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墓穴的规格R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1:15:49
汉武帝墓穴的规格RT汉武帝墓穴的规格RT汉武帝墓穴的规格RT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

汉武帝墓穴的规格RT
汉武帝墓穴的规格
RT

汉武帝墓穴的规格RT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嫔、宫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政治上的兴哀和变化.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
虽然有过这么多次的盗挖,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虽然有过这么多次的盗挖,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为乐 观的,一是茂陵修筑了半个多世纪,内部机关重重,很难进去,陪葬品不可能被盗尽;二是早期盗墓,仅看重金银珠宝,一些如经书类的文物、当时人们用的器物并不被看重,还会留在地宫中.
■经过一年多的野外调查,考古学家们终于搞清了汉武帝陵的整体布局
上世纪40年代,一位美国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的途中,在西安的西北方向意外看到了类似于金字塔的建筑,他把这些建筑称为“东方的金字塔”,他和他的飞行队员由于并不知道是什么古迹,所以只把这些建筑当作导航地标,这个“金字塔”就是汉武帝刘彻的茂陵.
今年4月,经过一年多的野外调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们终于完成了对汉武帝刘彻陵墓的勘探,探明了这个被史学家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执政时期最长、建树最多、业绩最丰的皇帝陵墓的整体布局.
“西汉一朝11位皇帝,据我们的考古调查和历史文献的记载,汉武帝陪葬的东西最丰富,在他还没有去世的时候陵墓里就已经放不下了.那时就有盗墓者盗走陪葬品.”陕西考古研究院院长、汉陵考古队队长焦南峰接受《北京科技报》记者采访时说.
相传武帝身穿的金缕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30余卷,盛于金箱,也一并埋入.
现在,考古专家最看好的是刘彻穿的金缕玉衣.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 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据说,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约有大小玉片2498片,串玉片的金 线就有两斤多.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

■虽然有过多次的盗挖,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为乐观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16岁继位,第二年即公元前139年就开始修建陵墓.传说汉武帝刘彻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因在茂乡附近发现了一只麒麟状的动物和一棵长生果树,认定茂乡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下诏将此地圈禁起来,开始营造陵墓.汉武帝在创立自己的伟绩的同时,他的陵寝也在不断扩大.公元前57年2月,71 岁的汉武帝寿终于长安王柞宫,18天后葬于茂陵.茂陵由此才停止了营建,而这时茂陵已修建了53年之久,原来栽下的树木都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西汉时期,因汉武帝的陵寝隶属槐里县茂乡而被人称之为“茂陵”.
汉武帝驾崩,埋葬后也未得安宁,据《后汉书》记载,当年农民起义军赤林军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掘诸陵,取其宝物”.茂陵中的宝物,搬了几十天,“陵中物仍不能减半”.后来起义军没有钱用时,再一次盗挖了茂陵.而在东汉末年,董卓也盗挖过茂陵,他叮嘱吕布,在进入茂陵时注意寻找一种专治哑巴的秘方,原来他的孙女董白是个哑巴.唐末黄巢起义时没有钱用,也光顾过茂陵.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在陵上修筑战壕,被怀疑实为盗墓.但是,这些盗墓说法,并无具体文字记录,茂陵地宫中的宝物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虽然有过这么多次的盗挖,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为乐观的,一是茂陵修筑了半个多世纪,内部机关重重,很难进去,陪葬品不可能被盗尽;二是早期盗墓,仅看重金银珠宝,一些如经书类的文物、当时人们用的器物并不被看重,还会留在地宫中.
■汉武帝陵各类陪葬坑数量达400多个,比秦始皇陵发现的还多
目前,考古学家们最想了解的是这占地面积近6万平方米的茂陵,下面到底是怎样的,搞清楚布局对于保护这一文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勘探,茂陵陵园整体坐西向东,汉武帝的帝陵位于茂陵陵园中心位置,有内、外两重园墙,司马道两侧有50多座陪葬墓,守陵的陵邑则位于陵园东北方.
汉陵考古队的马永赢副队长向人们介绍说,墓葬形制为“亚”字形,在封土四面正中位置各有一条墓道,平面均为梯形.

焦南峰认为,从历史来看,凡是有大的建树的帝王,一方面他会继承他的先人的制度,但是我们也能从现在掌握的资料发现,他实际上已经开始根据自己的贡献,从布局上寻求变化.例如,从西汉时期在陵墓外层设置外藏坑(一般被人们称为陪葬坑),坑里放置大 量的东西,代表了汉代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帝王就是带着这些东西去另一个世界继续他的生活.通过这次的钻探调查,发现汉武帝与前面的高祖、文帝、景帝相比都有很大的变化.景帝的阳陵外藏坑的数量就有大量的增加,陪葬坑达183个,但是到了茂陵,截至目前的考察,各类陪葬坑数量已经达到400多个.事实上比秦始皇陵发现的还多.
另外一个变化是陪葬坑布局的变化.汉高祖和汉景帝的陪葬坑分布在帝陵的东部,个别分布在北部,焦南峰说:“这可以说是西汉早期的一个制度.皇帝上朝面东,大臣们站在东边两侧.而到汉武帝时,我们根据考察推测,他不仅东部和北部有大量的陪葬坑,西部和南部也有.我们推测这体现了汉武帝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这应该说是西汉帝陵发展的新阶段.”
■这次调查不但发现了茂陵邑,还发现了修陵人的墓地另外,这次调查还发现了茂陵邑,焦南峰说,这是此次调查的一个偶然发现,根据对以前的汉陵考古,汉代帝陵都应该有守陵的陵邑,但此前都没有发现武帝的陵邑.“这次调查我们幸运地找到了茂陵邑.”茂陵邑城内发现数十个里坊,其中东南部为烧陶作坊区.我们重点对中南部进行了勘探,发现多个居民住宅遗址,周围散落有建筑遗物.
另外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修陵人的墓地,马永赢副队长介绍说,茂陵的修陵人墓地位于茂陵陵园以西约4公里的南位镇陈王村南.上个世纪70年代,当地群众在平整土地时发现大量戴铁制刑具的骨架,据当时在场的人讲,这些骨架埋葬凌乱,头向不一,有的甚至几具骨架叠压在一起,还有个别为半跪半蹲姿势.茂陵博物馆收藏有少量当年在此采集的铁刑具.马永赢说:“我们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于2007年10月在陈王村南约1500米处展开了调查和钻探,在大约4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大量埋葬密集的小型墓葬.这些墓葬长1.8-2.0米,宽0.4-0.6米,深约2.0-3.0米左右,墓葬间隔0.2-0.5米,按此密度推算,估计这片墓地埋葬尸骨在2万具以上.”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原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武帝刘彻在此建寿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后葬于此.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很有才略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时,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他采用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宏伟战略,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煮盐、冶铁、运输和贸易的官营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在军事上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从而使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茂陵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相传武帝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等一并埋在墓中.当时在陵园内还建有祭祀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负责浇树、洒扫等差事.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7000多人. 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