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七律 端午》的意思麻烦把每一句的意思都说一下,最好是连贯的.明天我要在班上演讲,需要提到这里……想了解一下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8 15:44:08
老舍的《七律 端午》的意思麻烦把每一句的意思都说一下,最好是连贯的.明天我要在班上演讲,需要提到这里……想了解一下意思.
老舍的《七律 端午》的意思
麻烦把每一句的意思都说一下,最好是连贯的.明天我要在班上演讲,需要提到这里……想了解一下意思.
老舍的《七律 端午》的意思麻烦把每一句的意思都说一下,最好是连贯的.明天我要在班上演讲,需要提到这里……想了解一下意思.
七 律•端午(二首)③
老 舍
端午大雨,组缃兄邀饮,携伞远征.幺娃小江着新鞋来往,即跌泥中.诗纪二事:
其 一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其 二
小江脚短泥三尺,初试新鞋来去忙;
迎客门前叱小犬,学农室内种高粱;
偷尝糖果佯观壁,偶发文思乱画墙;
可惜阶苔著雨滑,仰天踬倒满身浆!
(1942年作于重庆)
第一首:
首联“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无疑是对当时时间与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是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时期整个时局的写照,即使是端午节,也不见任何喜庆的气氛.当年在重庆的作家们,收入微薄,囊中羞涩,生活拮据,即使是过端午节,风骤“雨狂”,“村童”们“仍著旧衣裳”,“小江”也只是换了一双“新鞋”而已.这足以证明处于抗战最艰苦的时期,非敌占区人们生计的惨淡情景.
接下来的颔联“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是写吴组缃顶风冒雨,还带着雨具来老舍寓所盛情“相邀”,老舍深受感动,哪里还“敢”因为“泥深”而“恋”自家的“草堂”而不赴约呢!这里主要表现了吴组缃“请客”的“情重”,连老舍所需遮避风雨的“蓑笠”都给带来了,想的可谓周密,是真诚“相邀”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了吴组缃情谊真切与为人厚道的品格.
颈联“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二句,是写吴组缃把老舍这位“客人”,当成“同心”的“骨肉”看待.因此再穷,也要把“卖文章”养家糊口的钱拿来“买酒”待客.当年的文人,是没有固定工资的,他们养家糊口,全靠“卖文章”以之维系.吴组缃一人写文章,要养活一个妻儿数口之家,实属艰难.此联,是吴组缃对老舍“情重”的具体化表现,是前两句所表达感情的升华,也是这首诗里最有份量、致使吴组缃永生难忘的句子,是全诗的高潮、灵魂与点睛之笔.正因为此,才使得吴组缃发出了自己是“老舍很亲密的朋友之中的一个”的发自肺腑的感慨.
尾联“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二句,是写吴组缃请老舍吃饭的次数已经很难说得清楚了,但记得以前老舍来吃饭,菜肴要显得丰盛一些,“鱼三尺”,表现鱼大,是家宴丰盛的一种比喻;但这次端午节却显得较为寒酸,所谓“不似今朝豆味香”,就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豆味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吴组缃一家,依据我国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自家包的豆沙粽子,另是指吴家自种的蔬菜.这说明,友情的份量是不能用菜肴的多少来衡量的.就感情的深度而言,在生活拮据的“今朝”,尽管只有“豆味香”的粽子与蔬菜,也并不逊色于以往的“鱼三尺”,而显得更加亲近、亲切、亲密,表现了两人知心知己、情谊笃深的关系.
第一首诗着重表现了老舍与吴组缃之间的深厚友谊,特别突出了吴组缃真诚待人的优秀品格,同时,也揭示了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在重庆的文人的艰辛与苦楚.大后方作为陪都的重庆尚且如此,作为较上层的文人尚且如此,全国其它地方人们的生活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这首诗,大大突破了私人交往的层面,大大增强了它的社会意义与思想内涵.
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两人的友谊应该是双方面构建的结晶,同吴组缃一样,老舍自己也是一个真诚对待朋友的人.1943年底以前,老舍的妻儿还远在沦陷区的北平,朋友们请他吃饭,他总不白吃,他总要带些礼物,有一次,吴组缃请老舍吃饭,他带的是水果一类,他却风趣地说:“给小江——组缃先生的少爷——买了几个比醋还酸的桃子.拿点东西,也好搭讪着骗顿饭吃……”④吴组缃说:“其实是,他每次来我家,因熟知当时我们手头困难,又多病,他多是买了丰富的肉、菜带了来,让我们全家趁此打一次‘牙祭’.这就是老舍的幽默.”⑤除此而外,每隔一段时间,老舍总要在饭馆回请朋友们,可以说老舍一生都好客,一生都有好人缘.
更需要说明的是,老舍与吴组缃绝不是那种为了吃喝而交往的酒肉朋友,他们的交往,更多的还在于一起坦诚地切磋文学创作,既相互鼓励,也相互批评.比如,吴组缃《鸭嘴涝》的长篇小说1943年3月刚一出版,老舍就于同年6月写了《读〈鸭嘴涝〉》的评论.评论开门见山地指出:“组缃先生有七八年没写小说了.《鸭嘴涝》的写成,不但令我个人高兴,就是全文艺界也都感到欣慰吧.书名起得不好.“鸭嘴”太老实了.“涝”,谁知道是啥东西!”(载一九四三年六月十八日《时事新报》)在随后的交谈中,老舍便提出了将小说名“鸭嘴涝”改为“山洪”的建议.果然,1946年当《鸭嘴涝》由上海星群出版公司再版时,吴组缃就把书名改成了《山洪》.这种直率、善意的文学批评风格,在我们今天是很难见到的,实属难能可贵.
不仅如此,深知吴组缃“手头困难”的老舍,还急切地为吴组缃谋求教职奔忙.据1942年6 月9 日吴组缃日记记载,老舍已在帮他联系到复旦大学任教.因为此事未果,老舍又立即与中央大学联系吴组缃任教之事.不久,1942 年7 月25 日,吴组缃果然接到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的通知:“从舒舍予先生得悉尊况,至谢,先生学术甚深,素所钦服,中央大学国文系兹拟聘先生为专任讲师,薪金二百六十元,津贴随时增损,有划一办法.课目自以近代文艺为范围,容再面详.如蒙俯允,无往感荷.”⑥老舍为吴组缃找工作,四处托人,倾力襄助,竭尽朋友之谊,实在难得,令吴组缃感激涕零.这也是吴组缃感慨自己是“老舍很亲密的朋友之中的一个”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老舍与吴组缃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全方位的,是有着坚实基础的,是多年以来并肩工作、战斗的结果.
第二首:
首联“小江脚短泥三尺,初试新鞋来去忙”,写“小江”受了父亲“好客”的影响,不惜牺牲自己的“新鞋”,迈着小短腿,踏着“三尺”深的泥淖,在迎接老舍时的前后忙碌中,弄脏得不成样子了.这里“小江脚短”与“泥三尺”形成鲜明的反差;“初试新鞋”,表明这是“小江”所得到节日礼物,“来去忙”则凸显了他的活泼可爱与好客.诗的开头两句就以生动的实例,刻画出了“小江”调皮却又可爱的特征.
颔联“迎客门前叱小犬,学农室内种高粱”,写小江当把客人迎到“门前”时,他很乖巧、很懂事地呵斥、驱赶小狗,好把客人迎进屋内;当客人坐定之后,他的任务完成了,就不再打扰客人了,而自觉地去开始他的“学农室内种高粱”的“劳作”活动——当我们读了这前半首诗的时候,一个玲珑乖巧、老成懂事的孩童形象就活跃在我们面前.这里写的是“小江”干的如同成年人一般的正经事,这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
然而,“小江”毕竟是一个只有6岁的孩子,孩子都有他淘气、好动、贪玩的天性.老舍在诗的后半部分,就生动地表现了“小江”玲珑乖巧、老成懂事以外的另一面——“偷尝糖果佯观壁”,显示了他的“贪吃”与“狡黠”而又不失“机警”与“聪明”,干了“偷窃”的坏事之后,还“王顾左右”,装作没事的样子,显得十分老练;“偶发文思乱画墙”,则表现了他的智慧与顽皮:“偶发文思”表现了他的聪慧与机敏,“乱画墙”则表现了他的调皮与稚气.
而结尾的“可惜阶苔著雨滑,仰天踬倒满身浆”,则完全描绘出他的调皮捣蛋与“恶作剧”,并且自食“苦果”的狼狈状态——当我们读了这后半首诗的时候,一个玲珑乖巧、老成懂事的孩童的形象没有了,这时,诗人向我们展示的是“小江”淘气得令人捧腹的顽童形象.
这首诗,仅仅八句,不仅把“小江”一天中的活动,全部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下来,而且通过这一天,高度概括并生动反映了“小江”的整个童年时代.老舍通过对“小江”“两面性”的生动描写,一个具有天真浪漫、具有童真童趣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人见人爱.
在这首诗里,老舍以写实为主,兼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捕捉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镜头与生活细节来表现“小江”,显得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诗中没有一句空话、套话,而且,每句诗就是一幅画,让读者仿佛觉得这个老成而又稚气,聪慧而又顽皮的孩子,就鲜活地蹦跳在我们的身边,让你感觉到无限的活力与朝气.“小江”天真烂漫的丰满形象,让我们感到有呼之欲出的真实与惬意!
在这首诗里,老舍用了不少“偷尝”、“佯观”、“乱画”等贬义词,然而,我们丝毫没有感到老舍对“小江”这个孩童形象的贬损,反而觉得他更加可爱.这是因为,我们从全诗来把握诗人的感情,他对这个孩子是厚爱有加的;再者,诗的前半部分已经为“小江”的可爱形象作了铺垫,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已经对“小江”产生了好感,所以,再写仅有6岁的“小江”如何调皮捣蛋,反而更反衬了他的可爱与真实!
详见我的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ycdqz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