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前,男的留长发,清末民初男子剪辫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说明了什么?历史方面的难题,书上实在找不到,请着重回答,不要答非所问,还有回答不要一大堆,也不要太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02:49:30
清末以前,男的留长发,清末民初男子剪辫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说明了什么?历史方面的难题,书上实在找不到,请着重回答,不要答非所问,还有回答不要一大堆,也不要太简
清末以前,男的留长发,清末民初男子剪辫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说明了什么?
历史方面的难题,书上实在找不到,请着重回答,不要答非所问,还有回答不要一大堆,也不要太简短.
清末以前,男的留长发,清末民初男子剪辫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说明了什么?历史方面的难题,书上实在找不到,请着重回答,不要答非所问,还有回答不要一大堆,也不要太简
清末民初,中国的大门被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生活习俗也同时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
国内最早提出剪辫倡议的是康有为.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未被光绪接受.
1900年的庚子国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此后,清政府威信扫地,对各地控制力削弱,地方势力开始坐大.在各地租界以及东北等地,清政府已经不能有效行使主权.大批留学生到日本,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人的自信心突然膨胀,他们把中国人的辫子讥为“豚尾”.一些海外留学生,开始剪辫,与清政府决裂.国内的“湖北学生界”也在1903年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
1903年以后,随着留学生的归国,在清政府控制较弱的南方各省,少量青年学生开始剪辫.清政府建立新军后,为了便于戴军帽,部分士兵也剪去了辫子.为此清政府于1907年5月6日下达命令,严禁学生军人剪辫.一经查出,将予惩处.但此时由于清政府的控制力已经今非昔比,此令并未在各地得到严格执行.清政府无奈,对此只有采取默认态度.
1910年10月3日,作为清朝新政产物的资政院第一届常委会开幕.开会不久,一名叫罗杰的议员便提出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的议案;接着,来自湖南实为革命党人的议员周震麟又提出《剪除辫发改良礼服》的议案,资政院议决时认为“两案之主旨,皆以中国辫装妨碍运动,朝廷整军经武,非剪除辫发,改制冠服,不足以灿新天下之耳目,改除骄奢之习惯”.最后,以大多数议员赞成获得通过.
1911年12月3日,袁世凯剪辫,天津等地巡警出面劝市民剪辫.1911年12月7日,清廷下旨允许自由剪辫,自行剪辫者得到法律保护,因剪辫而遭受的迫害才算告一段落(以后还有袁世凯及张勋复辟).
1911年起,无辫之人才可以和有辫之人一样自由地出入公共场合,如1911年7月8日《时报》所载《上海之今昔观》中发现:“前三年华人之剪发者尚寥若晨星,今则剧场茗寮之中触目皆是矣.”二十世纪前十年,剪辫的动机主要是把蓄辫看成一种陋习,妨碍身体的卫生与行动,这一点已为舆论所认同.清亡之前,许多政府要员就已剪除发辫,为民国初年遍及全国的剪辫高潮做了铺垫.
1911年辛革命与全国的剪辫运动高潮,是革命高潮到来的前奏.1911年10月10日发生于武昌的辛亥革命,使剪辫成为全国人民一种实际行动.凡起义与革命者一律剪辫,剪辫与否成为赞成革命或反对革命的一种标志,一方面是人民自觉地剪辫,它表示人们遭受清王朝二百六十余年封建压迫的一种精神解脱;一方面是革命政府随即发布的剪辫命令,表示除旧布新,要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共和国的新世界.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还规定,民间普遍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还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