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塔 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1:20:43
光之塔 观后感
光之塔 观后感
光之塔 观后感
原文刊於9月5日明报 星期日生活版)
周保松教授继去年出版《相遇》,今年在国内推出新作《自由人的平等政治》.《自由人》是认真厚重的学术专著,全书阐述、分析和辨正已故哈佛教授罗尔斯(John Rawls, 1921-2002)开创的以公义为主轴的自由主义理论,尝试勾勒自由主义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应如何组织、应对每个公民有什麼道德要求,以及为何我们希望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作者认为,建立自由平等政治,正是香港和中国改革应走的方向.
将《自由人》放在香港的脉络,它其实对治香港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失语和思考樽颈.
只要稍为留意香港的公共政策,便会发现其中的言辞空洞和逻辑混乱.例如政府分配大学拨款,便说为求令大学教育资源调配更灵活,更快适应社会需求,讲求院校竞争、强调资源优化运用.辞藻华丽,但我们根本无从支持也无从反对.「社会需要」和「优化」具体指什麼?它们和政府引入的政策有什麼关系?官员并没有具体的讲法和分析,更不打算论证,以为言辞本身就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政改起锚 语言暴力极致
我会说这是一种卖广告式的话语结构.不管你是谁,不管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如何千差万别,它会用同一套说辞指出你的「需要」,还会用漂亮话装得很体贴,但你知道其实他并不关注你的一切,只想你付钞购买.由天星皇后到西九文化区,由高铁到校园验毒到政改,政府总当成商品推销.一旦遇反对,就调动官僚程式或诉诸民粹敉平抵抗声音.因此这些修辞其实是一种反公共理性讨论的语言暴力.政改「起锚」是这种语言政治的极致,彷佛不接受政府方案的人就是「阻住地球转」,但政府却没有提出任何具说服力的理由去支持其立场.
另方面,最能够对抗民粹的似乎只有民粹.只要骂人的话够痛快响亮,总能得到人们的喝采.於是,流风所及,连抗争者都逐渐不要求大众对自己的理念有何深刻认识.更糟的是,就是连鼓动者自己都不在乎自己说的内容,以为政治的全部价值只在骂得精彩.语言是思考的基石,当我们的政治话语中充满了扼杀分析和讨论的言辞,便不易思考现有制度的问题.这甚至令我们有种错觉,以为政治不外乎官僚、煽动与攻讦,无从讲政策和制度安排是否道德,更难言什麼是理想社会.
探问寻求公正社会个人位置
所以,我们需要由视野、讨论方式和语言全面重建有益的政治观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重拾政治讨论和政治行动的活力.《自由人》正是这样的一部著作.何谓公正社会?为何要追求正义?《自由人》探问寻求公正社会过程中个人的位置.罗尔斯晚年主张自由的理念只规范社会体制,不干涉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计划.周保松认为这个转向难以支持罗尔斯的政治设计,即一个强调政治平等和财富再分配的社会,因为那需要人们彼此视大家在社会上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而那种正义感是需要制度培养的,也要令公民视之为自己美好人生的一部分,否则公民不会有动机去遵守.周保松在书中主张一种「厚实」的自由主义,认为建构公义的社会对社群中每一个人都有道德要求.譬如视社群之中我与他人之间存在一种深厚的关系,愿意分担彼此的命运,而非仅视社会为自利个人之间的互助工具.
这些主张并非无根之谈.支撑其论证是这样的一种视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关怀,是如何确保社会中不同的人都能分配到合理的社会资源过自主的人生,从而得到公民的认受.因此他说﹕「政治权力的运用,不是强权暴政……而是能够公开地得到每个公民的合理接受,从而得到道德上的合理性」.其次,他也体认了社会制度的好坏,深深影响每个人得享的权利和资源,关系人一生的命运.
在设立了这判准之後,便能进一步讨论什麼构成人的根本利益,怎样的社会安排又可以确保每个人实践自我时不致互相冲突.因此周保松下一步所做的,就是取证我们日常的道德实践,寻求清晰描述我们希望社会制度保护的是如何的人生.讨论就这样不断反覆取证、论证下去,直至导出公正社会的建构.
自由的三重关系
譬如说自由.在书中第三章,他指出自由其实牵涉一个三重关系﹕一个行动者,免於某些干涉,去做某一件事.因此我们其实有多种自由,一些关涉人的根本福祉,一些却无关痛痒.交通灯阻碍我在路上横冲直撞的自由,就和政府禁止我选择信仰的自由毫不相同,而且再多的前者也比不上後者重要.我们又常说市场是自由的,但一个私有化了的公园,全都属於一个大财主,却不为其他人所用,社会的自由总量一定比公园公有的情下少(大浪西湾不就是现成例子吗?)市场从来不能确保每个人得享最多和最大的自由.
支撑这种视野和讨论方式的是力求清晰和逻辑严谨的用辞构句.空废的政治修辞总喜欢把事情孤立、简化地看,同时用上炫目却含混不清的辞句.因为惟此当权者才能操纵我们的情感.读周保松的书,读者不会遇到这些问题.他总是将问题清楚界定,然後用清晰的语言,一步一步展开他的讨论.惟其如此,我们的焦点才会集中到对真正问题的发掘,讨论才会实在和有建设性.
文: 李敏刚
後记.
其实不是很满意的文章.只是因为早前口轻轻答应老师写书评,死线在近,才被迫交货.我会说这其实是一篇「假书评」.前半篇讲的是独立成篇的,我亦满意,老师的书却其实不是谈这个为主.因此这书评其实只能触及原书价值的万一.这亦是我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老师的书的最大价值,其实是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对自由主义在学理上的澄清和辨护,并由此勾勒了一套自由主义的政治伦理,并指明了它的可取性.书中的後记 就很好地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和香港的经济至上主义,其实是分别针对香港民间的左翼以及香港的建制和平民大众的心理提出理论挑战.社运理论家如马国明和罗永生都有撰文批评自由主义思潮和罗尔斯 (还有网台的所谓「向左望」节目,当然水平太低不应和马罗二人相提并论),马国明更加是曲解了罗尔斯的理论,并认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政治哲学」会比自由主义更好.
本书的回应正是指出: 他们提出的都不是自由主义和罗尔斯思想的核心价值,香港的民众所面对的不是「中自由主义的毒太深」,反之正是对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没有深刻的体会.马罗二人所谓的「社会主义哲学」,又或者拉康齐泽克甚麼的精神分析学派,其实都没有好好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他们都只是抛出一大埋炫目的名词,批评辛辣,却没有讲到我们应追求甚麼.以我所看,老师的书正是提出挑战: 我对社会问题是这样想的,我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根本利益的理解、对公正的理解是这样的,因此我推出这样一套制度.你们批评自由主义的,请提出比我更好的「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否则就不应轻视自由和平等的概念带来的思想和道德资源,也不应在批评社会时抽自由主义水,将其污名化.至少,也应视自由主义理论是对建制和主流的论述对抗的一员.
还没有一部短篇作品能迅速突破我的心理防线,直击我内心深处。但我觉得没必要写观后感,真正伟大的作品是会给人一种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的感动。而不是给人舞文弄墨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