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指那三皇?那五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21:02:50
三皇五帝指那三皇?那五帝?三皇五帝指那三皇?那五帝?三皇五帝指那三皇?那五帝?三皇五帝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

三皇五帝指那三皇?那五帝?
三皇五帝指那三皇?那五帝?

三皇五帝指那三皇?那五帝?
三皇五帝
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①《尚书大传》为燧人、伏羲、神农.《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②《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③《礼·号谥记》为伏羲、祝融、神农.《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④《白虎通》说为伏羲、神农、共工.⑤西汉末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稽命徵》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实上述诸说皆为西汉末以后纬书所编造的神话.
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经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一说他们分别有十二头、十一头、九头);“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分别有十三头、十一头、九头(一说以中地皇为有巢氏、中人皇为燧人氏);“后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他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但梅尧臣谓此“帝”字系“军”之讹).《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其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记载神话和历史传说文籍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大抵居西边的有黄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弃)、高圉、太王、玄嚣、蟜极、昌意、青阳等,居东边的有太皞、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浞、浇、俊(即舜、喾)、契、冥、上甲微等,地区未明的有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后三者可能在东)等,由东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东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如季连芈姓为楚祖)等等.《庄子·胠箧》列举了古帝十二名及全书中屡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韬》列举了古帝十五名,《逸周书》所列古帝多达二十六名.由于战国后期五行说逐渐建立,凡事都要凑五为成数,于是在上述许多古帝王中,遂有罗列“五帝”的必要,并出现了下列五种五帝说.
①《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②《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
④《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⑤《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余卷,据陈立《白虎通疏证》,以为画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画像碑述》之讹,则此说仍出自汉人.
至于神话中的天神,《山海经》中皆称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有“令五帝”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举,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皆指天帝.故《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有五色帝之说,奏设祭祀白、青、黄、亦四上帝祠,汉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说,王肃已斥其谬.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参考书目
顾颉刚、杨向奎:《三皇考》,《古史辨》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刘起釪:《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文史》第28、29辑,北京,中华书局.
(刘起釪)

三皇五帝都是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代的领袖!
三皇,通常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伏羲氏,教民畋渔牧畜;燧人氏,开始用火,进入热食时代;神农氏,教民制造农具,开始务农。
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后人虽尊为帝王,实际他们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
舜帝是“五帝”中的最后一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前的民...

全部展开

三皇五帝都是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代的领袖!
三皇,通常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伏羲氏,教民畋渔牧畜;燧人氏,开始用火,进入热食时代;神农氏,教民制造农具,开始务农。
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后人虽尊为帝王,实际他们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
舜帝是“五帝”中的最后一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前的民族圣人,都是在为脱离野蛮时代为我民族进入文明社会创造条件。而舜帝的活动,全面铺开了步入文明社会之路,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收起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 “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 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
传说伏羲、女娲、神农是远古时代的大圣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绩。
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始作八封”,“作结绳而为网...

全部展开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 “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 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
传说伏羲、女娲、神农是远古时代的大圣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绩。
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始作八封”,“作结绳而为网罟”。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 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 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
女娲的主要业绩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老人家的工作 ,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神农是传说个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 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 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 致反映相当子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书记载很不一致。他们活动的时代可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会末期。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 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鹏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 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 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 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 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
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来,中国人自称是“黄帝子孙”。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 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 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少皞, 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 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 向东发展的一支。
颛顼,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 ”,可能这是八个氏族。颛顼对九黎族信奉巫教,杂拜鬼神的风尚进行了治理,逼迫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 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这是说共工改造自然,成 了胜利的英雄。
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光荣传统,深刻地说明人类社会的最 初文明是经过艰苦斗争创造出来的。
----------------------------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记得这是小学课本里的名句,然而,多少年之后,当别人总问起三皇 王帝究竟是谁时,却很茫然。
先说三皇吧。三皇总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三皇的分名最早见于《史记·始皇本纪》中的李斯奏议,李斯 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秦皇最贵。”而《春秋纬·命历序》则以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用 人皇夺泰皇之位。到了宋代,罗苹注《路史》引孔衍《春秋后语》力图调解这个矛盾,认为泰皇即人皇。
这个矛盾暂时解决,而五帝配三皇的矛盾更为突出,仅汉代学者之间就有至少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 三皇帝伏羲、女娲和和神农;另一种意见认为是伏羲、神农和燧人;第三种意见认为是伏羲、神农和祝融;最 后一种意见则认为是伏羲、神农和共工。
在这四种意见中,伏羲、神农为各家所共有,将女娲列入三皇,是因为这位女英雄不仅“补苍天”、“立四极 ”,而且“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创造了人类;燧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能 吃到味美的熟食,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列为三皇,理所当然;祝融即重黎,《山海经》说他“绝地通天” ,分人神之界,自然可为三皇之一;至于共工,在与颛顼战斗中,“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西,故水潦尘埃归焉”,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列为三皇,不亦宜乎?
三皇无定说,自古如此。那么五帝的情况又怎样呢?
五帝说盖形成于周秦之际,起源于五方帝、五色帝之祠,甲骨文中的“方帝”、“帝方”指的就是五方帝之祀 。但五帝的组合,自古以来也有着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五帝即太¥、炎帝、黄帝、少¥和颛顼;另一种 意见则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和尧、舜。江汉的郑玄还提出“五帝为六人”之说。
哪种说法最有根据呢?看来必须逐一审查他们的历史和功绩。
根据《国语·晋语》,黄帝、炎帝同出生于少典,而少典为国名或父名则众说不一。但习惯上所谓中华民族同 为炎、黄子孙、炎、黄列为五帝看来不成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龙鱼河图》说“天遣玄女下援黄帝兵 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在早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中,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绩的。功绩还 不止于此,《史记正义》说:“黄帝以前,未有衣服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 之难”,“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时,有之有节,令得其利也。”
至于炎帝,也为少典之子,与黄帝兄弟相继,但《帝王世纪》认为炎黄之间凡隔8帝,500余年,显然认为非信 史。班固说炎帝“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氏”。对古老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颛顼号高阳氏,司马迁说他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静渊以有谋,疏能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 。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北正(一作火正)之官,掌管民事,更大的贡献是扩大了民族活动 的范围,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于蟠木。
帝喾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的孙子,其伯父颛顼在位时被立为族子。《帝王纪》说他“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 登位”。《五帝本纪》说他“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意, 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而且生有一个伟大的儿子帝尧。
帝尧,名放勋,号陶唐。司马迁说他“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受民时”。对于以农业立国的 中华民族来说,制定历法,授民以时,在古代,比什么都重要。
说到帝舜,人们不禁想到他对盲父和后母的“笃谨”孝道,这对中国的伦理道德起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他 继尧位,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以身殉职,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五帝之中,最复杂的是太¥和少昊。太¥亦作太皓,风姓,以龙为官,一说即伏羲氏。少昊又作少¥,名挚, 号金天氏,以鸟为官、传说他们均为东夷族。自崔述以来,一般认为晨为太¥之后,近人根据《世本》“少昊 ,黄帝之子,名契”,认为少昊即契,而契亦传为帝喾之子;因此认为太尔¥即帝喾,二人均为殷人祖先。
根据上面的“审查”,他们都有资格列入五帝,然而,由于名额的限制,又不能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使 得史学家不知何从了!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 时代之前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 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 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所谓帝,只不过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

收起

三皇五帝
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

全部展开

三皇五帝
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①《尚书大传》为燧人、伏羲、神农。《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②《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③《礼·号谥记》为伏羲、祝融、神农。《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④《白虎通》说为伏羲、神农、共工。⑤西汉末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稽命徵》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实上述诸说皆为西汉末以后纬书所编造的神话。
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经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一说他们分别有十二头、十一头、九头);“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分别有十三头、十一头、九头(一说以中地皇为有巢氏、中人皇为燧人氏);“后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他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但梅尧臣谓此“帝”字系“军”之讹)。《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其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记载神话和历史传说文籍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大抵居西边的有黄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弃)、高圉、太王、玄嚣、蟜极、昌意、青阳等,居东边的有太皞、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浞、浇、俊(即舜、喾)、契、冥、上甲微等,地区未明的有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后三者可能在东)等,由东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东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如季连芈姓为楚祖)等等。《庄子·胠箧》列举了古帝十二名及全书中屡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韬》列举了古帝十五名,《逸周书》所列古帝多达二十六名。由于战国后期五行说逐渐建立,凡事都要凑五为成数,于是在上述许多古帝王中,遂有罗列“五帝”的必要,并出现了下列五种五帝说。
①《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②《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
④《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⑤《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余卷,据陈立《白虎通疏证》,以为画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画像碑述》之讹,则此说仍出自汉人。
至于神话中的天神,《山海经》中皆称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有“令五帝”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举,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皆指天帝。故《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有五色帝之说,奏设祭祀白、青、黄、亦四上帝祠,汉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说,王肃已斥其谬。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收起

三皇五帝指那三皇?那五帝?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和五帝各指的是什么三皇指的是哪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五帝 神农氏与炎帝不就是一个人吗、那为什么历史上的三皇五帝中三皇里有神农氏五帝里有炎帝?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而五帝指炎帝,黄帝,尧,舜,禹,对吗?可是神农氏不就是炎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是谁五帝有是谁.秦始皇真的功盖三皇五帝吗? 三皇五帝是属于道教的神灵吗? 三皇中的伏羲神农轩辕 还要五帝中的五方天帝是属于道教神灵体系中的吗?如果是的,那他们和三清四御是什么关系呢?我另外查了点资料,五帝应该还分先天五帝 三皇五帝指的是那几位? 三皇五帝指的是那几位? 1、这些成语中数字代表什么?1、成语“三从四德”中的“三从”指:、 、 ;“四德”指:、 、 、 .2、成语“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指:、 、 ;“五帝”指:、 、 、 、 .3、成语“三坟 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我们人类的祖先是伏羲和女娲繁衍了我们还是 女娲黄土捏人创造了我们呢?请问学者 3黄5帝 是指那三皇和那五帝三皇有人说:是伏羲 燧人 神农 还有人说是:天 地 人 那个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表三皇,五帝到如今,是哪三皇?哪五帝? 一.找出关键词 中国古书上有一种说法,把伏羲、燧人、神农称为“三皇”,把唐尧、帝喾、黄帝、虞舜、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 与黄帝并称五帝的是与黄帝并称五帝的都有那几个 三皇 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中的“黄帝”与五帝中的“黄帝”是否一样? “三皇五帝”中为何把炎帝划分在“三皇”里,而黄帝划分在“五帝”里在中国通史远古时期传说中,黄帝和炎帝同为有典氏的儿子,都是很杰出很有名望的部落酋长,为什么“三皇五帝”里把黄 炎黄二帝是指炎帝和黄帝吗?那三皇五帝指的又是谁? 由古今文化常识来说“”中的词具体指什么连中“三元”“三皇”五帝“三春”不如一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