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 乌篷船 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20:04:42
周作人 乌篷船 赏析
周作人 乌篷船 赏析
周作人 乌篷船 赏析
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题目是“苦雨斋尺牍”.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为了排遣,“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他提笔写信,写给谁呢?给知己者川岛(《尺牍》之三)、钱玄同(《尺牍》之六)--二三人而已;实在没人可写了,就写给自己(如,《尺牍》之一及《乌篷船》),这封信的收信人就是写信人周作人本人.
《乌篷船》所表现的是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作者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于是,就有了两个“自我”之间的撞击与交流.这是两个“实体”,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
先看收信人“子荣”.由于书信体的限制,作者没有对“他”多作介绍,只能留下大量空白;不过,寥寥几笔,已显出轮廓,足以使读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丰富与完整.于是,不知不觉间,也就参预了作品的再创造.“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可见“他”生活在一个开始有了现代物质文明、大概类似北京这样的现代城市里;“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那样性急”,“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他”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都开始追逐于现代城市的快节奏,而对传统的、缓慢的、近乎停滞的生活不相适应;“坐航船到西陵去,也特别有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传统生活所特有的“风趣”于“他”已开始隔膜.可见,收信人“子荣”正是现实生活中已经被现代文明改造了的“自我”.
而写信人“岂明”就是在内心深处顽强抵抗着的“自我”,在周作人看来,这也是更值得保存、更真实、更本色的“自我”.“他”是那样津津乐道于故乡的“船”:讲了白篷船,又讲乌篷船;讲了大船,再讲小船;介绍乌篷船时,单是“三明瓦”就费了一百三四十字,约占全文十分之一的篇幅;这还不够,还要讲船尾怎样,船头如何,船篷又有多高,多宽,4个人坐着都可以打马将(深恐你没有实感);小船呢,又是怎样的矮、窄,“遇着风浪,或者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简直唠叨得没个完,仿佛这不是那位平日沉默寡言、写起文章来惜墨如金的周作人,而是一位热心得有点过分的导游者.从这近乎反常的表现里可以感觉到,讲述者差不多每介绍到一处,都要重复使用“有趣”、“风趣”、“趣味”这样的词儿.这当然不是因为“词汇贫乏”,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讲述者的心思本不在“船”而在“船”中所蕴含的“趣味”、情感、心态、生活方式、人生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底蕴.
慢慢地读下去,我们就会像进入角色一样进入那样的“境界”(这正是周作人文章的“魔力”之所在):“黄昏”.“夜间”.“暮色苍然”.“困倦的时候”--一种寂寥的,倦怠的,几分悲凉又几分肃穆的历史文化氛围迎面扑来;可以看见“山.河.乌柏.红蓼.白苹,渔舍.桥”--面对宁静的、永恒的自然;可以听见“水声橹声.招呼声.犬吠鸡鸣”,更有那“庙戏”歌吹的悠扬,宛转,朦胧.--应和着原始的传统的呼唤;心中感到自由,松弛--“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岂只是“行动”的“自如”.这一切,确实非常的“迷人”.而“他”--周作人内心深处的“自我”呢?“他”是怎样地“神往”于这“安闲而丰腴的生活”,怎样地追怀着那自由的、“行乐”的、“游山的态度”呵!他试图召回已经失去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使被现代文明“异化”了的那个“自我”重新复归,使“自我”由分离达到统一.写信人“岂明”如此喋喋不休地劝说(以至引诱)收信人“子荣”去体味故乡行船的“真趣味”,其主旨正在于此.
但周作人却不能不面对无情的现实:自从“讲维新以来”,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力量不但扫荡了传统文化中最腐朽、丑陋的部分(这时的周作人对此仍然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导致了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宁静、安闲、和谐的美的丧失,与大自然直接沟通的人的自由人格的丧失,甚至传统的“演剧与迎会”,即紧张生活中难得的精神余裕,都被“禁止”,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低能儿”的市侩文化.这种历史前进中得与失的矛盾,使周作人感到困惑,并产生了深刻的“惆怅”感.所谓“召回”、“复归”,尽管十分美妙,但不过是一场梦,一篇用从容、冲淡的笔调写出的“美文”,最后不能不落入沉重的忧郁,透骨的悲凉.这只能是一曲美的挽歌.淡淡的喜悦中搀杂着忧郁、惆怅的苦味,从容、冲淡中蕴含着悲凉,这些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美感特征.诚然,我们可以批评周作人的审美理想与社会理想有着浓重的“向后看”的保守色彩,他没有看到,西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低级的市侩文化,更会促发比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现代新文化的诞生、发展,而现代新文化是必然会创造出时代的新的美来的.周作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召回”、“复归”等愿望,就不能不具有某种倒退的性质.但是,我们还必须承认,周作人如此精妙地记录了那消失中的传统文化的美,把与传统有着深刻联系的知识分子因这种美的丧失所感到的忧虑、困惑、惆怅,表达得如此真切,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历史前进的复杂性.他的作品也因此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应该看到,在每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历史前进中的得失问题都会一再提出来,并使人不断产生新的忧虑、困惑与惆怅,又在忧虑、困惑、惆怅中产生新的思索、新的追求.
赏析二:用带点贬抑的口吻说,周作人的散文的特点似乎有些琐细和平淡.你如果只是粗粗地一掠,自然只会收获到这种略有点失望地印象.可是你如果用一种舒徐自在的吟哦的态度去读它,就会发现,这种琐细和平淡,倒是很恰当地表露出了作者的个性和文心的.
就说琐细吧,《乌篷船》记叙乌篷船的用途,种类,结构,外形,几乎是娓娓道来,絮絮而谈,状物惟恐不细,图貌惟恐不周的.但这些记叙,并不给人繁锁冗长之感,这是为什么呢 细玩文意,其原因有二:一是琐细中有一种趣味,所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文字也着眼于记叙对象的有趣之点,多所生发.例如"般头着眉头,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廖廖数谏,为乌篷船披了一片民间工艺美术的稚拙浑朴的衣裳,不是有趣得美吗 又如"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日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一个特写镜头,尽摄了乘脚划船(亦称小船)会有的特殊感觉和视觉,不是有趣得奇吗 二是这琐细之中有一种周到,是对一个外多朋友的友情表示.《乌篷船》是书简体文字,是为了向外乡朋友子荣荣君介绍家乡风物而写的,记叙中的琐细,便微微沁出一种人情的温暖.所以这琐细,倒映照出作者蔼然长者的声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