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观刈麦》中的描写方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8:55:52
球《观刈麦》中的描写方法、球《观刈麦》中的描写方法、球《观刈麦》中的描写方法、诗的开篇交代了时间和环境.“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

球《观刈麦》中的描写方法、
球《观刈麦》中的描写方法、

球《观刈麦》中的描写方法、
诗的开篇交代了时间和环境.“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开头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诗句通过一个贫妇人的描写,从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贫苦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的悲惨景象自疚自愧.作者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观刈麦》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诗人自己摆进去,觉得他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问心有愧.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全诗在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在《观刈麦》里,白居易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这首诗在遣词用字上,这首诗也很见功力.诗的开头两句,用“闲月”和“倍忙”相对,既暗示农民一年到头没闲月,又突出强调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又用“覆陇黄”三个字简括出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用一个“蒸”和一个“灼”,把天气炎热的程度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接着“不知”、“但惜”四字把农民顾不上炎热和疲劳,忙于收割的迫切心情表达得很充分.“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寥寥几笔就把贫妇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来.用贫妇人的一句笑话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既指出拾遗麦的原因,同时又是对沉重赋税的血泪控诉;而“输税尽”三个字,又把统治阶级用沉重的赋税压榨百姓揭露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通俗易懂,韵律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也使得这首诗广泛长久流传.
  读完全诗,掩卷凝思,不仅被诗的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所吸引,更为诗人在封建时代就能如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能如此深切的同情,而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