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越俎代庖,最终害了孩子的故事古代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把自己的思想转嫁到孩子身上,越俎代庖,最终害了孩子的故事,最好是有说服力的,写文章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14:40:36
古代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越俎代庖,最终害了孩子的故事古代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把自己的思想转嫁到孩子身上,越俎代庖,最终害了孩子的故事,最好是有说服力的,写文章急用古代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越俎代庖,最终

古代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越俎代庖,最终害了孩子的故事古代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把自己的思想转嫁到孩子身上,越俎代庖,最终害了孩子的故事,最好是有说服力的,写文章急用
古代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越俎代庖,最终害了孩子的故事
古代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把自己的思想转嫁到孩子身上,越俎代庖,最终害了孩子的故事,最好是有说服力的,写文章急用

古代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越俎代庖,最终害了孩子的故事古代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把自己的思想转嫁到孩子身上,越俎代庖,最终害了孩子的故事,最好是有说服力的,写文章急用
在中国传统家庭里不是没有爱,而是爱和规矩的分离.严父慈母-父亲是规矩的化身,母亲则是爱的代表,往往一个有规矩缺乏爱,另一个只爱不做规矩.爱和规矩的分离,使得无论做规矩还是爱孩子都有困难.小万历和张居正的悲剧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中爱和规矩分离的恶果.
万历皇帝(朱翊君)是统治明朝最长的一个皇帝,他很有才,却是一位矛盾重重的皇帝:他勤于朝政,俭于生活,却是中国历史上最贪财好色、怠政的皇帝;曾亲自缔造了堪称明代最为富足强盛的王朝,却亲手将明王朝推入绝境.最让我惊讶的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曾尊其为父,但在其去世后不到两年,就抄了恩师的家,甚至差点鞭尸.
万历从小受到的教育可以说是最好的中国传统教育,他为什么最终成为一位心狠手辣的昏君?这个历史个案很值得我们当今的教育人士反省.
学校家庭教育资源最为优秀
很多史学家都认为,小万历的教育积集了当时最好的教育资源.
首先看师资.张居正,人们一般只注意他的改革大业---一条鞭法的实施,其实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张居正可能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举人(13岁便中举),他的教学专业知识也十分了得,为了达到课程设计的明确目标----培养一代明君圣主,他甚至自己重新编写课本.
不仅如此,考虑到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张老师还采取了启发教学和兴趣教学.为了不到十岁的小皇帝理解古代各位皇帝的执政,张老师动手画了一套连环画《帝鉴图说》.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小皇帝一见就“喜动颜色”,马上起立,让左右为他打开连环画,“居正从旁直陈大义,上应如响”.
再来看看学校以外的环境.小皇帝的主要监护人是李太后,她是深谙传统教育方法的母亲,同时又非常尊敬张居正(用现在的话说是粉丝),所以非常配合学校教育.一个人学习未免太寂寞了,于是,李太后派了一位知识渊博,书法出色的太监冯保,天天陪太子读书,并且增加家校联系.这样皇帝的家校与家庭教育得到空前统一.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颇有悟性的学生进步飞快.小皇帝很小便对书法兴趣浓厚,写了两个大字居然得到张居正的夸奖.要知道颰到这么严厉的老师当堂表扬可是不容易的.
规矩和爱严重分离
可是,如此教育怎么会产生糟糕的结果呢?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传统教育规矩和爱的严重分离.
我在很多的场合都说过,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规矩和爱的分离.注意,在中国传统家庭里不是没有爱,而是爱和规矩的分离.严父慈母----父亲是规矩缺乏爱,另一个只爱不做规矩.爱和规矩的分离,使得无论做规矩还是爱孩子都有困难.
正如陶行知先生总结的那样:“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宽.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虽然有时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为父母所示方法之宽严不同,子女竟至无所适从,不能了解事理之当然,并且方法过严,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这都是父母主张不一出风头的弊病.”
显然,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职能是由父亲担当(教不严父之过),而父亲的特点就是严格,严格到甚至惟恐让孩子感受到爱.所以我总感慨,中国像样的爱太深沉,以至于父爱在子女心理太过沉重.
这一点我自己也有深切体会.在成长过程中,我很长时间感受不到父爱,至今我的父亲都没有当面表扬过我.年少时我有一个梦:在这个世界上,我还有一个亲生父亲.抢非常爱我,到处寻找我.考上大学时我最兴奋的是可以离开父亲了,但随着渐渐成熟,我越来越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这恐怕是中国多数孩子对于父亲的爱的印象.
父亲爱,或者说传统教育在塑造选行为上有一定效果,但往往以心理损伤为代价.造成的结果是,孩子是出于对家长个人的害怕而做事,而非出于对规矩本身的理解和敬畏.所以,在这种传统教育下,顺从的孩子遇到能够反叛的机会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破坏力----张居正的悲剧正在于此.
严父慈母的悲剧
张居正对待小万历就像传统的父亲对待孩子.在教小万历的一段时间里,张居正全家都在湖北老家,他独自在京城,可以说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学生.有一次小万历出麻疹,张居正很长时间看不到他而思念万分.当万历大病初愈第一次上朝时,张居正竟不顾君臣之礼,在众目睽睽之下径直跑到了龙座下,觉悟仰望小万历.只是,这样的真情流露太少了.在更多的场合,张居正发布克制情感,以严历表达爱.
有一则故事是说,张居正给小皇帝讲课,小皇帝把《论语》中的“色勃如也”,误读成“色背如也”,张居正厉声说“应当读‘勃’!”孩子惊恐万分,可想而知,在如此的气氛下,小万历很少享受到同年龄孩子应享的乐趣.小万历最喜欢一年一度的花灯节,但是张居正说太铺张了,一声令下取消了王宫的花灯节.小万历心里不愿意,但还是唯唯诺诺地接受了.
中国的传统家庭中有严父还有慈母,不过李太后是张居正的粉丝,深信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培养一代明君,所以小万历在家中也无法体会到母爱.他偶尔调皮,就被太后长时间罚跪,有一次还差一点被剥夺王一位的继承权.而那位陪读的太监常常担当“告密者”的角色,所以万历是非常孤单的.
若是一般家庭的孩子,压抑也就压抑了,身心成熟一点会慢慢体会到深藏于严厉之下的父爱,但小万历是皇帝.当意识到自己大权在握时,他备感挫伤的自尊心便爆发出巨大的破坏力.
我时常想,如果张居正和李太后能够把爱和规矩处理得不那么对立,适当满足孩子的需要,那么万历的心不至于扭曲到这个地步.例如,既便取消花灯节,自己也可以买几个烟花陪小万历玩玩;当小万历把“色勃如也”误读成“色背如也”时,不妨先肯定他,“这个字有确实念背,但在这个地方读勃”.不过,张居正几乎不可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小万历,因为他也从传统教育中而来,他就是这样长大的.
小万历和张居正的悲剧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中爱和规矩分离的恶果.这个案例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当孩子没有心智成熟时,不要给予过多权利.张居正没有办法,万历本来就是小皇帝.可是如今,许多孩子明明不是小皇帝,家长却偏要培养成小皇帝,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