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百家姓中 安氏 的由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08:50:28
谁知道百家姓中安氏的由来?谁知道百家姓中安氏的由来?谁知道百家姓中安氏的由来?安(ān)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孙安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

谁知道百家姓中 安氏 的由来?
谁知道百家姓中 安氏 的由来?

谁知道百家姓中 安氏 的由来?
安(ā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孙安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住在遥远的西方,曾经自立为“安息国”,成为自行为政的国家,长时间跟中原没有关连,其子孙以国为姓,称为安氏.一直到汉朝时,才重归中原,我国开始有了“安”这个姓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3、出自他姓或赐姓安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下同),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
② 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
③ 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
④ 唐时有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得姓始祖:安清.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远古时被封于西戎,后建立安息国(古安息国,在中原的西方,距离长安一万多里,汉书称其为西域大国).汉武帝时,派使者到安息国,始有往来.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国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驾崩后,不愿继承国王,欲削发为僧,于是主动让位于叔父,出家到河南洛阳,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在以后的二十年中,共译佛典九十五部、一一五卷,为我国早期佛学做出巨大贡献.时与太子清一同入汉者皆以国(安息国)名为氏,称为安姓,后世安姓奉安清为安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姓分逃于各地.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三、历史名人
安 同:曹魏时辽东胡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 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安 民:宋代陕西省长安(今西安一带)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 熙:字敬仲(1269-1311),号墨□,元代藁城(今属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钓,不屑仕进,家居教授数十年,教人入学以居敬为本,读书以经术为先.四方来学者多有成就.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 童:元代前期政治家.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四世孙.忽必烈即帝位,召安童入宿卫,为四怯薛之长.至元二年(1265年)任中书右丞相.安童尊礼汉族士大夫,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协助忽必烈推行"汉法".十二年,忽必烈命安童从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防御叛乱的西北诸王.十三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等叛变,将那木罕送交术赤系后王忙哥帖木儿,将安童送交窝阔台系后王海都.二十一年,被放还,仍为中书右丞相.二十四年,忽必烈重立尚书省,中书省形同虚设,安童因失去忽必烈的宠信,被迫辞职.至元三十年去世.
安 伸: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 盘:明代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 传:明代淄川(今山东省淄博)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有《蛩音集》.
安 昶:清代书法家,江苏省金匮人,喜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安世高:汉代佛教学者.到中国传播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本名清,原为安息国太子.自幼信奉佛教,当其将即位时,出家修道,而让位于其叔.他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到达洛阳.不久即通晓汉语,翻译经典.据晋代道安编纂的《众经目录》记载,安世高所译经典共35种,41卷;现存22种,26卷.
安金藏: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唐安史之乱的祸首.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杂胡.本名轧(一作阿)荦山(703-757).母突厥人.安禄山少孤,后随继父改姓安,名禄山. 初为边境互市牙郎.安禄山骁勇机智,熟悉边地情况,又善逢迎,手段狡诈,初得幽州节度使张守赏识,继得玄宗宠信,至天宝十载(751年),已身兼平卢(今河北省)、范阳(今北京市)、河东(今山西省)节度使等职,集三镇(今辽宁西部、河北、山西一带)军、政、民、财权于一身.后乘玄宗晚年政治腐败,禁军虚弱,全国军事布局内轻外重之机,以讨权臣杨国忠为名,与史思明于十四载十一月,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同年陷洛阳.次年正月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六月陷长安.从此唐半壁江山陷于战乱之中.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安重荣: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大嵬:明代云梦(今属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
安希范:字小范,号我素,江苏省无锡人.安国的孙子,安如山的次子,庶出.尽管出生在以富有闻名全国,“钟鸣鼎食”的家庭里,但幼年时代却过的是“弱子委孤相依为命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饱览经史,学问大有长进,自认为他岳父的藏书是他日后为人和治学的得力所在.他在19岁那年就考取了秀才.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著人《天全堂集》等.
安维峻: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安维峻直言敢谏,曾被慈禧革职,后又启用,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
安鸿勋:清代江苏省金匮(今常熟)人,官至训导,善行草书.
安文钦:陕西省绥德人,清末秀才,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著有《满腹牢骚记》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凉 州: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置州,治所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今宁夏、甘肃及青、陕、内蒙各一部.曹魏移治姑臧(今武威),乃仅辖河西地区.曾属吐蕃.五代西夏为西凉府.元西凉州.明凉州卫.清雍正时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废府.
姑 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十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四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八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汉置武陵郡,治所先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县以南),辖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后移临沅(今常德西).以后郡境渐次缩小.隋改临沅县为武陵县(今常德).隋唐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国改常德县.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
2、堂号
安姓的主要堂号以:“济世堂”、“中和堂”、“天全堂”等为堂号.
五、宗族特征
1、安姓起源于汉代西域国家入中原定居者,后又加入鲜卑、胡人等少数民族血统,是一个刚开始就象征民族融合的姓氏.
2、安姓名人多出唐代以后,如唐代有中书令安重晦、宋代有石匠安民、元代有四川提督参赞安慎、明代有宁国府通判安孝宗、清代有安致远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安东少将
安东(1918-1966),四川省阆中县凉水井(今阆中市凉水乡)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冬,由县苏维埃保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89师政治部宣传员、秘书,第265团政治处敌工队队长,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机要科机要股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轮训队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一科科长,军委作战部一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参谋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参谋处处长,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3军129师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对外联络处处长,情报部三局第一副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兼军委办公厅机要秘书处处长,装备计划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6年5月21日非正常死亡,终年仅48岁.1973年,安东的夫人写信给聂荣臻,要求为安东作出恰当结论.聂荣臻认为:关于安东同志的非正常死亡问题,建议国防科委党委按中央1972年45号文件指示精神,作出恰当结论,并报军委审批.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安东按病故处理.
安志敏少将
安志敏(1916-1967),原名安天江,四川省阆中县红土乡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阆中少共县委书记,红四方面军第30军89师267团政治处秘书,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见习参谋,后随西路军远征河西走廊,失败后随西路军经历艰险到达新疆,编入新疆中共新兵营整训学习.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学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飞行队队长,飞行大队副大队长,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空军部主任,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航空局航行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6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7月23日逝世,终年51岁.

第一个渊源: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孙安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孙就以安为姓。
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想当高僧,于是就出家为僧。
安清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回到祖国河南洛阳...

全部展开

第一个渊源: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孙安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孙就以安为姓。
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想当高僧,于是就出家为僧。
安清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回到祖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安。
第二个渊源:出自改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鲜卑安迟氏,北魏孝文帝将其改为安氏,其后代世代相传至今。
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明太祖朱元璋赐为安氏,其后代世代相传至今。
清朝康熙、嘉庆年间,清军击败俄罗斯侵略军,俘获的俘虏押解北京,由清帝赐姓为安氏并留居中国,其后代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古苏禄国(今菲律宾)国王的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现家族主要在山东德州。资料有待补充。
第四个渊源:源于外夷,属于以国名汉化谐音为氏。
唐朝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俄罗斯战俘,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清康熙年间中俄边境之战中俄罗斯俘虏被留置中国,其后裔被康熙大帝赐为安姓。
资料有待补充。
第六个渊源:出自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唐时安禄山原为康姓,后随继父姓冒姓为安氏,其后代世代相传至今。
唐时有回鹘族人、奚族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氏者。
满族中原任姓改为安氏。
得姓始祖:安清。
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远古时被封于西戎,后建立安息国(古安息国,今伊朗,在中原的西方,距离长安一万多里,汉书称其为西域大国)。汉武帝时,派使者到安息国,始有往来。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国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驾崩后,不愿继承国王,欲削发为僧,于是主动让位于叔父,出家到河南洛阳,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在以后的二十年中,共译佛典九十五部、一百十五卷,为我国早期佛学做出巨大贡献。时与太子清一同入汉者皆以国(安息国,今伊朗)名为氏,称为安氏,后世安氏奉安清为安氏的得姓始祖。
二.各支始祖
安 寿:字厚卿,宋进士第,调蔡州亲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阁校理检正中书,修起居,元丰初使高丽,加左谏议大夫,迁龙图阁直学士,改户部尚书,六年同知枢密院,元佑二年进知院事,拜亲文殿大学士,授光禄大夫,传戴宋史,元佑党人碑,名列政大臣,挥麈前录称公,在政府父尚康宁,且具庆焉,宋史载父曰华封光禄大夫,年九十余岁,子扶,给事中,殉靖康难。是为江苏安氏始祖。
安天乐:元至汉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时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吉水版籍鹅劲大丘,于明洪武初年来宾庆邵邑,旦落南门数年,转住城东关外张家冲,殁葬张家冲。元妣,袁氏,系守后哉门袁宦官之女,兴扈陈三姐妹,生殁佚葬张家冲。继妣,何氏,生殁佚葬张家冲。三妣,段氏,生殁佚,葬张家冲。生子五:佐;伟;亿;任;伯。是为贵州安氏始祖。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