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回纥重点介绍一下古今的具体位置、地域、地貌、周边的国家.有地图更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12:43:56
谁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回纥重点介绍一下古今的具体位置、地域、地貌、周边的国家.有地图更好.谁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回纥重点介绍一下古今的具体位置、地域、地貌、周边的国家.有地图更好.谁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回纥重点介

谁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回纥重点介绍一下古今的具体位置、地域、地貌、周边的国家.有地图更好.
谁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回纥
重点介绍一下古今的具体位置、地域、地貌、周边的国家.
有地图更好.

谁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回纥重点介绍一下古今的具体位置、地域、地貌、周边的国家.有地图更好.
回鹘
【概述】
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回鹘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中以药罗葛为首,后来的回鹘各可汗,大多出自这个氏族.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回纥人使用突厥卢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
隋唐时期,回鹘受突厥政权统治.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回鹘联合仆骨等部族起来反抗,终于摆脱突厥的统治,逐渐强大起来.公元646年(唐贞观二十年),回鹘配合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鹘政权.这时回鹘控制的地区,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阿尔泰山,势力日益强盛.
公元840年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后,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人.
突厥、回鹘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动物名称作符号以计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属于突厥语世界.突厥和回鹘草原贵族都力图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契丹人、室韦——达怛人的统治,在契丹、室韦驻有官员.后突厥还似乎曾向兴安岭一带移民.突厥、回鹘势力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便向室韦——达怛等族打开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门户.突厥和回鹘对室韦——达怛人的经济文化都有影响.
【历史】
立国前
回纥的前身敕勒是最早在西元前三世纪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合体.该部落群有狄历、敕勒、铁勒、丁零等名称,都是相同发音的音译.由于使用一种“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的大车,又被称为高车.这些部落共有袁纥、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
北魏时,东铁勒袁纥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为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
隋朝称韦纥,隋大业元年,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
立国
唐天宝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朝大军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国,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王庭(牙帐)设于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主.
唐朝时,回纥取“迅捷如鹘然”的意思,改作回鹘.
强盛
立国后,回纥因历史的关系与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要对农业国进行骚扰与掠夺.回纥曾帮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版图最大时疆域东接室韦,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
灭国
回纥后因长期与吐蕃战争,加上统治无道,内讧不断,于846年被所属部黠戛斯所亡.
西迁
分三路西迁:
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西州回鹘公元9世纪西迁 回鹘之一支.亦称高昌回鹘、北庭回鹘、和州回鹘、阿萨兰回鹘.其所辖东抵哈密、西至库 车、南达于阗、北越天山.首府位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国王称阿萨兰汗,意为狮子王 (后改称亦都护).冬住高昌,夏居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五谷 、棉花、瓜果(以葡萄为最)等作物.兼营畜牧.灌溉独具特色,以坎尔井闻名.实行封建农 奴 制,间有租佃制.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文字使用回鹘文,善歌舞,精于木刻印书 术与壁画艺术.10至11世纪,与五代、北宋关系密切.12世纪初隶属西辽.13世纪初归附蒙 古.14世纪20年代起,地属察合台汗国.17世纪后期被准噶尔部占领.18世纪中叶归清政府 管辖.
一迁葱岭西楚河一带,称葱岭西回鹘.
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后来成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现在的裕固族.
其中前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族人.
【政治】
回纥从唐贞观二十年助唐灭漠北的薛延陀后,唐朝即以回纥的住地置瀚海都督府,封回纥首领吐迷度为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唐朝又在回纥地区修筑交通大道,设驿站,抽赋税.不但如此,瀚海都督府的府下置州,州设刺史,其下又有长史、司马等官制,同样用回纥本民族的首领来担任,“其都督、刺史,给玄黄鱼符,黄金为文”.
那么,当时回纥地区和唐朝中央是不是一个国家以内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呢?我们的论断是肯定的.但具有它的特殊形式,即中国历史上从唐朝才正式开始的中原王期对边疆地区的一种统治方式——“羁縻府州”制度.这种制度在当时称为都护府、都督府.即在征服边疆地区以后,不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而是任用其本族中的上层自治其地方.施地间接的统治.
正因为回纥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以后和唐朝关系是一个国家内部边疆羁縻府州和中央王朝的关系,而又不同于一般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所以直到唐天宝三年(744年)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在唐朝大力支援下统一了漠北和天山北部建立其地方封建政权后.仍遣使到唐朝“上状”,表现其边疆羁縻府州和中央王朝的隶属.但是,从唐天宝三年至开成五年(744~840年)回纥游牧封建政权建立一百年左右中,回纥和唐朝中央仍有一些龃龉:如回纥牟羽可汗(759~780年骨力裴罗后第三代可汗)在其末年乘唐朝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势衰与代宗新立,正要出兵侵塞,但旋即被反对派宰相顿英贺所杀;另一次是在末年乌介可汗(841~845年)时、因部下句录末贺引外族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族的前身,时住叶尼塞河上游)的骑兵入侵,南逃人塞,一度攻唐朝,旋即失败.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回纥和唐朝双方交往的礼节中,往往表现为两个对立国家的形式,这种情况尤其在唐朝从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弱,而回纥因有援唐之功,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实唐朝与回纥之间决不是完全平等的两个国家,是一时的龃龉,不是主要的矛盾.
回纥从744~840年一百年左右之间和唐朝所发生的羁縻府州和中原王朝主要的正常关系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回纥可汗历代受唐朝的封号
有如上述,回纥在646年得唐朝助力灭薛延陀后.其首领即接受唐朝的封号——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吐迷度的后嗣婆闰、比栗、独解支、伏帝匐、承宗,正如《旧唐书·回纥传》中所指出的:“皆受都督号,以统蕃州”.到他第六代孙骨力裴罗,在744年又得到唐朝之助灭后突厥正式统一漠北而奋起后,又被唐朝封为怀仁可汗、左骁卫员外大将军.从骨力裴罗以后.回纥在漠北所建立游牧封建政权凡传十五世而亡.这十五世可汗中只有四位可汗因特殊情况未受唐朝的封号外,其余各可汗一律受过唐封.这是为什么呢?正如《旧唐书·回纥传》中记回纥牟羽可汗的叔父顿英贺(780~789年)初立时遣使到唐朝时所说的:“今可汗初立,遣使来告,垂发不剪,待天子命!”这如实地反映了唐代祖国北方各族人民对于中原王朝竭诚拥护的心情;回纥可汗如果没有唐朝中央的命令,即很难得到他们本族人民的拥护.
(二)回纥首领及其以下的大臣受唐朝的直接任命及罢免
唐朝中央对于回纥首领不但加以册封,而且有直接任命其为内地官吏以及加以惩罚之权,这种例子在回纥正式统一漠北(744年)前发生较多:如吐迷度的曾孙独解支(680~715年)被唐朝继立为瀚海大都督后,他的“亲属及部落征战有功”的,“并自碛北移居甘州界”.独解支卒,子伏帝匐(715~719)立,即因乃父有功,被唐朝任命为“河西经略使兼赤水军(军治在今甘肃武威县)使.这是回纥首领被唐朝任命为内地官吏的例子.回纥官吏也有被唐朝惩罚的,如早在唐武后时(684~704年),回纥在漠北的劲敌——后突厥贵族兴起,回纥人民因不堪其压迫,有回纥、契苾、思结、浑四个部落徙居甘、凉二州间,后来回纥人因与唐朝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君奂发生磨擦.唐廷竟将回纥的最高首领瀚海大都督承宗(722~727年,伏帝匐子)流放到瀼州去,唐朝更立其子伏帝难,(727~744年)为瀚海大都督.
此外,唐朝对于回纥可汗以下的“可敦”(即皇后)以及其他高级官吏也有任命及惩罚之权.如乾元二年(759年),以回纥葛勤可汗(747~759年)之子叶护以及大将骨咄特勒(勤)助唐平定安禄山之乱有功,唐封叶护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员外郎,骨咄特勒(应作勤)为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员外郎.宝应元年(762年),以回纥牟羽可汗(759~780年葛勒可汗子)助唐平史朝义之乱有功,“可汗、可敦及左右‘杀’(又作‘设’,意为突厥的领兵官)……加实封二千户”,并“左杀封为雄朔王,右杀封为宁朔王,胡禄都督封金河王,拔览将军封为静漠王,诸都督十一人并封国公”.又贞元八年(785年),唐朝封回纥可汗养子药罗葛灵为“检校右仆射”,也是唐朝对于回纥可汗的亲属有任宫之权的例证.
(三)回纥军队受唐朝中央直接征调
唐朝统治的武力基础是府兵,府兵是兵农合一的;但府兵既是农兵,还要从事农业,不宜于时间过长和离家太远.因此,唐初在边境上另设戍兵,其防地叫做军、守捉、城、镇,所以边兵又称为镇兵.唐太宗拒薛延陀用突厥兵马.这实质上也是利用镇兵来征伐边疆.
回纥在兴起之初,大约只有军队五万,尚未被唐朝直接征调.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贞观二十年(646年)唐灭薛延陀,回纥还只是出兵相助.及薛延陀灭亡以后,漠北初步统一,唐以回纥住地为瀚海都督府,任吐迷度为瀚海都督,回纥民族已加入唐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而且事实上,由于回纥住地的入唐.唐朝的势力已直伸至极北,“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从此以后,回纥的军队即正式作为唐朝的边兵而受其征调,正如《资治通鉴》所载开元六年二月的诏谕中指出的:“(回纥)有所讨捕,量宜追集;无事各归部落营生,仍常加存抚”.贞观以后,回纥军队受唐朝征队的方式,凡有从征、直接编入唐军以及唐朝可以在回纥地区直接驻军等几个方面.分述如下.
1.从征
如贞观末年(649年),西突厥可汗贺鲁谋取唐朝的西、庭二州.唐发府兵二万,合回纥骑五万击之.这是唐朝第一次正式调遣回纥兵从征.又如显庆(656~661年)初,唐廷擢苏定方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肖嗣业、左骁卫大将军瀚海都督回纥婆闰等穷讨贺鲁.结果,贺鲁大败,西突厥也即被唐朝所灭.这是唐朝第二次征调回纥兵.此外,回纥兵还有其他多次的从征于唐,不作列举.
2.直接编入唐军
有如上述,回纥人民因不堪后突厥贵族的压迫,乃有四部落度碛徙居甘、凉二州;同时,回纥首领独解支(680~715年)立,因为他的亲属及部落帮助唐朝征伐有功,也被唐朝从碛北迁居甘州一带.因此,甘、凉一带回纥人增多,“故天宝末(755年),取骁勇以充赤水军(今武威县)骑士.独解支后,子伏帝匐.(715~719年)又被唐朝任命为河西经略使兼赤水军使.可以推断,在这前后,当有不少的回纥人被唐朝编人赤水军中去.
3.唐朝在漠北回纥地区直接驻军
就在上述河西走廊回纥人被直接编入唐军的同时,在漠北,唐朝因为防止后突厥势力的兴起,采取在当地直接驻军的办法.《通鉴》载:“(开元六年[718年]二月),移蔚州横野军于阴山北,屯兵三万,为九姓(回纥)之援.”同书还明载:在此同时,唐朝下令漠北的回纥等部都督各出骑兵为前.后、左、右军讨击大使,均受河东节度经略使辖下的天兵军节度;其兵马平时各为部落营生,有事即遵命应战.
4.回纥军民迁住唐朝内地
回纥助唐杀掉后突厥的可汗默啜(716年)后,其侄默棘连、(即苾伽可汗,716~734年)继位,又立即兴复仇之师.于是回纥别部移健:“颉利发”(意为大臣)率同罗、等部军民南下投奔于唐.唐朝把他们安置在靠近山西边境的大武军(今大同).
5.唐朝征调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
唐朝从玄宗天宝十四年至代宗广德元年(755~763年)首尾十四年间,因中央势衰,地方节度使权重,而发生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以讨伐“国舅”杨国忠为借口,攻陷两京,玄宗出走.太子亨西奔灵武即位,是为肃宗.《通鉴》指明:“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可见唐朝见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显系征调边兵性质.至德二年(757年),回纥葛勒可汗(747~759年)应征遣其子叶护率领精兵四千余人出发,而且还有西域的回鹘军参加.他们来到陕西凤翔、扶风一带部署队伍,准备出击,唐将郭子仪先留宴三天.叶护说道:“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暇食为?”这种“灭此朝食”的精神,实使人钦佩,而回纥太子叶护的口气并非远到异国,表现为在一个国家以内的感情.及安禄山乱平后,唐肃宗回到长安,在其所降的诏书中夸张回纥人的功劳时说:“功济艰难,义存邦国,万里绝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闻也.”唐肃宗的思想意识中也何尝把回纥视为外国人?从此越发可以证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纯系边兵应中央征调的性质.
6.回纥人为唐朝保卫北庭及收复轮台、西州
唐代的北庭又名庭州,在今新疆天山北麓吉木萨尔县护堡子为唐朝从漠北通往西域乃至中亚的要冲.尤其从安史乱后二十余年间,即从唐广德元年至贞元六年(763~790年),因吐蕃陷陇右、西域,北庭更显其重要性.回纥人为了保卫祖国的这个军事交通要冲,不知和强大的吐蕃战斗过多少次.到唐朝元和年间(866~820年),回纥在保义可汗(808~821年)的领导下,武力甚强,大破吐蕃,为唐朝收复北庭、龟兹(今南疆库车县),使唐朝对外的东西交通为之打开,此其一.
唐时轮台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迤北附近,西州在今吐鲁蕃.唐开成五年(840年),回纥地方游牧封建政权在漠北崩溃,分三支西迁,其中主要的一支迁至西州.时轮台、西州尚为吐蕃人所占据.回纥人西迁来此之初,在其首领仆固俊的领导下,和吐蕃人展开斗争,终于在唐末咸通七年(866年)最后战胜吐蕃,收复轮台、西州,并斩其大将论恐热,“传首京师”,宋人王溥《唐会要》卷97《吐蕃》一节中载:“沙州首领张义潮奏,(仆固)俊收西河及部落,胡、汉皆伏,并表贺收西州等事.”从这个贺表来看,可见他们的心目中都不把回纥的后裔在西州所建立的政权视为独立的王国,而肯定它是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
【经济文化】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先民.从646年回纥汗国建立,到840年汗国灭亡的近200年里,通过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亲、马绢贸易等方式,回纥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从而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代回纥发展概述及与唐政府的特殊关系
回纥是铁勒的一支,该部自称为“Uyghur”.回纥在汉文史籍中的最早称呼为袁纥[1](亦作韦纥)和乌护[2](亦作乌纥).其中袁纥为漠北铁勒中的一部,乌护为天山附近铁勒一部.7世纪初,袁纥改称回纥,并以时健为君长,建牙于色愣格河,形成了最初的政权.隋末唐初,时健子菩萨立为君长,隶于突厥.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又附属于随之建立的薛延陀汗国.至菩萨子吐迷度时期,乘薛延陀汗国与唐交恶的时机,吐迷度联合回纥各部共攻之,并于646年灭了薛延陀汗国.回纥称霸于漠北,吐迷度自立为可汗,建立回纥汗国.此后,被回纥统一的漠北铁勒各部也都逐渐被称作回纥或自认为回纥.
从646年到681年是回纥汗国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汗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各部中的威望和在唐朝的影响均大大增加,疆域“以碛为限,大抵北诸蕃悉隶之”.
永隆中,东突厥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复国运动.从682年开始,回纥人逐渐分裂为南北两大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向北退缩到原居地色愣格河流域和土拉河以北地区,在突厥碑文中统称为九姓乌护.由于东突厥第二汗国阻绝了他们与唐朝之间的往来,所以在汉文史籍中几乎没有关于他们的报道,但在突厥文碑铭中留下了关于他们的信息[3].以可汗家族为主的部分则向南迁移到甘州和凉州一带,其王统一直未断.727年,可汗承宗等人受凉州都督的诬告,流配致死,承宗族子护输杀凉州都督,断绝了唐朝通往西域的通道.在唐军打击下,护输率军北投突厥,“退保乌德山”,回纥汗国屈服于东突厥统治.开元末,护输死,子骨力裴罗继立,揭开了回纥汗国历史的新篇章.
乘东突厥内乱,骨力裴罗遂联合拔悉密、葛逻禄等部,在745年灭了东突厥汗国.回纥汗国第二次复兴,统一漠北.骨力裴罗自称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唐朝因其解除了东突厥的威胁,封其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建牙于乌德山(杭爱山支系)、昆河(鄂尔浑河)之间,最盛时回纥控地“东极室韦(今额尔古纳河一带),西金山(今阿尔泰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
745年,骨力裴罗死,子默延啜立.759年,默延啜死,次子移地建即位,号牟羽可汗.780年左右,牟羽可汗被宰相顿莫贺击杀,揭开了回纥汗国统治者内乱的序幕.从780年到840年间,更迭了十位可汗.在内乱不断的同时,汗国内部又连年自然灾害.788年改回纥为回鹘.840年,回鹘大将引黠嘎斯十万骑破回鹘城,汗国瓦解.回鹘各部南下或西迁,进入甘凉、天山和葱岭一带.
从唐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来看,回纥与唐政府的关系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这是双方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突出体现.回纥与唐特殊关系的确立开始于贞观三年(629),回纥“始来朝,献方物”,双方正式建交.646年,回纥联合诸部,配合唐军灭薛延陀汗国,建立了回纥汗国,并遣使告唐;“延陀不事大国,以自取亡,其下骇鸟散,不知所之.今各有分地,愿归命天子,请置唐官.”唐太宗受其所请,亲至灵武会见使者,并正式在回纥各部设置府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以唐官官之,凡数千人”.唐政府又根据回纥所请,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辟了一条大驿道,名“参天至尊道”,沿途分设驿站,供应来往使臣和官员.每岁回纥各部贡貂皮,以充租赋.骨力裴罗复国后,遣使入贡,唐朝封他为奉义王,后又册封为怀仁可汗.从而真正确立了直至8世纪末的双方和好并相互支持的特殊关系.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首先表现为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中央政府实力不足,唐政府不得不对外借兵平叛.作为唐朝的邻国,回纥并未利用这一纷乱形势,拓宇唐疆,而是应唐政府之请,先后于756年、757年、762年三次派大军助唐平叛,收复长安、洛阳、河北等地,对唐有社稷再造之功.作为回报,唐政府除大加赏赐外,还规定以唐绢买回纥马,开始了双方间长期进行的绢马贸易.除了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外,回纥还在唐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共同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又表现为双方间的和亲关系.和亲始于“安史之乱”,首先由回纥公主嫁给唐朝宗室.756年,葛勒可汗出嫁可敦妹于唐朝敦煌王,肃宗封其为王妃.唐朝则有6位公主和亲回鹃,即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寿安公主、仆固怀恩孙女等.其中758年宁国公主出嫁葛勒可汗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皇帝嫁亲女给边疆民族首领的第一次,突出体现了双方间的独特关系.和亲在客观上加强了回纥的内向力,促进了回纥与唐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还表现为双方相互信任的心理.与中原王朝和其它少数民族关系相比,回纥与唐政府间相互信任的心理是非常强烈和浓厚的,双方一再将相互关系说成是甥舅关系,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正是双方间这种长期友好合作的特殊关系,使得回纥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二、回纥与摩尼教的在华传播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240年前后)由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宗教.在我国又称明教、魔教、牟尼教等.摩尼初在巴比伦传教,后因祆教徒反对,他被处死,四散后东来之教徒传教于河中、印度和中国.在3世纪下半叶,盛行于帕提亚地区,而且已经传入中亚粟特地区.
根据宋代释志磐所撰《佛祖统纪》卷39的记载:“延载元年(694)……波斯国人拂多诞(摩尼教教职)持二宗经伪教来朝”,摩尼教始入中国.此外,《册府元龟》卷971《外臣部·朝贡四》中的下述这段话:“(开元七年)六月,大食国、吐火罗国、康国、南天竺国遣使朝贡.其吐火罗国支汗那王帝赊上表献解天文人大慕:-其人智慧幽深,问无不知.伏乞天恩,唤取慕,亲问臣等事意及诸教法,知其人有如此之艺能.望请令其供奉,并置一法堂,依本教供奉.”也反映了摩尼教传入中国的情况.但由于已在汉人社会建立根基的佛教徒的反对,以及中原统治者历来对域外文明的鄙夷心理,使摩尼教在中原的传教活动受到限制.唐政府于732年下令禁传,只许侨民信仰.中国史籍称该教曰“伪”,即反映了不愿承认其合法性的心态.
摩尼教能够在中国再兴,并获得较为广泛的传播,主要依靠了回纥势力.据《九姓回鹘毗伽可汗碑》六、七、八行中相关记载,安史之乱后,唐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为条件借回纥兵平叛,762年牟羽可汗击败史朝义,占领洛阳,受西胡摩尼法师教化,改信摩尼教.763年牟羽可汗归国时带回四个摩尼教法师,并逐步促使回纥人普遍信奉摩尼教.由于唐与回纥的特殊关系,768年,唐应回纥可汗之请,允许居留长安的回纥摩尼信徒建大云光明寺传教.771年,唐政府又应回纥要求,在荆、扬、洪、越等州立大云光明寺.807年,洛阳、太原也置摩尼寺.于是两京之外,北自太原,南至南昌、绍兴(后至岭南)都有摩尼寺.正是因为回纥人的作用,摩尼教成为唐代外来宗教中除佛教外流行最广的宗教.恰恰也正是因为这一因素,又使唐代摩尼教的传播在几十年后基本陷于绝境.
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被黠嘎斯所灭,回鹘人与唐王朝的关系恶化;842年唐封闭荆、扬、洪、越等州的摩尼寺;843年又将长安、洛阳、太原的摩尼寺产全部没收,摩尼或被处死,或被发配.尽管此后摩尼教在中原的传播并未完全停止,但已基本衰落,远逊于公元8世纪60年代至9世纪40年代.这说明唐代摩尼教的在华传播并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只是得益并依靠于回纥与唐王朝的密切关系,并随这一关系的变化而盛衰.
三、唐代回纥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及唐代丝绸的外传
唐代回纥与中原间的“互市贸易”主要有绢马互市和茶马互市两种形式.绢马贸易是唐与回纥间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始于安史之乱后.这一贸易形式的实施,一方面是由于唐中期以后马政措施败坏,客观上需要购买漠北马匹用于备边和作战.另一方面则是为回报回纥助唐平叛.基于此,唐代宗实行了有利于双方的绢马贸易,规定唐朝购买回纥马,每年最高额为10万匹,每匹马换绢40匹.到唐朝后期,唐战马需求量减少,而回纥马却越来越多,致使“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出于军事、边防的考虑,唐政府又不得不维持这种贸易关系,以通过“羁縻”求得北部边疆的安全.绢马贸易是回纥获得巨量丝绢的主要途径.
【回纥君主列表】
特健俟斤
菩萨
叶迷度
婆闰
比栗(比栗毒)
独解友
伏帝匍
承宗
伏帝难
怀仁可汗 药罗葛骨力裴罗
葛勒可汗 药罗葛磨延啜
牟羽可汗 药罗葛移地健
武义成功可汗 药罗葛顿莫贺
忠贞可汗 药罗葛多逻斯
奉城可汗 药罗葛阿啜
怀信可汗 药罗葛骨咄禄
滕里野合俱录毗伽可汗
保义可汗
崇德可汗
昭礼可汗 药罗葛曷萨特勒
彰信可汗 药罗葛胡特勒
勿荐公
勿介可汗 药罗葛乌希特勒
遏捻可汗
河西回鹘(甘州回鹘)
英义可汗 药葛罗仁美
顺化可汗 药罗葛仁裕
景琼
夜落纥密礼遏
忠顺保德可汗 药罗葛夜落纥
怀甯顺化可汗 药罗葛夜落隔归化
归忠保顺可汗 药罗葛夜落隔通顺
宝国夜落纥
伊鲁格勒雅苏
龟兹回鹘
禄胜
智海
(智海之子)
阿连撒罗
喇拉汗(葱岭回鹘、黑汗、哈卡尼耶)
前喇拉汗
毗伽阙.卡笛尔汗
巴兹尔
苏丹.沙图克.柏格拉汗
巴依塔什
克里木
阿里木萨
阿赫马德
曼苏尔
阿赫马
卡笛尔汗(优素福)
苏莱曼
西喇拉汗
穆罕默德
伊卜拉欣
纳赛尔
布兹尔
阿赫马德
亚古伯
阿赫马德
马斯乌德
苏来曼.本.达吾提
马黑木
哈桑特勒
穆罕默德.本.苏来曼
阿赫马德
伊卜拉欣二世
马黑木
伊卜拉欣三世
恰格雷汗(阿里)
马斯乌德二世
骨咄禄.毗伽汗
穆罕默德
伊卜拉欣.本.侯赛因.本.哈桑
奥斯曼
东喇拉汗
苏莱曼
穆罕默德
伊卜拉欣
马赫穆德
奥玛尔
哈桑
阿里德
伊卜拉欣二世
西州回鹘(高昌回鹘)
仆固俊
毕勒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