代推行私有化最坚决 的英国,1987年其国有企业的投资额仍占国内投资总额的9%,拥有职工100万人,占总 就业人口的6%.这些经济组织的“社会性”、“公共性”、“协商性”、“互利性”、 “民主性”均与私人企业的独占性、狭隘性有极大的区别.这些在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 中自然生长起来的新因素,是旧社会中的新社会萌芽,它们无疑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它们的发展方向与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要求是一致的.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普及教育制度、自主平等的就业选择、鼓励劳动者持股等等,无论其 完善程度如何,作为重要的社会政策,均朝着主张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接近.值得重视的还有,现代资本主义兴起的一些“新社会运动”,如环境保护运动、 生态运动、反核运动、反战运动、女权运动等等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和反映着平等、崇尚 人与自然的协调、反对无节制的发展观消费观等人类的美好追求,它们意味着对传统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否定,意味着对更高层次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向往,它们尽 管还不一定能说是新社会因素,但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约束规范作用已经日益显现出来 ,它们的主流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也是一致的.
诚然,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要受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制约,它的一系列调节改良 仍然还局限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框架范围内,它的自由、平等、公正仍然存在着理论 与实际的差异,是不完全的,但是与此同时新社会的因素毕竟在逐渐成长壮大,资本主 义的调节改良毕竟提供了一系列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社会主义的、联合的生产方式 的路径和过渡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历史,同时也一定是 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的历史,是资本主义内部新社会因素产生和成长的历史.“两个必然 ”的规律性,正通过资本主义内部新社会因素的成长雄辩地表现出来.新社会因素的每 一次萌发都意味着旧社会的局部质变,对资本主义整体来讲,它一开始也许只是一种微 不足道的量变,是一种“微量元素”,但随着新社会因素的不断成长,量变必定会发展 为质变.资本主义将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步走向自己的对立面.迄今为止的历史再明白不 过地显示了,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日渐清晰,资本主义正 日益接近社会主义.
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有一个长期被曲解的观点,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因素不可能从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生长出来.比如斯大林的“空地论”.斯大林认为,新社会因素在旧 社会胎胞里成长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只适用于社会主义以前的历史,社会主义的萌芽 是不可能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内产生的,因为此前的社会更替都是用一种 剥削制度去替代另一种剥削制度,用一种私有制去代替另一种私有制,社会主义是消灭 一切剥削和压迫的公有制社会,显然与它们没有可比性.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中曾说:“……由于国内没有任何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萌芽,苏维埃必须在所谓‘ 空地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3](P542-543)斯大林的这一观点既与事实 不符,也与马克思的思想不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说过:“当人 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 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4](P292)在《 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 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5](P60)“空地论” 的错误,在于未能辨证地认识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对于社会主义的渐进意义,未能辨证 地认识新旧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经验上说,没有一个社会形态, 可以在前一个社会形态的“废墟”或“空地”上建立起来.
(二)资产阶级为什么会替社会主义准备条件
分析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的主观原因,有一个问题凸现出来:难道资产阶级会主动 替社会主义准备条件?答案只有一个:是历史规律在表象背后支配着资产阶级,资产阶 级不过是执行了历史的“指令”.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种自然史过程.这 一观点认为,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更替虽然是人参与和创造的过程,但它与自然界一 样,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人的活动不能超越规律.只有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人的活 动才能推动历史前进,同时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有时扮演的角色是历史情境规定的,他们发挥的历史作用 有时他们自己并不一定意识到.换言之,他们可能扮演了颠倒了的角色,他们干的事情 往往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在近代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中,无产阶级举着自己的旗帜在反封建的战场上浴血奋战,但“归根到底只做了资 产阶级的工作”.[4](P267)革命失败了,法国“宣布”了民主共和国,工人却遭到了 屠杀,共和国不久即被路易·波拿巴篡改为帝国;德意志、意大利的民族独立也没有完 成.然而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阻挡地发展,使欧洲革命没有解决的问题终究还要提上历史 日程.于是我们看到,19世纪60、70年代,在路易·波拿巴的统治下,法国完成了工业 革命,并设立了议会,为第三共和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普鲁士的俾斯麦采取了资产阶 级的政策,最后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他们两个“革命的敌人”都曾被马克思称为革命的 “遗嘱执行人”.[4](P267)
看来,现代资产阶级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执行历史规律的指令.迫使资产阶级调整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铁律”.企业家、银行家、商人、投资者、经营管理者们只有按照、顺应先进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从事自己的事业,他们才能获得“成功”.
我们说资产阶级及其在政界、思想界的代表,之所以能对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 适应性自我调节和改革,并不是说现代资产阶级比他们的先辈更聪明、更善良,因为资 本主义诞生伊始即处于不断的调节和改革之中.促使这种调节和改良的直接动因是为了 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重要的是,要不要进行调节和改革、怎样确定 调节和改革的基本方向,对资产阶级来说并不是“自由王国”而是“必然王国”,即基 本没有选择的自由,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不以资产阶级意志为转移的历史 进程.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获得最大化利润,必须按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不断 进行调节和改革,以缓解基本矛盾在多方面的表现.无疑,这种调节和改革目前还在资 本主义的框架内进行,其直接后果是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 节和改良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制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是不得不适应生产社会化的 要求,因而又不能不走向资产阶级愿望的反面,不断地培育着使自己走进坟墓的新社会 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
[3]斯大林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原文出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原刊期号】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