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感动有哪些事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06:05:37
许振超感动有哪些事例许振超感动有哪些事例许振超感动有哪些事例他是青岛港的吊车司机,很普通的岗位——吊车司机;很单调的工作——把货物从码头吊上车、船,或从火车、船吊到码头.30个春秋就这样悄然而去.然而

许振超感动有哪些事例
许振超感动有哪些事例

许振超感动有哪些事例
他是青岛港的吊车司机,很普通的岗位——吊车司机;很单调的工作——把货物从码头吊上车、船,或从火车、船吊到码头.30个春秋就这样悄然而去.然而,人们说,30年来,他从坚守的这个普通的操作台上流泻出的,不是单调的音符,而是一曲曲华美的乐章,一个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的人——许振超.“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许振超就是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追求着自己.

许队做的事都很平常,但能多年坚持下来,就不简单了
  许振超能够成为"桥吊专家",并最终带领队伍刷新世界纪录,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好学。
  对此,与他共事20多年的老搭档、桥吊队原副队长薛中乐说:"回头看看,这些年许队做的每件事其实都很平常,但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就不是一件平常事了,他和我们最根本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振超的母亲李玉琴老人说:"新德(许振超乳名)...

全部展开

许队做的事都很平常,但能多年坚持下来,就不简单了
  许振超能够成为"桥吊专家",并最终带领队伍刷新世界纪录,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好学。
  对此,与他共事20多年的老搭档、桥吊队原副队长薛中乐说:"回头看看,这些年许队做的每件事其实都很平常,但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就不是一件平常事了,他和我们最根本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振超的母亲李玉琴老人说:"新德(许振超乳名)好学,从小就能看出来。"振超12岁的时候到上海搞串联,把身上仅有的3元钱全买了二极管;上初中时,就学会组装矿石收音机和修手表。可惜生不逢时,由于时代原因,上了一年半初中的许振超匆匆毕业。
  1974年,24岁的振超来到青岛港当上了码头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工作环境,使他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他不断在想:难道我的人生道路就这样走下去?难道我们码头工人就不能摆脱出大力、流大汗的命运?难道实现不了大学梦就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在思考与彷徨中,许振超下定决心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在那个学习风气十分淡漠的年代,别的工人下了班凑在一起打牌、闲扯,可他却抱着旧教材,在同伴的嘲笑声中躲在一边读书、做笔记。现已80多岁的青岛港大港公司原机械四队队长徐方唐老人回忆说:"这孩子那时看起来有点不合群,就爱看书。"
  这些年,振超读过的书有2000多本,仅读书笔记就做了80多万字。
  因肯钻研、技术好,青岛港1985年组建集装箱公司,振超入选桥吊司机,从此开始了难以割舍的桥吊之恋。
  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
  在光荣与自豪中,振超走进桥吊驾驶室,开上了全港当时最贵的码头机械。
  公司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开的可是咱港口的'看家宝'啊。"
  振超暗下决心:"怎样都得把'看家宝'开出名堂来。"
  很快,他成为队里的骨干。
  不久,一件让他刻骨铭心的事发生了。
  那是1990年,他负责开的桥吊坏了,厂方上海港机厂也束手无策。虽然机器是上海港机厂造的,但核心的电力拖动系统是瑞典一家公司的,只能请外国专家。
  洋专家在青岛港呆了12天,拿走了青岛港4.3万元的维修费。振超为此心疼了好多天。这对当时的青岛港来说是一笔多么奢侈的开支啊,港务局领导当时的月工资也才几百元。
  他心想,我们能不能不用洋专家,自己修桥吊?当他试着向临行的洋专家请教点儿"真经"时,人家耸耸肩,白了他一眼,不屑一顾地走了。很清楚,人家就是要对你搞技术封锁,就是要使你永远当个"门外汉"!
  振超发誓:"我一定要学会自己修桥吊!"
  许多人对他这个想法不以为然:你一个初中生,别做大梦了。
  业内人士都知道,这句批评其实并不过分。
  高达70多米、重约千吨的桥吊,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运行系统包含机、电、起重、工业控制、网络通讯等多学科知识。专业的大学生学会处理一般故障,至少也得要两三年时间,更可况你一个初中才念了一半的许振超。
  可他不信这个邪!
  振超着了魔似地学习,学电机、学机械、学电气自动化。有人问他:"你没文凭、没进大学,能学会吗?"振超认了死理:"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要发奋学习就会有回报!"
  最令人吃惊的是,他居然要用桥吊上的模板倒推电路图,因为有了这张图,就等于解剖了桥吊的全身电路神经,处理起故障来就轻松多了,而外国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尖端技术,造机器时只给用户一张简图。
  这个念头花了他整整四年时间。
  他一共倒推了12块模板,才摸遍了青岛港十几台桥吊的电路神经。每一块还回去时,都是毫发无损、完璧归赵。他还给青岛港奉献了更大的财富--整整两大摞完整详尽的电路图。
  从此,振超对修理桥吊得心应手。一次,桥吊上的电路出现故障,按常规,须花3万元换一块新模板,振超跑到电子元件店,花8块钱买了一个运算放大器,换到模板上,手到病除!上海港机厂的专家在改进桥吊设计时,专门请教了振超,吸纳了他20多条意见。
  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儿"
  永不满足,也是他不断攀登事业高峰的动力。他父亲在他们四兄弟的名字中寄下了希望:振超、振群、振刚、振强的末字连起来就是"超群刚强"。
  1976年,振超刚开门机时,由于技术不熟练,矿石装火车撒漏较多,队友用于打扫的工作量很大,也给货主带来了损失。他看了心痛,每次作业完毕,别的司机下车了,他自己留在车上反复练习。几个月后,一钩矿石抓起,稳稳地落在车厢内,既快又无撒漏,被队友们称为"一钩准"。
  振超时常说:"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儿',做个能工巧匠,这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
  桥吊司机被戏称为"铁匠",因为十几吨的吊具落下,锁头对锁孔,难免磕磕碰碰,搞得砰砰响。振超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这样既影响货物安全,又损伤机械,能不能无声响作业呢?
  话好说,可做起来没那么容易!
  队友王崇山清楚地记得,当时大部分队友都提出异议:"集装箱是铁的,船也是铁的,拖车还是铁的,铁碰铁,能不响吗?老许呀,别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啦!"
  振超却铆上了劲:"人家'微雕艺术'能在大米粒儿上雕刻出一篇诗词来,我们对准锁孔就那么难?"
  桥吊的司机室距地面50多米,从上往下看,集装箱的4个锁孔小得像针眼,但许振超通过控制小车水平运行速度和观察吊具垂直升降之间的角度,反复练习,渐渐达到人机合一的境地。操作中,用眼上瞄吊具锁头,下扫集装箱锁孔,手握操纵杆变速跟进找垂线,就能准确定位,既轻又稳,既准又快,终于练就了满意的操作方法--"无声响操作"。
  他随即编写了操作要领,先培训了几名骨干,然后在全队推广。1997年11月,老港区承卸了一批经青岛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山口出境的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一旦出现碰撞,就有可能引发恶性事故。船靠岸后,在振超的指挥下,司机们精心操作起来,一个半小时内,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地卸下,又一声不响地装上火车。船东代表感慨地说:"你们这种无声响操作简直就是'行云流水'!"
  "无声响操作"也使桥吊的故障率大幅下降,以前桥吊70%的故障发生在吊具上,"无声响操作"实施后,这个比率下降到了不到30%。
  港口发展了,工人就有天地施展才华
  振超时常说,"改革开放为产业工人提供了成才的大好机遇;港口发展了,工人就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让我们有使不完的劲,练不完的本领。"
  2001年,青岛港集装箱正式西移,半年之内,原在老港区作业的年吞吐量逾300万标箱的外贸集装箱航线要举港移至新港区。
  要完成这项工程,前湾港的桥吊安装至关重要。振超因熟悉桥吊技术被临时借调帮忙。刚过去时,振超把码头、潮水的情况和施工图纸一对照,发觉"要安装好,门都没有",因为准备的水吊太小了。到了当年11月21日,期限过了,安装却没有任何眉目。
  11月23日,常德传在码头现场宣布由许振超担任桥吊总指挥。
  振超一听,愣了,暗自揣度:"妈呀,这至少是总工程师或处级以上干部才能干的活,我一个初中毕业的安全科副科长能行吗?"
  常德传宣布完任命后问振超:"能不能在40天内把桥吊安装到位?"
  看着常德传期盼的目光,振超豪情顿生,坚定地点了点头。常德传转身离去。港务局几个副总有的说:"老许呀,看你的了,好好干。"有的象征性地拍了拍他肩膀,一句不说地走了。
  振超事后才知道,因延误工期,总指挥也就是港务局的一处长被当场免了职。常德传力排众议,选定了他。
  几年后回想起来,青岛港的许多职工还是不停感叹:"常局长真有魄力呀!"
  3天后,从不服输的许振超拿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全盘推翻厂家安装方案,提出在地面安装成两大件、再在空中对接的新方案。并在遭遇阻力时,果断调换了厂方安装指挥,使自己的新方案得以顺利付诸实施。
  2001年12月31日晚22时17分,当重达650多吨的桥吊上半部分与400多吨的桥吊支腿在离地面50多米的半空中成功对接的一瞬间,一向性格内敛的振超高声欢呼,流下了滚烫的热泪;队友们有的脱下衣服扔向空中,有的拥抱着在地上打滚--已在码头上没日天没夜奋战了40多天的振超和队友们,此时需要的是尽情发泄!
  争就争世界一流
  振超不服输的性格,培育了他凡事想争第一的信念。
  他时常激励自己,也勉励队友:"我们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达到的水平,我们也能干出来,干就要干出点名堂来,争就争世界第一。"
  争世界第一的念头萌于他"争眼看世界"的1994年。那一年,他参观了香港和西欧的一些码头,被这些国家和地区先进的设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严格的管理折服了。在香港的现代货柜码头,当得知人家集装箱作业效率平均每小时达30个自然箱,比青岛港高出1/3时,好胜心油然而生:"人家能达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要超过他们当世界第一!"
  巧妇毕竟难为无米之炊,老港区吃水浅、泊位少,振超带领队友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但集装箱装卸效率总是徘徊不前。
  集装箱码头成功西移后,面对前湾这个世界一流的码头时,振超蕴藏在心底的夙愿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他对桥吊队的队员们说:在这个世界一流的码头上,我们没理由不干出世界一流的活儿来。
  话说起来容易、听起来痛快、做起来难。当时的桥吊队虽说有50多名队员,但只有十几名技术成熟的司机。振超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标准:把每一个队员的装卸效率全部提高到每小时50个自然箱,这已是当时世界港口集装箱作业的最高标准。   
  从此,许振超带头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全盘奉献了出来,带领他的队员们开始了痛苦的魔鬼式"培训攻关":将全队司机作业效率从每小时30个自然箱提高到40个,用了两个月时间;从40个提高到50个,用了整整半年。提高到每小时50个以后,每提高一个自然箱的作业效率,都需要细细琢磨每一个作业细节,半秒半秒地抠时间!按桥吊说明书的规定,吊具从静点达到最快运动速度,需要5秒钟,但振超要求只用3.5秒,一个来回可节省下3秒钟,仅此一个动作,有些司机需要练习近半年的时间!
  苛刻远非如此,振超还要求技术主管保证桥吊无故障运行。按照国际惯例,桥吊的故障率控制在每百小时内有3小时故障即可,但他坚持说,要创世界第一的效率,必须控制在1小时之内。为此,他和技术主管们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设备养护模式,把桥吊使用前期维护保养作为设备管理的重点,仅光电气房内接线点、光缆通讯接口等就多达2000多个,基本上两月要查个遍,挨个螺丝拧一遍。
  十年磨剑一朝发。在2003年4月28日和2003年9月30日的作业中,他们分别刷新了世界纪录,可有谁知道这其中包含了多少的艰辛和努力。
  桥吊也是我的孩子
 
  凭借桥吊,许振超为港口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他视桥吊如生命珍贵,桥吊的钢筋铁骨也造就着振超不屈的品格。振超常说:"桥吊也是我的'孩子',码头也是我的'家'。"为了"孩子"和"家",他再苦再累也心甘。
  振超的妻子许金文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铭刻于心的事。
1991年7月19日凌晨4时30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狂风将八码头52号泊位的两台桥吊刮倒了。
  妻子安慰振超说:"不要紧,桥吊刮倒了,你也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振超一听,瞪圆了眼,满脸涨得通红。
  许大姐有点吓呆了:"你,你这是怎么了?"
  短暂的沉默后,振超冲着妻子撂下一句话便走了:"桥吊怎么倒下的,我们就要让它怎么站起来!"
  记者在振超的笔记本里翻到了这真实而又触目惊心的一页:"1991年7月19日凌晨4时30分左右,52号泊位突遇狂风,将两台吊桥刮倒,灾难!!!现场惨不忍睹,7年心血付之东流!!"
  那跃入眼帘沉痛而悲壮的笔迹是振超一颗流泪的心,他的生命里早已不允许那些桥吊有丝毫闪失。振超擦干眼泪,融入了日日夜夜的抢修工作中,他和身边广大职工们以狂风吹不倒的坚强斗志使倒下的桥吊再次拔地而起。
  "从此,他就落下了心病。"许大姐说,那以后,只要一遇刮风下雨的天气,他第一个念头就是往单位跑。
  一位和振超共事了十几年的老队友动情地说:"许队把桥吊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别说是苦了,他连命都可以不要。"
  让队友们最难忘的是那年老港区上新桥吊时,正临近春节,厂家的技术人员和安装工人都急着回家,为了抢工期,干起活来有些毛糙。振超当时还是桥吊司机,从安装的第一天起,他就跟在厂家的屁股后面,这儿问问,那儿看看。刚开始,人家觉得他好学,对他很友好。可后来,都开始烦他了,他太爱管闲事。紧固零件时,螺栓上得越重,机器就越牢靠,但这样干起来费时又费力,所以不少人偷懒,振超这下不干了,他硬是逼着人家拧到底。他说:"我们青岛港从牙缝里省钱买这个宝贝不容易。他就是我们的孩子,无论如何也要让它从小把底子打好!"
  在接受采访组的采访中,面对摄像机、照相机,站在作业现场的振超特别入镜,特别自然。队友们都说,许队已把生命融入了这片码头,桥吊与他血脉相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会紧张吗?
  他是家中的"绩优股"
  毕业于青岛大学电器工程专业的许玉雪却很坦率地说,她不同意人们总说爸爸许振超是个"舍了小家顾大家"的悲壮式人物,他心中有桥吊,也爱往单位跑,但爸爸其实很重亲情,他至今都能清楚地说出家族中每一成员的生日。
  小雪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青岛港西移后,爸爸离家更远了,工作也更忙了。有一次爸爸打电话给小雪,请她替他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因为再过两天就是妈妈50岁生日了。小雪跑到商场为妈妈挑选了一枚很漂亮的胸针,就在亲人们举杯共祝妈妈50岁生日时,她悄悄把胸针塞进了爸爸的口袋里,当爸爸将那一枚胸针当着家人的面,郑重地送给妈妈时,妈妈哭了,全家人的眼睛也湿润了。
  记者3月29日下午来到了振超家里。
  屋子布置得典雅大方,客厅的西北角,摆放着一台精致的钢琴;窗台上,各种各样的花草伸展着长长的枝叶,透露着春天盎然的生机。花草掩映下,有两样别具一格的珍贵纪念品被摆放在客厅显眼的位置,一个是镀了一层金属色彩的旋转地球仪,一个是颇具海港特色的船舵,这两件纪念品分别是振超2002年度和2003年度被评为集团劳动模范时的奖品。
  振超的爱人谈起自己的丈夫,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他是我们家中的'绩优股'。"
  振超视劳模为无尚的光荣,他的家人视他为共同的骄傲和自豪。女儿玉雪的卧室墙上悬挂着"祝福劳模"的中国结,桌前摆着写有"劳模光荣"的精美台历;在父母的收藏橱柜中央摆放着他所获得的"青岛市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奖杯。"工人伟大、劳动光荣"赋予振超和这个平凡工人家庭的荣誉洒落在每一个角落。
  采访快要完成的时候,许振超接到了单位的电话,马上穿衣出发。就在走出门的一刹那间,他突然回过头,像是要寻找什么,可视线被人群挡住了。他的眼睛里似乎有些失落,在他扭过头继续朝前走时,我突然明白了,振超原来是要和他的妻子、女儿道个别。
  此时,许金文大姐正向一间卧室走去,她站在窗户旁,目送着她的丈夫。看着许大姐那么自然流露出的充满深情的目光,记者感到一股爱的热流在胸口来回冲击。在他们夫妻相伴的岁月里,有多少这样来不及道别就匆匆离去的情景?又有多少半夜、凌晨,倚在窗边如此默默地深情凝望?
  振超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一个重亲情、很懂得去"爱"的人,爱他的父母、爱他的妻儿、爱他的队友;
  振超是一个合格的工人,他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勇于创新、突破自我,可以熟练驾驭世界先进的港口桥吊;
  振超是一个英雄,一个由产业工人成长起来的"知识英雄",他掌握着知识的"武器",创造着经济的"战果"。
  曾有句名言:"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忽然发现这句话用在振超身上很合适。
  振超不正是凭着肯学苦练、拼搏奋进的求真务实精神和放眼寰球、追求卓越的与时俱进精神,带着问题从简单的事情学起,一步步成长为懂外语、懂技术、懂管理的学习型、创新型现代产业工人吗?
  振超不正是凭着勤于钻研、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和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的团结奋斗精神,从港口桥吊司机这样平凡的岗位做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最终带领队友们一举刷新世界纪录吗?
  许振超,平凡岗位上成长起来的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好样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