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0:06:07
课堂生成,我们应该关注什么课堂生成,我们应该关注什么课堂生成,我们应该关注什么“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余文森教

课堂生成,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课堂生成,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课堂生成,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余文森教授的这句话中,强调了生成的“离开或超越”,强调了生成是“非预期的发展”. 但这应该是生成表现的全部吗?我认为余教授的这句话是值得推敲的,是需要我们去正确解读的.生成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它不应仅仅是“离开或超越”,也不能仅仅是“非预期”.学生首先是有了“预期的发展”,即获得了对当前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才会获得“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的“非预期的发展”.也就是说,生成表现应该既包括“预期的发展”,又包括“非预期的发展”.如果我们就此把对学生生成的关注点放在“离开或超越”的“非预期”的拓展和发现上,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首先应该获得的“预期的发展”,我们的课堂将会走向另一个误区.那么,对于课堂生成,我们究竟应该关注些什么呢?一、课堂生成要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 生成首先应该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获得对当前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因为学生的知识是通过意义建构得方式获得的,学生的课堂生成也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以获得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的“图式”.这是课堂学习的最终目标,当然也应该是课堂生成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的课堂生成也理应首先关注的是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达到了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当儿童能用现有的图式去同化从文本中获得的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当现有的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即产生认知矛盾,平衡即被破坏,从而修改或创造新的图式(即顺应),建构起新的意义.”从这一点看,学生要“建构起新的意义”,即获得进一步的“非预期的发展”,是需要以“现有的图示”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对当前知识的学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深刻了解,形成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才会“建构新的意义”,获得“非预期的发展”. 从余教授讲座中《0的认识》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教学的最后结果明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没有得到理解,没有获得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的“图式”,也就无法形成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联系生活想象0像什么时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生动的,但你能说,这种“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的想象是课堂生成的表现吗?在结果上,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吗?二、课堂生成要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 课堂生成需要有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习得学习技能,也应该是课堂生成的重要内容.下面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关怀》一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师:小朋友,谁来当周总理,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表演一下? (一男生自告奋勇要当周总理.他轻轻地从教师门口走进教室,走到讲台上,一边和老师握手,一边说:“老师好,小朋友好!”)师:你的脚步为什么那么轻啊?生:我怕影响大家上课.(笑声)师:是这样.但是问“老师好”和“小朋友好”能用一样高的声音吗?生:不能.问“老师好”声音低一点,问“小朋友好”声音要高一点.师:是呀,小朋友多,而且离得远一点,所以声音要高一点.再来一遍好吗?(该生又重新表演了一遍) 师:演得真好,不亚于王铁成.(众笑)我想看了表演,小朋友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读?(指名读,齐读,读的声情并茂) 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表演指导学生理解和朗读课文,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联系生活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种学习方法体验到了周总理对师生的关怀,深化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还从这个过程中掌握朗读的技巧,训练了朗读.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智力,陶冶了情操.这不正是课堂生成吗?三、课堂生成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 学生要获得“超出预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以外,还应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生成不能脱离文本固有的思想内容,脱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下面是某一位老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的片段:生:“我觉得这五个人实在是太笨了.”师一惊:“能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吗?” 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怎么可以放弃生命呢?所以我觉得他们的跳崖实在算不上是一个良策.” 师“:你很会动脑筋,那五壮士到底应不应该跳崖呢?今天我们就来一个大辩论,请大家畅所欲言,说说你们的真实想法.” 于是,一场辩论赛开始了.学生们各抒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节课的辩论到最后也没一个理想的答案. 这场辩论看似体现了课堂生成,然而这样的生成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盲目的引导离开了文本,游离了目标,实际上已经歪曲了文中对五壮士的革命精神的主旨,是对学生的价值观的误导.你能说,这种“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的想象是课堂生成的表现吗?在结果上,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吗? 由此看来,我们在期待学生课堂生成时,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学生“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的独到见解和情感体验,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首先将生成聚焦于课堂学习目标,聚焦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聚焦于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只有在此基础上,课堂的生成才会有价值,学生才能获得“非预期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