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0 18:31:36
历史哲学怎么样
历史哲学怎么样
历史哲学怎么样
首先,我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本很晦涩难懂的书,尤其是我在阅读陈乐民老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时,看到老先生直截了当地指出:黑格尔的书,他翻译成什么文都不好懂.这让我哑然失笑,并愈发觉得自己是在不自量力,但是,我还是决心写下我对此书的评论与分析. 本书无疑是一本坚持西方中心论或者日耳曼中心论的书籍,这也难免,毕竟黑格尔本人就是德国人.我在网上浏览了一些对本书的评价,往往是完全没读懂后对本书中只言片语的谩骂,令人倍感失望. 大概是由于自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我从一开始就感到黑格尔所抱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与我格格不入,这是先入为主的可怕现象,也是我一直极力避免的“被洗脑”,但仍旧无法反抗地发生了.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精神的产物,也就是说,精神在自身的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中产生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从而产生了历史.而精神这一看似抽象的命题中包括着理性、自由和个体对这两者的热情. 仔细想来,确有一定道理.精神产生于自然环境,却并不完全受制于自然,而是在自然之上尽情发挥,引领着人类前行,开拓,发展. 本书最为人诟病的观点并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西方中心论,黑格尔认为中国与印度是完全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的部分,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产生,并且循环往复地经历千年不变,自始至终没有发展.我仔细地阅读全书后发现,黑格尔同大多数西方学者一样,对于东方文化几乎一无所知,而且似乎没有继续了解下去的打算.黑格尔对中国的看法虽然有一些片面,但也确是一定程度上的事实,犯不上被恼羞成怒的网友咒骂.在黑格尔眼中,中国是一个缺少主观精神的国家,人们被严密地约束在他所处的一个个社会角色中,任何违背都会导致他生活资格的丧失,一个人能做的只有服从、顺从、听从任何上级.法律不是为了维护一个阶级的自身利益,而是维护上下级等关系的不受动摇与破坏,说白了,法律不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我觉得这没有什么错,甚至说得非常直截了当并且一语中的,并且有助于今天的一些从事法律的人好好思考.但是,接下来的就不太对劲了.黑格尔非常含混地表示了自己对于儒家典籍的无知,他说这些典籍非常难以理解,还认定道家所提出的观点只是“有神秘成分”,然后将中国哲学一笔带过.而中国宗教在他眼中则是依赖于各种自然现象、崇敬物质的上天并且将其与皇帝本人紧密联系,用巫术解释现实的一种缺乏独立主观精神性的原始宗教. 这也是事实,起码是一部分事实,但似乎与我们平常的认知不符.原因大概如此,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是上下分层的,同是宗教,精英分子就会浮于天地之间,思考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与广博自然之间的关系,渺小个人与川流不息的时间之间的关系,而平民只会将宗教作为一种实用的信仰,用黑格尔眼中的巫术求得保佑与内心安宁而已.同理,平民用不上哲学,自然不会思考道,普通道士也只顾斩妖除魔、作法,只有道学家才会思考哲学.在顾城文集中,有一句话让我十分受用,他说:西方哲学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而中国哲学通过思考消除问题,万物同一,没有矛盾也没有差异,谈何问题. 中国文化在精英与平民间的巨大断层使得西方人无比茫然,精英的无法理解,平民的过于浅陋,而平民数量的巨大则使精英的光芒在西方人眼前被遮蔽了,他们不了解,也了解不了,看到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混沌的无知的平民而已. 中国人自始至终将自己,即人类看得无比渺小,这一句话黑格尔倒是说对了,老子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国人是明白的,自早就看透了自然的冷酷与不可战胜的,当然,也是不可探究的,天地的谜团亘古不破,哪里是小小的人类能看穿的呢.这是一种消极的智慧.但黑格尔的确说的没错,哪怕是最有智慧的精英知识分子,也缺少他所说的精神性,也就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思考,对自由,理性的热情.在黑格尔眼中,这样的生活是没有诗意的,毫无想象的“理智”. 黑格尔同样批判了印度,另一个历史悠久,循环往复,不思进取的大国.与中国相反,印度人跳脱出了社会身份框架对个体的重重束缚,获得了个体自由,但是他们千辛万苦获得的自由陷入了纯粹的自然状态,即纯粹的自我超越,表现为自杀与自我伤害,而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肆意放纵、无拘无束,宗教超越了道德的限度,一切陷入不可知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现实在被认识之前就被扭曲.印度在黑格尔眼中呈现出一派嗑药后般的狂热与迷乱. 而波斯在黑格尔眼中则好得多,作为一个靠近欧洲的帝国,与中印不同的是它一直在发展,波斯人具备渴望从自然束缚中跳脱出来的冲动与仍旧被束缚着的精神,它在欧洲人看来还是有精神层面的亲切感.但是对我们来讲,一个同样落后甚至更甚的发展中历史古国没什么好研究的,这是教科书的意思,我们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自然是指自己,而这世界历史就指西方历史,在文明分类这一点上,竟与黑格尔不谋而合. 本书终于进行到了希腊,令黑格尔激动不已的精神家园.令人发笑的一点是,英译者在序中说,觉得讲中国的一部分过于庞杂,所以删去不少.看来这确实是西方人的通病:黑格尔声称中国人自大,毫不屑于向欧洲人学习,但可笑的是他们不仅不屑于向东方学习,连了解都懒得了解,这才是真的自大. 接着讲希腊,在作者看来,希腊精神是富有独立性,关注自身,面对自然时思索而不是被迷信束缚,这是我可以理解的范畴,理解不能的也就不在本总结内.精神与感官、自然密切联系却又超脱于它们之上,人们渴望着精神而不是感官的愉悦,从而产生了丰饶美丽的艺术.希腊文化实际上有一部分来自于波斯,但在自己的精神观念上生长.希腊精神虽然标榜自由理性,但实际上希腊人仍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主观性,他们仍然坚信着命运、神谕,并且在奴隶制下,只有一部分人有独立性、自由、理性和思考的资格.这确实是个麻烦.在我看来,希腊走向衰落的原因与苏格拉底的观点相似,过度的独立性,渴望自由与理性与实际中个人能力的冲突,个人主义走向极端化,公民的意愿更多地在于保卫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更多人的未来.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在发现、认识自身时应当挖掘出的是善,而现实不是这样.普通人还是爱自己更多一点,完全直接的民主制没能很好地抑制个人的恶,希腊从而在连绵不断的城邦战争中逐渐衰落. 在谈到罗马时,黑格尔的语气没有那么兴奋和敬仰了,他似乎有点看不起罗马.罗马人生活在严密的帝国统治下,产生了有限的自我意识,“始终保持非感情、非精神的单一,只在抽象普遍性中认识到统一”.似乎晦涩难懂,我对此理解是:罗马人普遍缺乏个体自我意识,只有当他们作为这个国家的集体时,才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在黑格尔看来,罗马人虽然有着健全的法律道德体系,却将自我意识完全牺牲给了理智.而罗马宗教在他眼里更是不值一提,罗马人建立神祇与庙宇,只是为了需要和利益,他们冷静而肤浅地崇拜着希腊人的神,与希腊全然不同.希腊人满怀对美与神的爱意而修建庙宇,创作了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内容.罗马人将宗教化为一种谋求私利的工具,毫无神圣可言. 在黑格尔深刻地批判了罗马精神后,进入到了篇幅最大的部分,日耳曼世界.日耳曼民族象征着新世界的精神,与前几个部分不同,自由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读到这里我感到了迷惑,本书更像是一本分析不同民族精神性的书而不是一本论证精神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书. 一个民族的精神决定着他们历史的走向,这大概是黑格尔想表达的意思.像中国和印度,两个缺乏精神性的民族,只有极少数人或者根本没有人具备独立、自由、理性的精神和意志,从而导致了这两个民族只能循环往复地维持着生活,而没有一个遥远的,伟大的希望得以追求、奋斗. 我脑海中恍惚间浮现出“中国梦”这几个大字,它到底是什么.在读此书之前,我把它理解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民族复兴理想的结合.读毕此书,我又有了新的认知.在大多数普通人看来,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过是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过个小康生活,当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后,我国也会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饶的强国.但是这不够,远远不够.一个普通人没有一个高尚、伟大的目标,这个民族怎么可能会有一个高尚、伟大的目标呢,更谈何实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独立、自由、理性地思考和生活的目标,我们的国家就会从根本上前进一大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长久以来,我们无视了精神在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是想着只要经济发展起来,文化一定会跟上的.但是现状是,文化不仅没跟上,还落下一大截,甚至被狂热的经济发展搅得一团糟. 纯粹的唯心主义是不对的,马克思告诉我们,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知道的是,精神是维持一个人始终前行,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经济腾飞,文化令人景仰敬畏的唯一动力.物质与精神从来不是相互冲突,你死我活的. 我没有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知道他是否有这样的观点.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也同样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非此即彼,过于绝对总是会把人带入泥潭之中的. 我们可以倡导无神论,但我们不能没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