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塔塔尔族的介绍要全面,但不要废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09:23:53
求塔塔尔族的介绍要全面,但不要废话
求塔塔尔族的介绍
要全面,但不要废话
求塔塔尔族的介绍要全面,但不要废话
【民族概况】
塔塔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
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比较集中的是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镇.另外,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县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 “塔塔尔”和“达怛”、“达旦”、“达达”、“达靼”同为“鞑靼”的不同译音.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人口数为4890.
塔塔尔族使用塔塔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由于塔塔尔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族人民杂居,联系密切,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民族历史】
[编辑本段]
最早出现于鄂尔浑叶尼塞碑文.唐文献作“达旦”,为我国北方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一部落.随着突厥的衰亡,鞑靼渐渐成为强大的部落.蒙古兴起后,鞑靼部为蒙古所灭.蒙古人西征时,西方曾将蒙古人统称为鞑靼.13世纪西征的蒙古人,在伏尔加河一带建立钦察汗国,其居民是保加尔人和操突厥语的奇卜察克人(钦察人).15世纪时,钦察汗国衰亡,在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建立喀山汗国.不里阿耳人是汗国的主体;此外,还有许多使用突厥语的部落和突厥化的蒙古人.塔塔尔人作为一个民族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另外,当时被称作塔塔尔的,还有克里米亚半岛及西伯利亚使用突厥语的民族.塔塔尔这一族名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
新疆的塔塔尔族主要是19世纪20和30年代及以后陆续从喀山、斜米列齐、斋桑等地迁徙来的.19世纪20和30年代,俄国封建领主加紧掠夺土地,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塔塔尔人被迫出外流浪,其中有些人经过伏尔加河下游、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来到中国的新疆.现在居住在布尔津、哈巴河等地的塔塔尔族多半是这些人的后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沙皇政府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对中国新疆的通商大门.这时处在俄国经济中心的莫斯科和中国新疆之间的喀山一带的塔塔尔商人也随着活跃起来,其中有些人在到新疆做生意的过程中移居新疆,开设商店.这时迁到新疆的除商人外,还有教育工作者和宗教职业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又有不少塔塔尔人迁到新疆,主要是中、小商人和农民、手工业者.
【社会经济】
[编辑本段]
解放前,商业是塔塔尔族的主要经济活动.他们有的在中国和俄国之间贩运,有的做行商或开设商店,有的到农村做生意,有些远至中国内地大城市设立商业机构,有的在俄国商人开设的“洋行”里做店员、工人,或者为老板在牧区放牧牲畜,当牧工.在布尔津、奇台、吉木萨尔、青河、和布克赛尔、哈巴河、乌鲁木齐等地,都有一些塔塔尔族的牧业户,其中多是贫苦的牧民、牧工,他们没有牧场和草场,只有少量维持生活的牲畜.牧主主要居住在伊宁、塔城等城市.塔塔尔族居民也有少数农业户,在阿勒泰的农业户还掌握了新的农业技术,采用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雇用农业工人.塔塔尔族的手工业主要是加工皮革,生产肠衣、成衣、刺绣、水磨、蜡烛、肥皂,以及修理钟表和照相等.
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塔塔尔族人民政治上无权利,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为了求得解放,塔塔尔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新疆后,塔城、伊宁的塔塔尔族职工和各族职工一起建立了职工会,以抵制资本家的剥削与压榨.经过初次斗争,获得了每周半天的休息权.职工会后来虽然被反动政府禁止而未能长期存在,但这一行动却鼓舞了塔塔尔等族人民的斗争意志.1944~1949年,塔塔尔族人民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塔塔尔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翻了身.由于人口少,居住分散,塔塔尔族没有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但仍充分地享受着民主权利.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一名塔塔尔族代表;塔塔尔族干部也成长起来.在现代商业领域,塔塔尔族人民发挥他们的专长,为社会主义流通做出了贡献.
【文化艺术】
[编辑本段]
塔塔尔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早,知识分子较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塔塔尔族的宗教上层人士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了以宗教教育为主,兼学一些算术、语文的学校.1941年创立的伊宁塔塔尔学校是新疆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新型学校之一.有的塔塔尔族知识分子还到农村、牧区开办教育事业,为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0世纪30年代初期,塔塔尔族人民建立了塔塔尔剧团,演出的戏剧很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塔塔尔族人酷爱戏剧、音乐和歌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音乐舞蹈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节奏鲜明,活泼动听.塔塔尔族的乐器种类繁多,著名的有“库涅”(二孔直吹的木箫)、“科比斯”(置于唇间吹奏的口琴、二弦小提琴);此外还普遍使用手风琴、曼陀铃、七弦琴等.唱歌、跳舞时也用手风琴、曼佗林伴奏.舞蹈活泼,吸收了维吾尔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等族舞蹈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按照传统习惯,舞蹈中的男角色要由女子扮演.舞蹈的动作活泼、灵巧、奔放.男子多踢蹲、跳跃的动作,女子多手部和腰部动作.
【风俗习惯】
[编辑本段]
塔塔尔族的家庭多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限制叔伯兄弟姐妹之间通婚,姑表联姻也很少.婚礼按教规在女方举行,通常新郎要在岳父家住一段时间,有的要到第一个孩子出世后才回自己家.
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婚姻过程是:经媒人三番五次登门求亲,女方家长若允诺,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礼,称为“库拉克绥云切”,即给新娘从头到脚的整套服装.下过聘礼,即算订婚.
按塔塔尔人的传统习惯,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其中包括给新娘父母的礼物(称“克以特”).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
“出嫁”的仪式也颇为有趣.这天,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青年人拉手风琴,兴致勃勃地唱起塔塔尔流行歌曲“几尔”,一路上歌声、琴声、口哨声、呐喊助兴声连天,浩浩荡荡地前往女家成亲.当夕阳西下,新郎和伴郎们一行人等来到新娘家.这时先要绕着院落转一圈,然后才到门前.而此刻女家大门都紧闭着,新郎要献礼物才能进去.以后,新郎进房门,到床边,吃饭,都要送喜钱.
结婚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先由阿訇诵经,并询问新婚夫妇是否愿意,待男女双方回答“愿意”之后,再由阿訇将一杯糖水(或蜜水)送给新郎和新娘共饮,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礼毕入洞房.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见岳父母,回家举行宴会,并举办各种文娱活动,晚上再回到岳父家.婚后,新郎和新娘都要在女家往一个时期,有的三个月,有的半年,有的甚至要生过一个孩子以后才回到男家.
塔塔尔族对待女婿如同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热情.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岳母要拿出上好的食品款待女婿,使女婿感到生活在女家就如同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当新婚夫妇回男家时,新娘的嫁妆要全部带走.将到男家时,男方亲友要用绳子拦住新娘的去路,新娘要献糖果等物,方可放行.新娘回到夫家,男方亲友向新娘身上撒糖果,并举行宴会,尽情娱乐,以示欢迎.
小孩出生有各种礼仪.
人死后,按教规净身,缠以白布等,实行土葬.
【服饰介绍】
[编辑本段]
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喜穿绣花自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男子在冬季喜戴黑色卷毛皮帽,夏季喜戴绣花小帽,穿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长衫,裤子一般为黑色.典型的男性城市居民上穿宽袖直领,对襟开胸的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的短背心,或者是黑长衫,腰扎皮带.裤子一般也是黑色,宽裆紧腿.脚上穿的是皮鞋或者是长筒皮靴.女性城市居民喜欢穿宽大的宽大的连衫带皱边的长裙子,颜色多为白、黄、酱色,上装的袖口都很小.脚上穿的是皮鞋或花皮靴.喜欢戴镶有珍珠的小花帽,有的还要加上一块大头巾.通常的装饰品扔耳环、手镯、戒指、项链、领口上的胸针等.乡村女性居民一般都喜欢扎头巾,戴小帽的很少.身上穿的也是连衫长裙,但往往要在胸口上加一块围巾.塔塔尔族妇女善刺绣.塔塔尔族的服饰干净、整洁、艳丽,表现了一种功利性的美.
【民居地点】
[编辑本段]
城市塔塔尔族居民多住平顶土房,墙一般都很厚,里面粉刷石灰,有的还挂壁毯.自成院落的住宅,庭院多栽种花木,布置成小花园.牧区的塔塔尔族逐水草而居,多住帐篷.
在房舍布局和室内陈设方面,独门独院.庭院内种植着各种果树和花草,环境清幽,像一座小花园.房子的墙都比较厚,以便安装火墙或铁皮壁炉,供冬季取暖之需.除住房之外,另有客房、厨房和储藏室等.父母与子女另居.住房比较宽敞、明亮,并设有客厅.墙壁粉刷着素雅的颜色,挂有壁毯,地上铺地毯.室内摆设着各种欧式家具,显得古雅而豪华.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都住帐篷.
塔塔尔族最爱清洁,住房总是收拾行干净整齐,周围还栽满各种树木,环境幽雅,特别是饭堂和厨房,经常保持得一尘不染.
【饮食习惯】
[编辑本段]
塔塔尔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中午为正餐,早晚为茶点,日常饮食离不开面、肉和奶,也食用一些大米,但均制作成特殊食品.
日常主食除肉、卡特力特(用牛肉、土豆、大米、鸡蛋、盐、胡椒粉作原料制成,类似于抓饭)、馕和拌面之外,还有帕拉马西(馅饼)、饺子、油煎饼(带土豆)等.
塔塔尔族喜欢的风味饮料有:类似于啤酒的“克儿西麻”,是用蜂蜜发酵制成的,还有用野葡萄、砂糖和淀粉制成的“克赛勒”等.
素以烹调著称的塔塔尔族妇女善于制作各种糕点.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以精致、可口驰名.节日和待客食品除了抓饭外,还有用奶酪、杏干、大米和用南瓜、肉、大米焙烘的两种糕点:“古拜底埃”和“伊特白里西”,是塔塔尔族特有的风味食品.
【礼仪特点】
[编辑本段]
塔塔尔族人民讲究礼仪,亲友相见要握手问候,妇女见面多握双手;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对长者非常尊重,走路、谈话、吃饭均先让长者.
见面以握手问好,妇女多握双手.塔塔尔族人热情好客,对远道而来的投宿客人,总是热情款待,并乐于助人.在塔塔尔族中,妇女生小孩是件大事,亲戚朋友都要来祝贺、送礼.塔塔尔族的婚礼别具特色,与众不同的是,塔塔尔族的婚礼不像其他的民族那样在男方家举行,而是在女方家举行.
塔塔尔族在进餐时,每个人面前都放一块小手巾,用以擦拭嘴、手并防止食物溅在衣服上.全家人围坐一圈,中间餐桌上放一块餐布,吃饭时习惯用勺子、刀子、叉子.上茶、上饭,要先送给长者,然后再按年龄大小先后递送.饭毕要做“巴塔”(祈祷)才算就餐结束.
【禁忌内容】
[编辑本段]
塔塔尔族最忌讳猪,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禁忌把猪肉带进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涝坝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涝坝内洗澡、游泳.一起住宿时,忌在室内大小便.与人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擤鼻涕、吐痰、打哈欠和放屁.忌与妇女开玩笑和动手动脚.在有群众的地方,忌光着上身,更忌穿背心、裤衩到塔塔尔人家里去.不准在住房附近、水源旁边、清真寺、墓地周围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按,上述禁忌为伊斯兰教所共有).
【宗教信仰】
[编辑本段]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诸方面都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塔塔尔族伊斯兰教徒,必须按规定时间程序进行宗教活动:每天做五次“乃玛子”念经;每星期五要到礼拜寺作一次礼拜.
每年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在太阳出山以后和下山以前不能吃喝.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许多繁琐的戒规和禁忌.对于每个伊斯兰教徒来说,《古兰经》、“麻扎”(墓地)和清真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与“圣地”,“朝觐”是每个伊斯兰教徒认为最光荣的事.
封建统治阶级曾利用宗教征收各种捐税,设立宗教法庭,压榨劳动人民.伊斯兰教规定教徒必须履行的义务还有一项就是宗教课税.塔塔尔族人民除了要在经济上忍受种种剥削外,还要忍受宗教法庭的压迫.凡是订婚、结婚、遗产继承、买卖契约、典当文书等都要有宗教职业者的作证和盖章才能有法律上的作用.但解放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一切合法的宗教活动,都得到了人民政府的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许多有碍人们身心健康和生产发展的繁琐的宗教仪式,人民也按照自己的意志加以简化了.
【节日庆祝】
[编辑本段]
塔塔尔族的主要节日是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另外,“撒班”节(也称犁头节、犁铧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撒班节”(犁头节)是一年一度的盛会,多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拔河、赛马、摔跤等群众性活动.
塔塔尔族是农业民族,“撒班”,柯尔克孜语,意即“庆祝春耕”.每年春耕结束后以乡为单位进行欢庆活动,既庆祝春耕完毕,又祈望来秋丰稔.这种庆祝活动塔塔尔语称“乌买克”即“团会”.乡民全数参加,庆祝地点在田头或野地,由有威望的长者主持,主要活动有摔跤、攀竿、唱歌、跳舞、赛跑、拔河、赛马等,优胜者将得到妇女们亲手纺织的手帕、围巾、刺绣衬衫等奖品.
对唱是节庆的主要内容,成年人唱希望丰收;青年人歌唱友谊与爱情;少年围着人群唱:“雨呀,雨呀,快下,我们不要饥饿,永远不要见那像狮子般的瘟疫.”群众在对唱时,还唱教训懒汉的歌:“不要流浪快回家,快把酒瓶变骏马,快把酒瓶变犁铧,老老实实种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