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意义的对联 课前演讲用 ,要有故事或讲的内容!谢谢各位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01:38:33
求有意义的对联 课前演讲用 ,要有故事或讲的内容!谢谢各位了
求有意义的对联 课前演讲用 ,要有故事或讲的内容!
谢谢各位了
求有意义的对联 课前演讲用 ,要有故事或讲的内容!谢谢各位了
1、 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2、杨溥巧对免父役
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建文进士,授编修(1).为明代有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注:( 编修:(1)官名.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负责修国史、实录、会要等.
3、夏默安联考毛润之
毛泽东(一八九三--一九七六年)原名毛润之.他是一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的楹联高手,生前留下许多佳联妙对.
一九一七年暑假,毛润之专程到长沙楚怡小学,邀请在那里任教的朋友萧子升
!一起徒步游学.到了安化县,他俩听说当地一个羊角塘的地区,有位名人夏默安,是清朝两湖书院的高材生,精通经史,著述甚多.当时,县里一些做官的,如劝学所所长等,曾专程拜访过他.因此,毛润之与萧子升也去拜访他.夏默安听说来访的,是两个年轻的游方学生,心存轻视,回避不见.毛润之“三顾茅庐”,当毛润之第三次上门拜访时,夏默安才决定先试试来访者的才学.
见面时,夏默安以“杨柳林内鸟叫”为题,出一上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别也,春去也;
听了上联,毛润之联想到这次游学,在调查中,看到的贫苦人家悲惨的生活,又追溯到历史上,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闻百姓饿殍,竟说为何不食肉糜;闻池中蛙呜,竟问为官为私的史料,脱口对了下联: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这一对句,即景生情,借古喻今,不仅对仗工整,构思巧妙,而且寓庄于谐,深含哲理.夏默安想不到,年纪轻轻的游方学生!竟有如此才学,惭愧之余,甚为钦佩.于是,盛情接待毛润之,留他在自己家中住宿,两人彻夜长谈,成了忘年之交.
4、梁启超巧对张之洞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年),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有一年,梁启超到广州投刺,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1)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张之洞见投刺,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斥难.联文是: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这上联狂傲无礼,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启超气度不凡,坦然对了下联,请来人回送给张之洞.联文是: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一次,梁启超到江夏(2)拜访他.张之洞又出联求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中,长江排首位,又总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才思敏捷的梁启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联: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道:“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梁启超所对的下联非比寻常.他以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本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为儒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则以人才居末位.梁启超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巧对“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其含意深远,既挫了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难怪张才洞为之叹服不已.
注:(1)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0九)清末大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是后起的洋务首领.
5、
郑板桥巧对得田黄石
郑板桥(一六九三--—七六五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在诗、书、画三方面,皆有成就,号称“三绝”,为时人推重争求.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少年时代,是在老家兴化度过的.当时,兴化县内,有一个姓米的读书人,篆刻技艺十分高明,人称米先生.一次,米先生得了一块由黄石.田黄是雕刻图章最珍贵的材料,俗说:“田黄比金子还贵”,素有“石帝”之称.米先生得田黄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索求的人络绎不绝.
这天,米先生家中,来客格外多,郑板桥也前去看热闹.只见大家争着用高价,欲买取由黄,有几个富家子弟,为得田黄,差点动起拳头来.米先生急得满头大汗.心想,田黄只有一块,想买的人这样多,不论卖给那一个,都将引起争执,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眼前火盆里炭火一闪,使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客客气气地,对来客们说:“承蒙诸位错爱,举索这块田黄,只是石头一块!不能人人如愿.为免除争执,我出一上联,先对上者,便是这块田黄的新主人了.”接着,米先生以“火盆”为题,出了上联:
炭黑火红灰似雪;
联一出来,满屋哑然.那些富商、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敢开口的.站在一旁的郑板桥,也被难住了.他怏怏地回到家里.当时,他的继母郝氏和乳母黄妈妈,正在磨麦.只见她们先把黄灿灿的麦粒,一次一次地丢进磨眼,磨好后,将磨下来的面粉,用筛子筛一遍.筛子下,撒着雪白的粉,筛子上,留着红色的麸.
“有了!”郑板桥激动地,几乎跳了起来.他一溜烟;跑回米先生家,当众对出了下联:
麦黄麸赤面如霜.
真是一呜惊人,满屋子的人,都啧啧赞叹起来.米先生当即取出田黄,用纯熟的刀法,刻上“郑燮”二字,送给郑板桥.
7、徐文长巧对杭州知府
徐文长名渭(一五二--一五九三年),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土、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屡应乡试不第.工诗文、书画,其草书和水墨画,别具一格,为明代书画所宗.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轶闻趣事.
有一次,徐文长在杭州西湖吟诗作画,杭州知府听说后,找到徐文长,表示要和他对对.这一天,知府带徐文长走到苏堤上,指着保椒塔,出了上联.
保椒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听了,并不回答,只是指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之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这样,不觉心中暗喜,又带他到钱塘江边,指着六和塔,再出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谁知徐文长听了,还是不回答,只是向知府扬扬手.这下子,知府更得意忘形了,他说:“久闻先生才高八斗,为何今日山间竹笋,腹中空空?”
徐文长站在一旁,不慌不忙地说:“知府大人,徐某早已对好下联,大人为何不解?”
“你何时对了下联?”知府以为徐文长在愚弄他,不禁勃然大怒.
徐文长仍旧不紧不慢地说.“大人暂且息怒,请你细想我刚才的手势,难道不是两副双塔的下联吗?”知府仔细一想,不禁哑口无言.原来,徐文长对第一联时,指锦带桥,拱拱手,然后两手平推,向上一举,就是所对下联: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里九州.
徐文长对第二联时,扬扬手,其下联是: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